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病两例及其病理解剖所见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球菌病是由新形隐球菌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为最严重。此病并不多见,在国内文献报告者亦少。1948年Singer氏首先报告一例,继之杨氏、管氏、方氏等、施氏等、李氏等、王氏等、章氏、郑氏及区氏各报告一例,共10例。但因此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一般临床工作者不够熟习,如有脑部症状,易与一般脑部疾病相混淆。同时真菌培养及鉴别未普遍采用,可能使有些病例未被发现以致报告的病例不多。在我国病理解剖尚未广泛开展,对隐球菌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亦少报道。兹将南京市立人民鼓楼医院1953年及1954年所见二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一综合性的介绍,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作者等测定脾内压力,认为脾内压力可以反映门静脉压力。利用含Ⅰ131的球蛋白进行脾内注射,连续测定肝区的放射量,并用肝静脉导管测定肝静脉“嵌入”压力(相当于门静脉压力),取肝静脉血液测定血氧及放射量等,由此决定肝血流量,肝动静脉血氧差别,肝氧气消耗量及门静脉循环时间等。
期刊
自抗生素发明以来,由于能减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及预防感染,在临床应用上已有卓越功效,人们除继续寻找新的具有更好效果的抗生素之外,更欲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抗生素,以求降低毒性和防止或延缓耐药性菌株的发生,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目的,至于如何合理而正确地并用,便须对抗生素的基本特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有较详尽的了解,然后才能用得其当;不然,如果不适当地并用抗生素,非但得不到良好的疗效,反而只得到与单个药物使用时相
期刊
我们过去对于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心脏病以及肾脏病等,合并大量腹水,产生压迫症状而需放液者均采用套管针放液术,手术较繁,需作皮肤切开、缝合、拆线等过程,且由于腹壁营养不良,创口较大术后易招致续发性感染。个别病例放液后,创口流液不止。
期刊
白喉对心脏的影响早已被病理学家所证实,临床上一般的检查方法常不易发现,自从心电图应用以后,许多学者,对白喉病例做了心电图观察,并认为心电图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心肌炎,国内在这方面的报告材料不多,作者将近二年,在衡阳见到的白喉病例一部分做了心电图描记,至1956年10月为止,共225例。
期刊
尿毒症为Piorry及Lheiter二氏(1)(1840)首先命名。其定文为肾机能衰竭,不能清除血液内之代谢产物及水与电解质的代谢失调,而致机体自身中毒之综合病征。兹将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四年来诊断为尿毒症54例加以分析报道如后。
期刊
患者唐某(住院号2109),男性,54步,熊岳人,于1956年10月5日入院。
期刊
新形隐球菌传染虽然在人类不常见,但在医学上仍有其重要性,主要由于:①该菌对一般常用之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均不敏感,因此豫后极不良;②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此菌之分布很广,在灰尘中、蔬菜上都有发现。新形隐球菌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二型:皮肤型及全身型。全身型的病变可见于中枢神经,肺、肝、脾、肾、肠、肠系膜淋巴结及关节等。本病之传染途径是由呼吸道或胃肠道尚无定论。
期刊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一般教科书及文献中曾已提及。由于细菌性栓子之脱落,栓塞脑动脉之自养血管,致血管壁之肌肉及弹性层毁坏,形成霉菌状动脉瘤,或由于脑动脉壁蒙到细菌之侵蚀破坏,此二者均可引起突然之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国内罗、蒋二氏在其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一例由心内膜炎引起;其余如薛氏46例,罗氏3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张氏32例,林氏18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
期刊
患者吴××(门诊号21751),男性,21岁,未婚,建筑工人,于1957年1月7日来门诊治疗,主诉发冷、发热已四天,颜面及四肢红疹已二日。病起缓慢,先有发冷继而发热,热初持续,后稍波动,晨低晚高。发病第二日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生红疹,触之有痛,不痒,无知觉麻木,伴踝部足背及手背水肿,尿少,食欲减退。无腹痛关节痛及运动障碍等。发病前未服何药。否认冶游及性病史,无久咳或咯血史。十多年前曾患疟疾,1954年
期刊
自从Heilmeyer氏(1939)发表传染性肝炎和阻塞黄疸病人的血清铁含量有所不同以来,许多临床家与生物化学家(Butzengeiger,Lange,Laurell,Christian,Rechenberger,Siede,Kalk等)先后研究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一致推崇血清铁含量测定是一种特异性的肝脏功能试验,它能准确地反映肝脏损害的程度,在黄疸的鉴别诊断上,比过去常采用的肝功能试验,更为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