以赶考精神向未来——写给2022年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诸多大事,解决了许多难事,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不平凡岁月里奋力前行,我们送走了2021;压茬推进、接续奋斗的大工程不能停顿,新形势、新任务,加上新时代新要求,在艰巨繁重写满“作战挂图”的行军号角中,我们迎来了2022.新的一年,我们要以赶考精神,答好时代考卷,奔向美好未来.
其他文献
通过对甘肃乡土产品黑枸杞的包装设计现状调查,找出目前甘肃乡土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寻找包装创新设计的契机.根据“杞愿”枸杞商品包装设计实践,探索如何使包装赋予乡土产品更多的文化气息,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使包装设计为乡土产品带来更多附加值,提高产品销路,实现乡土产品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趋势.新文科建设如何从理念、政策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之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以新文科理念、观点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以期为设计学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在校大学生双创的潜在动力,提高创新创业意愿,对培养新时代的双创新锐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P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挖掘在校大学生的双创意向以及影响其双创的因素.通过对P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双创意向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P大学学生双创意向较高,但参与度不足,且已立项项目存活率较低.除此之外,双创意愿的因素包括内驱因素和外驱因素.因而,学校既要从内外双驱因素入手,提高大学生双创意识,又要强化大学生以赛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改、以改促干的意识.
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博物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急需改变文博旅游文创设计开发相对滞后的现状.通过实地考察与设计案例分析,梳理了当前民族地区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困境,提出了“民族文创”的开发路径与对策.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为典型的民族博物馆案例,剖析了康巴文博文创的设计创新方式,助推民族文创紧跟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应坚定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设计使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博事业和文博旅游迈上发展新台阶.
立德树人是国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决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是高校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号召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笔者提出“主题创作+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应用于专业教学和艺术创作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PDCA循环是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四个阶段贯穿学生大学四年,进而针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系统性、分层次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员,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塑造者,从而共同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后疫情时代,高职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其综合素质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也对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在职业价值观引导、心理素质提高、非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培养等方面予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育内容与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可融合的部分,探索从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内容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将综合素质培养自然融入到职业生涯课程中,是一种有益尝试.
本项研究收集2017-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类毕业研究生的年终就业数据,客观分析就业情况和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医学类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选择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在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稳就业举措有效缓解疫情对我校医学类毕业研究生就业的负面冲击,2020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结构未受明显负面影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就业价值观教育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持续强化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基于对陕西9所民办高校696份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2020-2021年两个年度的调研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信度、效度检验,运用SEM模型,研究民办高校在校本科生和毕业本科生对就业的认知和反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在校期间获奖次数和级别与毕业后短期内薪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在校期间科研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毕业后短期内工作匹配性与满意度;在校期间明确而清晰的职业规划与毕业后从事工作的稳定性呈因果关系;学生各项社会能力对毕业后就业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据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并高质量开展学生职业规划,
本文在综合有关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借鉴并应用因子分析有关理论与方法创建一个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与评价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寻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选取全国各地共16所高校作为样本,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东部地区高校的就业质量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的高校;个别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亟待完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待提高.本文希望为高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亦是对该因子分析模型的检验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