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说我们每天铁的摄入量是5微克,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数字,为什么摄入5微克,以及5微克的铁对人体的好处,这类具体的标签都应该出现在强化食品的说明内容中。”
铁强化酱油、锌强化营养盐、加钙饼干、DHA婴儿配方奶粉……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强化食品铺天盖地、鱼龙混杂。吃强化食品究竟对身体好不好?这些强化食品中的营养是否会补过头变成毒?到底该如何选购?
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超市,了解强化食品在市场上的购买情况。晚上8点左右,在朝阳区东三环外一家大型超市,记者首先来到摆放酱油的货架旁,一组货架上集中摆放着铁强化酱油,这类酱油和普通酱油的价格差不多,500克的酱油价格在4.5元到8元之间。在铁强化酱油的几款牌子中,只有一款在包装上明确给出了营养成分表,其中铁含量在23.2毫克。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铁强化酱油的销量不是很好,大家似乎对它附加的功效并不买账。”
与较冷清的酱油货架相比,强化饼干、奶粉和豆粉的货架前停留了很多顾客。记者看到很多品牌的包装上,都打出了含有高钙、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矿物质的招牌说明。在某知名品牌饼干的包装上,记者看到饼干的成分中含有298毫克的钠,以及300毫克的钙;全脂奶粉的营养列表中也标注了630微克的维生素A和8.5微克的维生素D,以及12微克的铁含量。一位20岁出头的女孩告诉记者:“我在购物时,会着重选择加钙以及维生素的奶粉和饼干。因为它的营养价值较高,对我们改善身体也会有帮助。”当记者询问是否在购买时会做一个营养评估时,这位女孩摇头说:“这些都是营养品,多吃多得。”随后,售货员也告诉记者:“加钙等微量元素的奶粉和豆粉相对比较好卖,顾客通常都是给孩子或者老人购买。”另一位购买奶粉的先生还告诉记者:“我会选择功能性比较多的食品,因为功能性越多,对身体越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水平的发展,粮食的加工程度越来越高了。这虽然使粮食变得更加可口,但在精加工过程中,原存在于谷物麦皮或表层的营养也会大量丢失,使粮食的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上世纪50年代,菲律宾就曾出现由于长期食用精白米,一部分人因缺乏维生素B患上脚病。病人感到疲劳虚弱、小腿沉重、肌肉疼痛、头痛、失眠,严重者导致肌肉萎缩、手足痉挛、下肢水肿,甚至心力衰竭死亡。由于菲律宾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欠缺,脚病的死亡率曾一度高达11%~15%。为了防治脚病,一位名叫威廉斯的博士首次成功地将经过化学处理的维生素B溶液,浸渍或喷洒在精米的表面,然后烘干,使维生素附在米粒上形成薄膜,即使搓洗蒸煮,养分仍然完好无损。这一方法在菲律宾广泛推广后,当地脚病发病率骤减。这种添加维生素的米被人们称作“强化米”,这一方法也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
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亚非拉一些贫穷国家出现的人口营养不平衡,极端缺乏营养素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食品解决方案,强化食品也因此迅速被全球所认知。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且花费不多,还不需要改变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
随后,美国等国家曾在70年代后期规定,为了弥补面粉在加工过程中丢失的养分,食品厂制作面包必须要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为 “强化面包”。
而我国最常见的强化食品就是碘盐,以预防人们的甲状腺肿大和相关疾病。目前,我国确定了几种食品,比如主食类的面粉、大米,调品类的盐、酱油、食用油,作为强化食品的载体,将人们所缺乏的营养素,按照其本身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它的载体上。现在一些企业推出的强化食品,主要是根据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情况,在其中增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铁、锌和钙等。
解放军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室研究员鲍善芬说,一种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它在人体中有一个安全限量。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机体就能够维持健康,如果缺乏或过量就会产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各种微量元素的安全量范围是不同的,有的范围比较宽,比如钙,每天可以摄入几百毫克至2000毫克,而有些元素安全范围比较窄,比如微量元素硒的适宜摄入量只有50~150微克。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主任杨月钦告诉记者,目前,营养学将营养素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营养素进入人体后比较容易被排泄,基本不存在摄入过量的危险,比如B族维生素;B级营养素也相对较安全,日常的食用量不易达到危险系数;C级营养素就是过多摄入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但是这些在强化剂的使用标准中,也都明确指出了标准添加量。强化食品在合理的参数依据下,不会对老百姓的身体产生威胁。
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圣明也告诉记者,国家营养调查证明,在中国,大多数人都缺乏营养素。“一个人的营养平衡与食物、膳食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现在我们入口的食物营养成分跟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变化,营养成分都在下降。而居民饮食的单一化也会导致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因此,强化食品在近百个国家70余年的验证下,对营养缺乏实施了有效干预。而且我们在强化食品的营养素添加量上,也都是按照身体所需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来添加。以铁强化酱油或者7+1营养面粉为例,每次人们在烹饪时添加的酱油单位不是一瓶,就不存在过多食用的问题。”
