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麥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在病害流行严重的地块,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该文主要对小麦病虫害种类、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麦;三病三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95-02
小麦是太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小麦的的“三病三虫”是: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麦蜘蛛、麦蚜、吸浆虫。这些病虫害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治,才能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 纹枯病
1.1 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干上,形成小麦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造成田间枯株白穗。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田间侵染有两个高峰,即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至拔节期。小麦纹枯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0~25oC,超过30oC停止侵染。
1.3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肥水管理。(2)药剂防治。指标是病株率达10%时必须抓紧防治。有两个防治适期,第1次在返青至起身期喷药,第2次在抽穗前后喷药,每667m2用12.5%井冈·蜡芽菌(纹霉清)水剂150mL,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g,或5%井冈霉素水剂200mL,或25%丙环唑乳油40mL,对水50~60kg,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间隔7~10d再喷药1次。
2 小麦锈病
2.1 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3种锈病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以条锈为害为主,叶锈次之。
2.2 发生规律 3种锈病在我县均有发生,以条锈、叶锈为害较重。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锈菌夏孢子随风传播,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孢子萌发,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小麦锈病发病的 适宜温度:条锈病9~16℃,叶锈病15~22℃,秆锈病18~25℃,所以同一地区条锈病发生最早,秆锈病发生最迟。
2.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调节播期,适时晚播。(2)药剂防治。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每667m2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乳油)60g,或25%丙环唑乳油40mL,重病田间隔7~10d再喷1次。
3 小麦赤霉病
3.1 症状特征 主要为害穗部,浸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3.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侯型病害, 凡抽穗扬花期遇3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将可能严重发生。
3.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精选无病种子、适期早播增施磷钾肥,清除初期浸染源深埋前茬作物残体消除病原体,(2)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667m2可用25%咪鲜胺 乳油60mL,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g如喷药后下雨,雨后应及时补喷。(3)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多发期,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配合叶面喷肥.补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搞好一喷三防。
4 小麦吸浆虫
4.1 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1a发生1代。以休眠体越冬越夏。条件不适时可在土壤中休眠6~12a。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当地小麦生育期基本相吻合。小麦拔节时,土温达10℃以上,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土表,准备化蛹。在小麦孕穗期,土温达到15℃左右,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土温达到20℃左右,成虫大量羽化出土,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卵期3~5d。扬花期初孵幼虫钻入麦壳,在麦粒上为害15~20d。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0~25℃。1头雌虫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3~4d
4.2 防治方法 (1)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每样方(10cm×10cm×20cm)有吸浆虫15头以上的麦田,每667m2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50mL,或36%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0g,对水2~3kg配成药液,拌细干土或细沙土20kg,等露水干后均匀撒于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雨前撒施或撒施后浇水效果更好。(2)成虫期防治。正处于抽穗期的麦田,如果10复网捕到成虫30头以上,或扒开麦垄,一眼可见吸浆虫成虫5头以上,就要进行防治。每667m2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或36%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g,于傍晚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施药防治。若成虫发生量大,持续时间长,可间隔3d再施药防治1次。
5 小麦蚜虫
5.1 发生规律 麦蚜1a发生10~20代,在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发生数量大,危害重。麦蚜的发生主要受气侯因素的影响,冬季温度高,春季回暖早,有利蚜虫发生危害
5.2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麦蚜的天敌种类多,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等,天敌数量大时,能有效控制后期麦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田间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比例(益害比)大于1:150时,天敌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一般不需施药防治。(2)化学防治。当田间百株蚜量超过500头,且天敌单位数与蚜量比小于1∶150时,每667m2可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乳油)40g(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40~50kg喷雾防治。
6 麦蜘蛛
6.1 发生规律 麦蜘蛛又称红蜘蛛,喜湿、凉,怕惊吓。1a发生2~3代,适宜温度8~15℃
6.2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麦收后浅耕灭茬,消灭根茬上的越夏卵,清除田边杂草,减少麦田虫源,浇水结合拉绳扫动麦株淹死栖息在土表和落叶上的害虫。(2)药剂防治。小麦返青后,一旦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平均0.33m单行虫量达200头以上),应及时施药防治。每667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mL,或20%哒螨灵(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g,喷雾防治,以下午16∶00后施药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太和县新型农民培训材料2012年.
