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其中胼胝体12例,环池2例、四叠体池1例、松果体区2例和侧裂池3例。CT及MRI均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区域脂肪密度影,CT值-60~-190Hu,平均-110Hu,MRI表现为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即T1及T2为高信号,STIR为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CT及MRI显示伴胼胝体未发育及发育不良15例,伴透明隔不发育1例。6例随访5~12年无变化。结论:CT及MRI是诊断中线区域脂肪瘤的最佳检查手段,尤以MRI对其伴发的颅脑畸形显示较佳。
  关键词 颅内脂肪瘤 螺旋CT MRI
  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胚胎发育性良性肿瘤,收集2000年10月~2010年10月20例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75岁,平均43.6岁。入院行CT及MRI检查原因:颅脑外伤10例,半身轻偏瘫4例,癫痫2例,头部不适3例,智能下降1例。
  影像检查方法:CT采用GEprospeedAI单排螺旋CT机,层厚6~10mm。MRI使用沈阳中基公司AG3500低场0.35TMR扫描仪,使用头线圈,先行常规SE序列轴位T1WI、FSE轴位T2WI扫描;层厚5~8mm,间距1mm。在此基础上,行T1或T2STIR序列轴位扫描。轴位层面与T2加权像轴位层面相对应。部分病例视情况辅以冠状位、矢状位SE T1WI、FSE T2WI、扫描。由2名高年资医师共同评价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伴发病变等。12例同时有CT及MRI检查资料,3例仅有CT资料,4例仅有MRI资料。结 果
  所有脂肪瘤均位于中线区域,其中其中胼胝体12例,环池2例、四叠体池1例、松果体区2例和纵裂池3例,均为单发病灶。CT及MRI分别显示密度或信号接近皮下脂肪。病灶均光滑界清无分叶,多成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水肿等占位效应。大小3mm×2mm~34mm×26mm,CT值-60~-190Hu,平均-110Hu,CT发现1例边缘部少许线条状钙化。MRI上T1及T2加权像(尤以T1为著)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可见高信号被抑制。CT及MRI发现伴发的脑梗塞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7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同时伴透明隔缺如1例。
  讨 论
  脂肪瘤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现一般认为颅内脂肪瘤是原始脑膜长期存在异常分化形成先天病变,以胼胝体区、四叠体池等中线区域好发,易伴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等各种先天畸形。病理上类似其他部位脂肪瘤,可含钙化。本组全部位于中线区域,以胼胝体最多,其次为纵裂池及环池,伴发胼胝体等畸形35%,与文献报道相近。轻微的发育异常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本组多以外伤等其他因素就诊。
  CT具有极高的密度分辨率,CT值测定可明确显示脂肪及钙化影,宽窗宽、窄窗位也对脂肪瘤的显示有帮助(我们一般用窗宽100~250单位,窗位10~20单位观察)。多层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任意平面重建,其图像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几乎与MRI图像相媲美,且在显示肿瘤的钙化方面明显优于MRI。薄层CT扫描有利于小脂肪瘤的检出。CT扫描速度相对MRI极快,对于年幼或年老及其他不能较长时间配合者尤其具有优势。MRI上以T1及T2高脂肪抑制序列低信号为典型表现,病灶中的完全钙化可无信号。
  颅内中线脂肪瘤应与其他中线区域肿瘤病变相鉴别,如畸胎瘤、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及蛛网膜囊肿,畸胎瘤多在松果体区及鞍区,密度不均,可含钙化及脂肪,多不均匀强化;皮样囊肿多发生在第三脑后方及前中颅低区,其密度不均,以囊壁环状强化为多;表皮样囊肿常位于松果体区、垂体旁或第四脑室,一般介于脑脊液密度和脂肪密度或信号之间;颅咽管瘤囊变偶可呈脂肪密度,但其位置多在鞍上,占位效应多较明显;蛛网膜囊肿一般为脑脊液密度。根据较为特征性的发病部位和特有的密度及信号特点很易做出鉴别。
  颅内脂肪瘤质软且体积较小,多无占位效应,且有向压力低的脑沟及池延伸的倾向,可影响脑脊液循环致脑积水,本组未见引起脑积水者。本组随访中未见其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有研究认为有明显的神经表现者可行手术治疗,部分切除及减压术可实现长期的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 Yilmaz N,Unal O,Kiymaz N,et al.Int racranial lipomas-a clinical study[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6,108(4):363-368.
  2 赵志清,罗帝林,吕永革,等.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诊断颅内脂肪瘤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4(1):44-46.
  3 毛泽庆,邓生德,郑生喜,等.颅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1):75-78.
  4 舒锦尔,章士正,李惠民,等.颅内脂肪瘤的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17-21.
  5 苗立峰,江玉泉,姜政,等.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3):29-30.
其他文献
我院白1995年1月~2004年4月共诊治胃手术后胃瘫9例,现报道如下。
3月23日,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2010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2011
例:患儿,男,13岁。因发热4天,腹痛3天,于2004年5月6日入院。患儿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不规则热,夜间为甚,无畏寒、寒战、抽搐。次日夜间渐感腹痛,为左季肋部持续性隐痛,行走及平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过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可致终身残废共至死亡。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
收集2004~2006年我院收治的宫内IUD后发生异位妊娠的病例共29例,并且全部病例经住院手术治疗。其中20~35岁24例,35~40岁5例。
PIV后处理技术对于PIV流场实验测量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互相关算法有着许多先天缺陷,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尺度分析和非线性滤波的修正光流算法能够克服
危重病患儿病情复杂,多伴有内环境紊乱,其中低钠血症较为常见,严重影响预后。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低钠血症危重症患儿36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垂直管内间歇泉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垂直管内间歇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弹状气泡由垂直管内进入上部存储罐时,破碎成为为团状气泡并向
本文简述了多级网格迭代的图像变形算法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多级网格迭代算法与图像变形算法匹配进行流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对算法的各主要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
患者,男,65岁,因直肠癌术后4周行化疗于2005年7月3日入院,以往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一般情况可。病人于2005年7月5日静滴药物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