杨月钦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此类产品的非合理食用。
强化食品在最初是一种改善区域性疾病,具有补充作用的营养食品,并不等同于普通食品。“在市场上,老百姓却把它看成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进行选购,没有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合理食用。”她说,在西方国家,政府以及食品企业都会对强化食品进行一个健康标示,使老百姓在选购中不但拥有“知情权”,也会作出更健康的选择。比如,国外的专业营养团队会在强化食品的包装说明里添加一个营养成分表,并对这些营养成分的专业数字进行一个通俗的功能性解释,来让老百姓对号入座。“假如说我们每天铁的摄入量是5微克,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数字,为什么摄入5微克,以及5微克的铁对人体的好处,这类具体的标签都应该出现在强化食品的说明内容中。”
鲍善芬告诉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病研究工作者就发现,河北省的黄骅沿海地区也有甲状腺肿流行,但并不是缺碘造成的,而是“高碘”造成的。因此,我们对“全民补碘”开始心存疑虑。“碘不是不能补,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和别的领土面积小的国家不一样,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真正缺碘的地区只是一部分,比如我国的内陆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补碘,特别是沿海地区,海产品吃得较多,并不需要补碘。”鲍善芬说,人体内含碘量一般是15~20毫克,其中70%~80%在甲状腺里。人体如果缺碘,就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也就是大脖子病,尤其对于孕妇来说,缺碘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后代易患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克汀病。
采用强化碘盐来补碘是法国科学家在1831年提出的,当时强化补助碘盐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国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了。但是,从我国推行补碘盐开始,市售的盐就统一规定含碘20~60微克/克,按每天摄入6~10克盐计(很多地区每天盐摄入量还超过10克),一个人每天就要摄入120~600 微克碘。而膳食中碘的每日推荐量,成人为120~150微克,所以600微克的摄入量肯定是多了。况且吃了含碘盐,就不该吃海产品了,如海带、海鱼等,因为这些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碘。
鲍善芬告诉记者,之前,日本也发现了由于大量摄入海藻等海产品引起的甲状腺肿。因此在补碘时,更要严格把控剂量。所以,市场上除碘盐外,也应有不添加碘的盐供应,以供高碘或不缺碘地区,以及不适于补碘的人群使用。
此外,补铁也存在“过则为灾”的现象。鲍善芬解释说,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人体对铁的需求量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微量元素。如果人体缺乏铁元素,就会导致贫血等疾病。但是铁和铜是过渡族金属,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可以催化和启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这个氧化反应一旦启动以后,就像连锁反应一样,要不停地进行下去,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攻击人体内的肝脏、肾脏、大脑等器官,甚至会引发癌症。所以在许多国外文献中,铁被认为是一种 “危险的元素”,过量补铁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关于铁强化酱油,鲍善芬说,添加在铁强化酱油中的NaFeEDTA(称作“乙二胺四乙酸钠铁”,简称为EDTA钠铁),在自然界本来并不存在,这是一种经过化学合成的有机化合物。EDTA称作乙二胺四乙酸,也是人工合成的,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它可以与元素周期表上的几乎每一种金属络合。由于它对如铅、汞、镉、铝等金属具有这种亲和力,EDTA酸及其盐类如EDTA钙盐、钠盐,可以在医生的监管下,用于重金属中毒的治疗。但是如果EDTA 在体内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结合后再排出,就可能造成这些元素,如锌的缺乏。
鉴于EDTA 的强大络合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早在1974 年就对EDTA每天可接受的摄入量限定为每千克体重0~2.5 毫克(按EDTA钠盐或钙盐计算。如果按EDTA 钠铁计算,则为1.9毫克)。此外,在1983年,就对每天从膳食中所有来源摄入的铁的暂定的最大耐受量限定为每千克体重0.8毫克。她还强调说,EDTA钠铁在体内分解为铁和 EDTA,所以在考虑安全性时,既要考虑铁的摄入限量,又要考虑EDTA的摄入限量。
鲍善芬告诉记者,1993~2008年,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曾经先后3次召开会议,对EDTA钠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始终在“强调严格监管;强调这种形式的铁仅仅限于缺铁性贫血地区,铁摄入不足并且贫血的人作为铁的补充;强调对EDTA钠铁作为铁强化的来源,过度强化和滥用可能存在潜在危害的关注;并不推荐个体的普遍应用,因为以这种形式补铁,会增加铁的生物利用度”。从评估意见可以看到,在选择添加剂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安全,而不是吸收如何好,不安全的添加剂,吸收越高,潜在危害的可能越大。
