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缘起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拙笨,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拥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对自然景色、松石树石的趣味欣赏和美的观念已在走向画画的独立复制,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
  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二、“无我之境”
  
  一方面强调“气韵”,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红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但又因为它并不呈现而更为确定,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
  
  三、细节忠实和情意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这种变化与古画坛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有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画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独步一时。这自然也影响到山水画。细节真实并更值得重视的另一种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传说王维已是“画中有诗”,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这里算起。要求画面表达诗意,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成了当时含蓄又优美的山水画。
  绘画艺术上,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级在“太平盛世”中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的。但这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优雅而精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形成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它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四、“有我之境”
  
  明代王世贞在总结宋元山水时说,荆、关、董、巨和李成、范宽属同代,即本文所说的第一种意境的北宋山水。刘、李是连接南北宋的,他们似可与马、夏列入一类,即上述第二种意境的南宋山水。最后一变则是元四家(元画)的主要代表,亦即宋元山水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的代表。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然而最重要的差异似应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所谓“文人画”,首先是文学家趣味的异常突出。上述第二种意境可以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之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点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把中国的线艺术传统推上了最高阶段。
  从美学理论看,情况与艺术实践的历史行程大体一致。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兴”和“写意”。从作品到理论,它们的区别差异都是很明显的。这些区别正是美学上“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种种表现。
  
  参考文献:
  [1]张文会主编.中国传世山水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李福顺主编.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5]宗白华主编.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不同年龄段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不同,暴力手段与方式也随之不同.本文首先以电影《少年的你》为引线,围绕电影中涉及的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
高校档案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性提升档案服务,不仅优化了档案资源,而且提高了档案影响力.创新性发展档案文化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的基
摘 要: 受家庭的熏陶和19 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情感 独特性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独放异彩的明星,甚至被人们尊称为诗界的“王后”,与莎士
一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对其征服地传统文化的容纳和吸收,无疑是伊斯兰陶工艺得以产生的前提。伊斯兰陶工艺按其时代特色及艺术特征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初期(七世纪中期—八世纪中期)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金属器皿和玻璃器皿十分盛行,陶器相对较少,以日常用的壶、钵、瓶等器类为主。此时期的陶器较之前一时代并无多大的变化,但还是出现了如模印几何纹等一些新的装饰样式。无疑,伊斯兰陶工艺开始萌芽,倭马亚王朝的陶
一、试验装置设计依据依照相似理论,模型试验要求和实物相似,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实物和模型能够用文字和形式完全相同的基本方程组来描述。2、单值条件相似、即物理条件相
泱泱中华,诗教传承几千年,今天每每看到冲刺试题、作文命题中郑重声明诗歌除外。可见现在的语文教育缺乏诗教,肚里算有点墨水的人,有多少人还有“诗”这个概念?有多少人还在读诗?  语文如果舍弃诗,甘以工具自居,梦必苍白孱弱,历史文化的长河势必断流。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与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的世界,是诗的世界,诗能启发我们的灵性,激扬本真的自我,激发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论语》中,“志”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孔子认为立志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志思想在教育上给人以启迪作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虽然在主流上是
器乐与声乐有所不同,虽然它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却不能像声乐那样迅速、直接,它只能是较为缓慢地、曲折地或是间接地反映生活。从表现内容的过程来讲,声乐艺术的再创造只是通过表演形式,以加深其内容的感染力和深度,因为它有文字语言为引导。就是说,声乐艺术不需要在文字语言之外去作更多的想象。而器乐艺术则不相同,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因为器乐是一种纯音乐的表达形式,虽然器乐作品
作为一家报社的文艺副刊编辑部,当然要接触到各类名人其及高质量的稿件,但是,接触更多的,则是大量的业余作者及其质量平平的一般化稿件。我认为,发现、培养业余作者,应该是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中国20世纪音乐的优秀作品,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故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背景、曲式及意义分析,使读者和学习古筝的人对这个作品有更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