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也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无论当前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是不可撼动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课堂上的提问设计更是关系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有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其思维品质才能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新颖设疑,别具一格
正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所以,他们才表现出对一切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而这好奇心,恰恰能增强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在导入新课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于课文的阅读充满期待,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有园林之美,桂林有山水之阔,那么,苏州园林到底有什么特点,如此美,竟堪比天堂?下面,同学们就翻开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为问题的提出设置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还为学生的阅读指出了方向,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指明了方向,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适时设疑,抓住契机
培根曾经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提问教学中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问题,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中抛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研究课文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冲突”,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学习和探索,那么对于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死海不死》的教学为例。首先文章的题目中就有“死”与“不死”的矛盾,于是,开课伊始,我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死海不死”,前后的“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一会儿“死”,一会儿“不死”,这不是矛盾吗?你们怎么看?通过抓住标题矛盾,设置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解决疑惑,又能為学生的阅读确定主线,提高效率。学生阅读之后,再设置问题:“课文最后提到的,死海真的要死了,其中的死又和题目中的两个死是否一样,又有何差别?”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三个“死”的不同含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被学生读得饶有兴致。
三、适当设疑,引人入胜
无论是简简单单的是非题,“是”或“不是”,还是自问自答的设问题,“是什么呢?是……”前者容易导致学生不动脑思考,随口回答,没有丝毫的思维活动,后者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过分依赖老师。传统直来直去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缺乏兴趣,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设疑方式,采用“曲问”的方式,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跳一跳,够到桃”。
以《小橘灯》的教学为例。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写道:我低声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小姑娘为什么欲言又止,文章又问什么要这样写?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设置了一些层次递进的问题:(1)小姑娘没有说完,她是不是不知道她的爸爸去了哪里?学生纷纷给予了否定的回答;(2)她既然知道自己的爸爸去了哪里,为什么又没说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怕别人知道,也有的说可能她年纪小,说不清楚等等;(3)文本中这样写,能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呢?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逐渐引导,学生就不难发现,小姑娘在此处表现出的机警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四、分层设疑,化难为易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一个班级里四十多名学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将一堂语文课上好,要全面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分层次的递进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处在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而且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入发展,提高能力。
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我先设置了简单的问题,如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学生读过文章之后,从文中就能找到,因此,将这些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再接着问奥楚蔑洛夫斯基虽然一直变来变去的,但是有一点,从未变过,那是什么呢?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答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便顺势利导地问道:“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变又变的呢?作者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塑造了奥楚蔑洛夫斯基这个形象的呢?”通过这一系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适量且富有技巧性的提问,不仅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编辑 董慧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有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其思维品质才能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新颖设疑,别具一格
正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所以,他们才表现出对一切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而这好奇心,恰恰能增强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在导入新课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于课文的阅读充满期待,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有园林之美,桂林有山水之阔,那么,苏州园林到底有什么特点,如此美,竟堪比天堂?下面,同学们就翻开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为问题的提出设置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还为学生的阅读指出了方向,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指明了方向,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适时设疑,抓住契机
培根曾经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提问教学中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问题,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中抛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研究课文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冲突”,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学习和探索,那么对于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死海不死》的教学为例。首先文章的题目中就有“死”与“不死”的矛盾,于是,开课伊始,我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死海不死”,前后的“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一会儿“死”,一会儿“不死”,这不是矛盾吗?你们怎么看?通过抓住标题矛盾,设置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解决疑惑,又能為学生的阅读确定主线,提高效率。学生阅读之后,再设置问题:“课文最后提到的,死海真的要死了,其中的死又和题目中的两个死是否一样,又有何差别?”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三个“死”的不同含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被学生读得饶有兴致。
三、适当设疑,引人入胜
无论是简简单单的是非题,“是”或“不是”,还是自问自答的设问题,“是什么呢?是……”前者容易导致学生不动脑思考,随口回答,没有丝毫的思维活动,后者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过分依赖老师。传统直来直去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缺乏兴趣,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设疑方式,采用“曲问”的方式,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跳一跳,够到桃”。
以《小橘灯》的教学为例。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写道:我低声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小姑娘为什么欲言又止,文章又问什么要这样写?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设置了一些层次递进的问题:(1)小姑娘没有说完,她是不是不知道她的爸爸去了哪里?学生纷纷给予了否定的回答;(2)她既然知道自己的爸爸去了哪里,为什么又没说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怕别人知道,也有的说可能她年纪小,说不清楚等等;(3)文本中这样写,能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呢?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逐渐引导,学生就不难发现,小姑娘在此处表现出的机警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四、分层设疑,化难为易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一个班级里四十多名学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将一堂语文课上好,要全面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分层次的递进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处在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而且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入发展,提高能力。
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我先设置了简单的问题,如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学生读过文章之后,从文中就能找到,因此,将这些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再接着问奥楚蔑洛夫斯基虽然一直变来变去的,但是有一点,从未变过,那是什么呢?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答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便顺势利导地问道:“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变又变的呢?作者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塑造了奥楚蔑洛夫斯基这个形象的呢?”通过这一系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适量且富有技巧性的提问,不仅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