目前为止,食物强化办公室在贵州和河南做的两个干预试验,观察对象膳食中铁的摄入量均达到并超过了我国膳食铁的摄入量,并不缺铁,而且从血的化验结果看,他们也不贫血。但是在河南的实验中,14~17岁的学生每天补充来自补铁酱油的铁高达20毫克,相当于同时吃进103毫克EDTA, 按平均体重50千克计算,每天每千克体重EDTA 的摄入量高达2.1毫克,大大超出了1.9毫克的限量标准。
鲍善芬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上除了有补铁酱油外,还充斥大量添加了EDTA钠铁的强化食品,如饼干、奶粉、饮料等,绝大多数是给婴幼儿吃的。这种没有任何监管的过度强化和滥用正是委员会3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防止的,并表示担忧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需要科学工作者以严谨负责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科学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而不是一家之言定权威,尤其是事关人民健康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科学的论证。”她说。
李里特也告诉记者,他在日本看过一个资料,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强化食品是针对国内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使用的食品。到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就没有再搞强化食品,他们强调通过吃自然的食品来达到营养平衡。比如说针对缺铁,日本政府就反复向民众推荐那些含铁非常丰富的食品,如豆腐干、菠菜、芝麻、猪肝等。“化学合成的、强化的这些非自然的东西,在特殊时期确实发挥了作用,解决了问题,但是只有纯天然的食物才是真正安全的。”他说。
黄圣明建议,大家在平常的饮食过程中,以选择天然食品为主,多摄取五谷杂粮,来均衡膳食,达到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当你认为自己的营养不平衡,并产生一些易感症状时,就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摄入一些强化食品。比如,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群,接触日照的时间较短,很可能缺乏维生素D,就可以选购含有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来平衡营养。因为强化食品的好处就是以大众食品为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来保证人体的营养平衡。
黄圣明告诉记者,2010年6月以后,我国正式对强化食品添加营养标签,不但注明了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也注明了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量,来供老百姓参考。“营养是一个全民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在美国等西方社会,政府对于人体营养的健康摄入进行了更有力度的宣传和执行,美国甚至立法要求面粉里必须添加营养素。”
“为了杜绝老百姓对强化食品的不合理食用,除了配置营养标签以外,也可以在学生的教科书中编入强化食品的解读和正确食用方法,甚至可以通过社区、媒体等平台进行口口相传,使老百姓都能掌握合理的食用方式。”黄圣明说。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也提出自己的建议,目前决定全民推广某种强化食品的权利还是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一个部门来决定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饮食安全问题有些欠妥,应该上延到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此外,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有针对强化食品这方面的规定,但是因为操作性很差,所以不能落到实处,所以国务院应尽快出台一个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针对食品添加剂应该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一旦出现违规的行为,就要有明确责任倒追究机制。
而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评估应该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最起码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专家委员的职业背景、专业背景,姓名,一贯的主张,科研成果,以及在每一次重大食品安全评估的时候,他主要的主张,都应该让老百姓知道。在出现不同的意见时,组织评估部门应该将各方意见向老百姓公布,组织公众听证会,使得这些利益相关的主体都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什么是强化食品
强化食品是加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添加剂,使营养得到增强的食品。具体来讲,其实就是将人体所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加入到一种食物载体,以增加营养素在食物中的含量。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且花费不多,还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成人)
钙:800~1000毫克
铁:15~25毫克
锌:11.5~15毫克
硒:50微克
碘:150微克
维生素B1:1.3~1.5毫克
维生素B2:1.2~1.4毫克
维生素C:100毫克
维生素D:5微克
叶酸:400微克
注: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编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针对不同年龄及特殊群体(如孕妇)均有不同要求,需详细参考。
铁强化酱油、锌强化营养盐、加钙饼干、DHA婴儿配方奶粉……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强化食品铺天盖地、鱼龙混杂。吃强化食品究竟对身体好不好?这些强化食品中的营养是否会补过头变成毒?到底该如何选购?