(责编:吴祚云)
关键词:小麦;三病三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95-02
小麦是太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小麦的的“三病三虫”是: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麦蜘蛛、麦蚜、吸浆虫。这些病虫害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治,才能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 纹枯病
1.1 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干上,形成小麦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造成田间枯株白穗。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田间侵染有两个高峰,即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至拔节期。小麦纹枯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0~25oC,超过30oC停止侵染。
1.3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肥水管理。(2)药剂防治。指标是病株率达10%时必须抓紧防治。有两个防治适期,第1次在返青至起身期喷药,第2次在抽穗前后喷药,每667m2用12.5%井冈·蜡芽菌(纹霉清)水剂150mL,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g,或5%井冈霉素水剂200mL,或25%丙环唑乳油40mL,对水50~60kg,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间隔7~10d再喷药1次。
2 小麦锈病
2.1 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3种锈病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以条锈为害为主,叶锈次之。
2.2 发生规律 3种锈病在我县均有发生,以条锈、叶锈为害较重。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锈菌夏孢子随风传播,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孢子萌发,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小麦锈病发病的 适宜温度:条锈病9~16℃,叶锈病15~22℃,秆锈病18~25℃,所以同一地区条锈病发生最早,秆锈病发生最迟。
2.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调节播期,适时晚播。(2)药剂防治。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每667m2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乳油)60g,或25%丙环唑乳油40mL,重病田间隔7~10d再喷1次。
3 小麦赤霉病
3.1 症状特征 主要为害穗部,浸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3.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侯型病害, 凡抽穗扬花期遇3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将可能严重发生。
3.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精选无病种子、适期早播增施磷钾肥,清除初期浸染源深埋前茬作物残体消除病原体,(2)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667m2可用25%咪鲜胺 乳油60mL,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g如喷药后下雨,雨后应及时补喷。(3)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多发期,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配合叶面喷肥.补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搞好一喷三防。
4 小麦吸浆虫
4.1 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1a发生1代。以休眠体越冬越夏。条件不适时可在土壤中休眠6~12a。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当地小麦生育期基本相吻合。小麦拔节时,土温达10℃以上,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土表,准备化蛹。在小麦孕穗期,土温达到15℃左右,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土温达到20℃左右,成虫大量羽化出土,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卵期3~5d。扬花期初孵幼虫钻入麦壳,在麦粒上为害15~20d。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0~25℃。1头雌虫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3~4d
4.2 防治方法 (1)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每样方(10cm×10cm×20cm)有吸浆虫15头以上的麦田,每667m2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50mL,或36%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0g,对水2~3kg配成药液,拌细干土或细沙土20kg,等露水干后均匀撒于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雨前撒施或撒施后浇水效果更好。(2)成虫期防治。正处于抽穗期的麦田,如果10复网捕到成虫30头以上,或扒开麦垄,一眼可见吸浆虫成虫5头以上,就要进行防治。每667m2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或36%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g,于傍晚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施药防治。若成虫发生量大,持续时间长,可间隔3d再施药防治1次。
5 小麦蚜虫
5.1 发生规律 麦蚜1a发生10~20代,在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发生数量大,危害重。麦蚜的发生主要受气侯因素的影响,冬季温度高,春季回暖早,有利蚜虫发生危害
5.2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麦蚜的天敌种类多,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等,天敌数量大时,能有效控制后期麦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田间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比例(益害比)大于1:150时,天敌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一般不需施药防治。(2)化学防治。当田间百株蚜量超过500头,且天敌单位数与蚜量比小于1∶150时,每667m2可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乳油)40g(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40~50kg喷雾防治。
6 麦蜘蛛
6.1 发生规律 麦蜘蛛又称红蜘蛛,喜湿、凉,怕惊吓。1a发生2~3代,适宜温度8~15℃
6.2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麦收后浅耕灭茬,消灭根茬上的越夏卵,清除田边杂草,减少麦田虫源,浇水结合拉绳扫动麦株淹死栖息在土表和落叶上的害虫。(2)药剂防治。小麦返青后,一旦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平均0.33m单行虫量达200头以上),应及时施药防治。每667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mL,或20%哒螨灵(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g,喷雾防治,以下午16∶00后施药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太和县新型农民培训材料2012年.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