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民行检察业务的一点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行检察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是每一名民行检察干警应该尽心尽力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行;检察;拓展;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每一名民行检察干警应该尽心尽力思考的问题。
  一、案源缺乏的主要成因
  一是抗诉案件办理周期过长.群众意见大,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对符合抗诉条件的一审民事行政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先由做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检察院审查.然后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二审案件抗诉则须经一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建议提请抗诉.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再向其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由上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提出抗诉。不论哪一种形式,相对来说程序都较为复杂。无可否认,严格的程序有利于保证抗诉案件的质量,可是,法律仅仅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却没有关于时间的严格规定,每走一级程序都需要时间,加之办案人责任心不强,往往导致一审案件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发回重审,二审案件则需要更长时间,对于当事人而言,特别是处于被执行对象的申诉人而言,其所受的煎熬可想而知。“迟到的公正并非真正的公正”,程序的过长影响了群众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检察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另外,近年来法院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群众到法院申诉不再是难事,鉴于到法院申诉办案期限短.许多群众选择直接向法院申诉.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造成民行申诉案件线索减少。
  二是有些案件在事实和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方面检、法两家认识不一.抗诉后未能满足申诉人的愿望.挫伤了部分群众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由于法律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规定不具体.导致检、法两家在某些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问题上认识不一,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少.出现了“申诉时满怀希望,漫长等待后却充满了失望”的情况,使一些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失去了信心。
  三是法院判决质量的提高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民行抗诉工作的深入开展,查办法官职务犯罪力度的加大.以及法院内部错案追究制度的推行.法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逐渐增强,法院判决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裁定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民行案件呈下降趋势.而且所申诉的案件经审查后判决有误的少,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
  四是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宣传不够。社会公众知晓率不高。以往法制宣传,在宣传内容上往往侧重于打击职务犯罪职能,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缺乏深入宣传.社会公众缺乏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了解,即使对生效裁判不服,也不知道可以向检察院申诉。
  二、拓展民行检察监督渠道的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责任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事行政检察也将逐步提升为最主要的法律监督工作之一.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合法诉求的最后一条救助渠道.也是维护民事行政诉讼领域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第二加大提抗力度.确保案件质量。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办理民事行政案件时,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这样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第三在抗诉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上加快办案速度。各级检察机关要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加快办案速度.上级检察机关要对同级法院加强督促,使其尽快作出裁定.尽快将案件发回重审,防止久拖不决。
  第四加强协调、理顺关系,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顺利开展酿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但每改判一件案件,必然会影响到审判人员的形象和威信.因此需要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争取法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操作规程,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使民行检察工作与审判工作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开辟案源渠道。要确保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走多种渠道,才能解决案源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推介、宣传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大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人民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了解.使人民群众自觉把民事行政检察当成自己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利用报纸、电台、网络、上街开展法律宣传及咨询服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上街道、进工厂、入社区散发宣传材料,大力宣传民行法律.让社会民众知道、了解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责、受案范围等多种形式,做好经常性的普及民事行政检察知识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做好典型案件的宣传工作.选择标的额大、改判效果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提请抗诉案件进行宣传,提高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知名度.充分体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组织相关科室的干警进入社区、走上街道、下到农村.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及检民联系卡,构建检民联系热线,以案讲法;积极撰写稿件,编写民事行政案例.通过本地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围绕民行工作中集中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法律知识宣传与成功案例宣传相结合地开展法制教育。 第六加强同党委、人大、政府等机关的信访部门联系.从信访部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民事行政检察案件来源。为及时掌握更多的案件线索,赢得办理抗诉案件的主动,加大与民行申诉反映较集中.社会热点、焦点大的社保局、国土局、城建局、安监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联系,定期不定期了解情况,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案件。
  第七加强同法律服务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是专门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代理申诉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手中有较多的民事行政案件线索。基层院应当格外重视各个法律服务部门,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加强交流与联系.大胆创新,延伸工作触角,尝试在法律服务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如设立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强化律师代理申诉制度,由律师代理群众向检察院申诉,指导群众申诉,并使联络员将他们认为法院判决有误的代理案件线索提供给检察机关的民行部门.使那些不懂、不能、不愿申诉的当事人多一条了解民行检察职能的途径,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提供便捷服务,使申诉人少走弯路,从而达到拓展案源之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为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逮捕必要性审查机制,新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实践对此制度进行了必要的完善。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然而,结合司法实践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缺陷:一是证明责任缺失;二是标准规定模糊;三是程序性缺陷。为此,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完善:首先是完善相关证明制度;其次是明确“可能”标准;再次是建立“三角诉讼”模式。  关键词
期刊
2013年3月22日,家住A县的犯罪嫌疑人许某被害人在其自留地旁种了几株树苗便用锄头将被害人打伤致死。后经法医鉴定,许某为精神分裂症,实施危害行为时无刑事责任能力。后经A县检察院申请,该县法院依法对许某作出予以强制医疗的决定。虽然许某最终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接受强制治疗,但是因系A县首例强制医疗案,送医过程一波三折。作为一名基层监所检察人员,笔者通过对许某强制医疗案的全程审视,以及对相邻县区强制医疗案
期刊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于2013年1月1日实施。此次修改涉及到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方面的条文共有7处,分别是第十四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零九条、第二百一十条、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百三十五条,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民检察院监督对象明确为民事诉讼,调解监督入法,再审检察建议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活动设立了特别程序,但实践中理念偏差,使得修改后刑诉法的先进性难以落到实处。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在工作理念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将有益于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更好地贯彻立法精神。  关键词: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理念;修改后刑诉法  对涉罪未成年人[1]使用特别程序是国际通行做法。修改后刑诉法增设专章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作了系统规定,为我国的少年司法奠定了制度基础。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纪律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的纪律作风如何,关系到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关系到公正执法。检务督察制度是为了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保障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职权,实现由静态监督转向动态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由案件质量管理、检风检纪督察转向全方位的检务督察,实现了惩戒、预防、教育、保护的和谐统一,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下称“修改后刑诉法”)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下称“刑事诉讼规则”)构建了我国新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但在检察机关内部职能的设置上存在着分歧,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半年左右的试点运行结果,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以监所部门为主导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并规范审查的程序运行模式,细化审查的内容,建立体现司法规律的运行机制,以期真正实现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目的。  关键词:羁押必要
期刊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有关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诸多争议。为解决争议、规范执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审查批准、执行以及监督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关法条仍存在规定不完善、具体操作不够细化等问题。本文将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检察机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问
期刊
摘 要: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一律受案机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提请逮捕审查受理机制,对一些不符合形式条件的批捕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关键词:提请逮捕;审查;受理机制  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和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并没有规定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受理,这种
期刊
一、台湾地区检察制度介绍  台湾地区仅仅只有在“法院组织法”里有“检察机关”一章,规定了检察署的设置,检察官的职权、人事、级别、任用、训练、进修、保障等内容。1980年公布的“法务部组织法”规定,“法务部”主管台湾检察、监所、司法等法律事务,因此,台湾地区的检察机关隶属于“法务部”,设置于各级的法院内部,实施侦查、提起公诉、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等职权。1980年6月开始将高等法院以下各级的检察机关配
期刊
摘 要: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基层检察机关相继开展了案件集中管理的新机制,案件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减少执法办案的行政色彩,加强内部监督、促进执法透明、提高办案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现有的刑事诉讼规则下,建立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前提,以“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检察案件规范化管理机制,使案件管理办公室真正发挥对执法办案的监督、预警、考评、处置等功能,促进基层院执法规范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