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超市,了解强化食品在市场上的购买情况。晚上8点左右,在朝阳区东三环外一家大型超市,记者首先来到摆放酱油的货架旁,一组货架上集中摆放着铁强化酱油,这类酱油和普通酱油的价格差不多,500克的酱油价格在4.5元到8元之间。在铁强化酱油的几款牌子中,只有一款在包装上明确给出了营养成分表,其中铁含量在23.2毫克。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铁强化酱油的销量不是很好,大家似乎对它附加的功效并不买账。”
与较冷清的酱油货架相比,强化饼干、奶粉和豆粉的货架前停留了很多顾客。记者看到很多品牌的包装上,都打出了含有高钙、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矿物质的招牌说明。在某知名品牌饼干的包装上,记者看到饼干的成分中含有298毫克的钠,以及300毫克的钙;全脂奶粉的营养列表中也标注了630微克的维生素A和8.5微克的维生素D,以及12微克的铁含量。一位20岁出头的女孩告诉记者:“我在购物时,会着重选择加钙以及维生素的奶粉和饼干。因为它的营养价值较高,对我们改善身体也会有帮助。”当记者询问是否在购买时会做一个营养评估时,这位女孩摇头说:“这些都是营养品,多吃多得。”随后,售货员也告诉记者:“加钙等微量元素的奶粉和豆粉相对比较好卖,顾客通常都是给孩子或者老人购买。”另一位购买奶粉的先生还告诉记者:“我会选择功能性比较多的食品,因为功能性越多,对身体越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水平的发展,粮食的加工程度越来越高了。这虽然使粮食变得更加可口,但在精加工过程中,原存在于谷物麦皮或表层的营养也会大量丢失,使粮食的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上世纪50年代,菲律宾就曾出现由于长期食用精白米,一部分人因缺乏维生素B患上脚病。病人感到疲劳虚弱、小腿沉重、肌肉疼痛、头痛、失眠,严重者导致肌肉萎缩、手足痉挛、下肢水肿,甚至心力衰竭死亡。由于菲律宾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欠缺,脚病的死亡率曾一度高达11%~15%。为了防治脚病,一位名叫威廉斯的博士首次成功地将经过化学处理的维生素B溶液,浸渍或喷洒在精米的表面,然后烘干,使维生素附在米粒上形成薄膜,即使搓洗蒸煮,养分仍然完好无损。这一方法在菲律宾广泛推广后,当地脚病发病率骤减。这种添加维生素的米被人们称作“强化米”,这一方法也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
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亚非拉一些贫穷国家出现的人口营养不平衡,极端缺乏营养素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食品解决方案,强化食品也因此迅速被全球所认知。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且花费不多,还不需要改变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
随后,美国等国家曾在70年代后期规定,为了弥补面粉在加工过程中丢失的养分,食品厂制作面包必须要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为 “强化面包”。
而我国最常见的强化食品就是碘盐,以预防人们的甲状腺肿大和相关疾病。目前,我国确定了几种食品,比如主食类的面粉、大米,调品类的盐、酱油、食用油,作为强化食品的载体,将人们所缺乏的营养素,按照其本身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它的载体上。现在一些企业推出的强化食品,主要是根据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情况,在其中增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铁、锌和钙等。
解放军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室研究员鲍善芬说,一种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它在人体中有一个安全限量。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机体就能够维持健康,如果缺乏或过量就会产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各种微量元素的安全量范围是不同的,有的范围比较宽,比如钙,每天可以摄入几百毫克至2000毫克,而有些元素安全范围比较窄,比如微量元素硒的适宜摄入量只有50~150微克。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主任杨月钦告诉记者,目前,营养学将营养素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营养素进入人体后比较容易被排泄,基本不存在摄入过量的危险,比如B族维生素;B级营养素也相对较安全,日常的食用量不易达到危险系数;C级营养素就是过多摄入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但是这些在强化剂的使用标准中,也都明确指出了标准添加量。强化食品在合理的参数依据下,不会对老百姓的身体产生威胁。
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圣明也告诉记者,国家营养调查证明,在中国,大多数人都缺乏营养素。“一个人的营养平衡与食物、膳食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现在我们入口的食物营养成分跟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变化,营养成分都在下降。而居民饮食的单一化也会导致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因此,强化食品在近百个国家70余年的验证下,对营养缺乏实施了有效干预。而且我们在强化食品的营养素添加量上,也都是按照身体所需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来添加。以铁强化酱油或者7+1营养面粉为例,每次人们在烹饪时添加的酱油单位不是一瓶,就不存在过多食用的问题。”
杨月钦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此类产品的非合理食用。
强化食品在最初是一种改善区域性疾病,具有补充作用的营养食品,并不等同于普通食品。“在市场上,老百姓却把它看成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进行选购,没有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合理食用。”她说,在西方国家,政府以及食品企业都会对强化食品进行一个健康标示,使老百姓在选购中不但拥有“知情权”,也会作出更健康的选择。比如,国外的专业营养团队会在强化食品的包装说明里添加一个营养成分表,并对这些营养成分的专业数字进行一个通俗的功能性解释,来让老百姓对号入座。“假如说我们每天铁的摄入量是5微克,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数字,为什么摄入5微克,以及5微克的铁对人体的好处,这类具体的标签都应该出现在强化食品的说明内容中。”
鲍善芬告诉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病研究工作者就发现,河北省的黄骅沿海地区也有甲状腺肿流行,但并不是缺碘造成的,而是“高碘”造成的。因此,我们对“全民补碘”开始心存疑虑。“碘不是不能补,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和别的领土面积小的国家不一样,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真正缺碘的地区只是一部分,比如我国的内陆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补碘,特别是沿海地区,海产品吃得较多,并不需要补碘。”鲍善芬说,人体内含碘量一般是15~20毫克,其中70%~80%在甲状腺里。人体如果缺碘,就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也就是大脖子病,尤其对于孕妇来说,缺碘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后代易患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克汀病。
采用强化碘盐来补碘是法国科学家在1831年提出的,当时强化补助碘盐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国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了。但是,从我国推行补碘盐开始,市售的盐就统一规定含碘20~60微克/克,按每天摄入6~10克盐计(很多地区每天盐摄入量还超过10克),一个人每天就要摄入120~600 微克碘。而膳食中碘的每日推荐量,成人为120~150微克,所以600微克的摄入量肯定是多了。况且吃了含碘盐,就不该吃海产品了,如海带、海鱼等,因为这些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碘。
鲍善芬告诉记者,之前,日本也发现了由于大量摄入海藻等海产品引起的甲状腺肿。因此在补碘时,更要严格把控剂量。所以,市场上除碘盐外,也应有不添加碘的盐供应,以供高碘或不缺碘地区,以及不适于补碘的人群使用。
此外,补铁也存在“过则为灾”的现象。鲍善芬解释说,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人体对铁的需求量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微量元素。如果人体缺乏铁元素,就会导致贫血等疾病。但是铁和铜是过渡族金属,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可以催化和启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这个氧化反应一旦启动以后,就像连锁反应一样,要不停地进行下去,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攻击人体内的肝脏、肾脏、大脑等器官,甚至会引发癌症。所以在许多国外文献中,铁被认为是一种 “危险的元素”,过量补铁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关于铁强化酱油,鲍善芬说,添加在铁强化酱油中的NaFeEDTA(称作“乙二胺四乙酸钠铁”,简称为EDTA钠铁),在自然界本来并不存在,这是一种经过化学合成的有机化合物。EDTA称作乙二胺四乙酸,也是人工合成的,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它可以与元素周期表上的几乎每一种金属络合。由于它对如铅、汞、镉、铝等金属具有这种亲和力,EDTA酸及其盐类如EDTA钙盐、钠盐,可以在医生的监管下,用于重金属中毒的治疗。但是如果EDTA 在体内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结合后再排出,就可能造成这些元素,如锌的缺乏。
鉴于EDTA 的强大络合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早在1974 年就对EDTA每天可接受的摄入量限定为每千克体重0~2.5 毫克(按EDTA钠盐或钙盐计算。如果按EDTA 钠铁计算,则为1.9毫克)。此外,在1983年,就对每天从膳食中所有来源摄入的铁的暂定的最大耐受量限定为每千克体重0.8毫克。她还强调说,EDTA钠铁在体内分解为铁和 EDTA,所以在考虑安全性时,既要考虑铁的摄入限量,又要考虑EDTA的摄入限量。
鲍善芬告诉记者,1993~2008年,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曾经先后3次召开会议,对EDTA钠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始终在“强调严格监管;强调这种形式的铁仅仅限于缺铁性贫血地区,铁摄入不足并且贫血的人作为铁的补充;强调对EDTA钠铁作为铁强化的来源,过度强化和滥用可能存在潜在危害的关注;并不推荐个体的普遍应用,因为以这种形式补铁,会增加铁的生物利用度”。从评估意见可以看到,在选择添加剂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安全,而不是吸收如何好,不安全的添加剂,吸收越高,潜在危害的可能越大。
目前为止,食物强化办公室在贵州和河南做的两个干预试验,观察对象膳食中铁的摄入量均达到并超过了我国膳食铁的摄入量,并不缺铁,而且从血的化验结果看,他们也不贫血。但是在河南的实验中,14~17岁的学生每天补充来自补铁酱油的铁高达20毫克,相当于同时吃进103毫克EDTA, 按平均体重50千克计算,每天每千克体重EDTA 的摄入量高达2.1毫克,大大超出了1.9毫克的限量标准。
鲍善芬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上除了有补铁酱油外,还充斥大量添加了EDTA钠铁的强化食品,如饼干、奶粉、饮料等,绝大多数是给婴幼儿吃的。这种没有任何监管的过度强化和滥用正是委员会3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防止的,并表示担忧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需要科学工作者以严谨负责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科学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而不是一家之言定权威,尤其是事关人民健康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科学的论证。”她说。
李里特也告诉记者,他在日本看过一个资料,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强化食品是针对国内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使用的食品。到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就没有再搞强化食品,他们强调通过吃自然的食品来达到营养平衡。比如说针对缺铁,日本政府就反复向民众推荐那些含铁非常丰富的食品,如豆腐干、菠菜、芝麻、猪肝等。“化学合成的、强化的这些非自然的东西,在特殊时期确实发挥了作用,解决了问题,但是只有纯天然的食物才是真正安全的。”他说。
黄圣明建议,大家在平常的饮食过程中,以选择天然食品为主,多摄取五谷杂粮,来均衡膳食,达到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当你认为自己的营养不平衡,并产生一些易感症状时,就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摄入一些强化食品。比如,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群,接触日照的时间较短,很可能缺乏维生素D,就可以选购含有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来平衡营养。因为强化食品的好处就是以大众食品为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来保证人体的营养平衡。
黄圣明告诉记者,2010年6月以后,我国正式对强化食品添加营养标签,不但注明了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也注明了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量,来供老百姓参考。“营养是一个全民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在美国等西方社会,政府对于人体营养的健康摄入进行了更有力度的宣传和执行,美国甚至立法要求面粉里必须添加营养素。”
“为了杜绝老百姓对强化食品的不合理食用,除了配置营养标签以外,也可以在学生的教科书中编入强化食品的解读和正确食用方法,甚至可以通过社区、媒体等平台进行口口相传,使老百姓都能掌握合理的食用方式。”黄圣明说。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也提出自己的建议,目前决定全民推广某种强化食品的权利还是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一个部门来决定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饮食安全问题有些欠妥,应该上延到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此外,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有针对强化食品这方面的规定,但是因为操作性很差,所以不能落到实处,所以国务院应尽快出台一个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针对食品添加剂应该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一旦出现违规的行为,就要有明确责任倒追究机制。
而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评估应该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最起码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专家委员的职业背景、专业背景,姓名,一贯的主张,科研成果,以及在每一次重大食品安全评估的时候,他主要的主张,都应该让老百姓知道。在出现不同的意见时,组织评估部门应该将各方意见向老百姓公布,组织公众听证会,使得这些利益相关的主体都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什么是强化食品
强化食品是加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添加剂,使营养得到增强的食品。具体来讲,其实就是将人体所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加入到一种食物载体,以增加营养素在食物中的含量。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且花费不多,还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成人)
钙:800~1000毫克
铁:15~25毫克
锌:11.5~15毫克
硒:50微克
碘:150微克
维生素B1:1.3~1.5毫克
维生素B2:1.2~1.4毫克
维生素C:100毫克
维生素D:5微克
叶酸:400微克
注: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编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针对不同年龄及特殊群体(如孕妇)均有不同要求,需详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