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进士第里的读诗少女,感动中国的风雅先生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i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
  上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她在浩瀚的文学长河里掬起一捧清泉,让更多的人看见了那轮催生过李杜诗篇的明月。
  ……
  叶嘉莹,通常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或者“诗词的女儿”。
  她的简介,一般是这样写的: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用于古典文化研究。
  这样精准而冰冷的介绍,往往会让人最先看到她的国籍和捐款数量。
  ……
  事实上,年龄、头衔和财富,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但是和其他经历比起来,不过沧海一粟,当然无法描绘这位老人万分之一的魅力。如果你看到她的照片,就会知道,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她苍老而睿智的眼,看过卢沟桥的烽烟,望过遮蔽故乡的浮云,落过中年丧女的浊泪……
  她的手修长而嶙峋,细看仍有粉笔灼伤的痕迹;她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永远腰背笔挺,谁也不知道她忍受着怎样的病痛……
  她细瘦而挺拔的肩上,背过长途迁徙时的大包小裹,扛过生活家庭的重担,直到现在还压着传承诗词文化的使命,永不卸载……
  正如她的学生席慕蓉所言:“历经忧患的叶老师,由于拥有这样充沛的能量,以及这样美好的生命质地,才终于成就了这罕有的、与诗词共生一世的丰美心魂。”
  “进士第”里的读诗少女
  北京西城察院胡同13号,是一户挂着“进士第”牌匾的人家,一个很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石狮子、上马石、垂花门、影壁墙……乃至“天棚鱼缸石榴树”之类,配套齐全,无一遗漏。
  ……
  叶家是书香世家,叶嘉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满汉翻译进士,当过工部员外郎,伯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成为一名中医,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在国民政府航空署任职。
  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便与众不同。
  叶嘉莹的父母认为,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典诗书,于是十岁之前,叶嘉莹就在这个宁静的院子里,学“四书”,学书法,启蒙老师是她的姨母,父亲有时会教她读简单的英文。
  全家人都喜欢读唐诗宋词,她的字帖上写着白居易《长恨歌》,她的伯母教她读《唐诗三百首》,她的伯父给她讲各种诗词掌故,后来还教她写诗,正是这样的教育,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诗词文化的种子。
  ……
  “恭王府”里的笔记达人
  学医还是学文?曾经摆在鲁迅面前的问题,也同样摆在16岁的叶嘉莹面前。
  在北京大学医学系和辅仁大学国文系之间,在实用和爱好之间,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
  辅仁大学坐落于什刹海地区,男女分校,女校的校区至今还在,红墙绿叶依然,只是已无读书声,空余游人的笑闹。
  是的,这是一件令无数文艺青年嫉妒得发狂的事情:辅仁女校当时就在大名鼎鼎的恭王府啊!
  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迎娶固伦格格的“延禧堂”,也就是后来咸丰皇帝御笔亲书给恭亲王奕的“多福轩”,那是她们的图书馆;“恭王府三绝”之一的后罩楼,号称“九十九间半”,那是她们的宿舍,叶嘉莹是走读生,没资格住宿舍,但放暑假的时候有空床位可以偷着住,一群女生在有月亮的晚上,弄点酒,找个有花有竹子的地方喝酒填词。
  后来叶嘉莹说:“我這个人跟古典诗词结缘,当然是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出生在一个旧家庭,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长大,大学又跑到恭王府里来念书,受这些旧的环境熏染太深了。”
  ……
  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时候,叶嘉莹邂逅了对她文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恩师顾随。
  谈起自己的恩师,叶嘉莹总有说不完的话:“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是一片神行。”
  ……
  1945年,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开始了教学生涯。这一教,就是七十多年。
  也许正像顾随曾在黑板上写的那三行字——
  自觉,觉人。
  自利,利人。
  自渡,渡人。
  这是学诗的妙义,也是做人的道理。被诗词滋养长大的叶嘉莹,在接受家人的启蒙和恩师的教导之后,开始了她觉人、利人、渡人的道路。从妙龄少女,到贤妻慈母,再到耄耋之年,她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教鞭。
  ……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2012”(shicizg),有删改
其他文献
那个秋千晃晃悠悠地在记忆中的小公园里来回摆动着。也许是很久没有人来过,它身上有了一些生锈的痕迹。我轻轻地坐上去,微风拂过脸颊,恍惚之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身旁的柳条刚刚抽芽,和我的发丝一起飞扬在春风中;迎春花也是一片盎然的景象,有的还是花骨朵,静静地呆在枝头不声不响,有的却已昂首怒放,叽叽喳喳地说着春的消息;而那个站在我身后推秋千的人,正笑眯眯地凝望着我。  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柳芽探出枝头,迎
期刊
《逆行天使》的最后一个句号,点在2020年3月7日。到今天写这篇后记,刚好二十天的时间。  复工复产,我终于在自我隔离两个月以后再次走上街头,小区里的桃花开了满树,天鹅湖畔的杨柳抽出新芽,我才发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像个温柔的姑娘,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对着这个城市的耳畔说了句悄悄话——我来了。  车水马龙的城市回来了,行走其中,有种失而复得的欣喜,也越发能体会每一个平凡日子的珍贵。  写《逆行天使》
期刊
常四爷性格豪爽,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当他看到社会的黑暗腐败,感叹道:“大清国要完!”这是他爱国的表现,却没想到因此锒铛入狱。出狱后,他参加了义和团,打了几仗,最后却一事无成,他悲愤地说:“我爱咱们的中国啊,可是谁爱我呢?”那一刻,常四爷的心想必早“死”了,他失望地为自己抛起纸钱。在常四爷身上,我体会到了清朝晚期到解放前这段时间,社会是多么的腐败黑暗,人们竟觉得爱国并不是值得自豪的事。  而在今天的
期刊
书店,一直是许多阅读者心中向往的天堂。就算整个城市大雨磅礴,书店依然是人们心灵的避难所。一家小小的书店,可以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某个少年的魔法森林,给予他/她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  遗憾的是,从2020年到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的经营都受到了打击。  面对危机,离河书店尝试了各种线上卖书的“玩法”,受到了图书行业的关注。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家书店该如何经营?离河书店的主理人孙晓迪和高
期刊
【读前花絮】  书虫:走进一家茶馆,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小樱:走进一家茶馆,我能了解到它卖哪些茶和点心。  书虫:就没有别的了?比如来这里的客人都穿什么衣服,判断他们做什么工作,等等。  小樱:咳咳,关注点不同嘛。要不怎么老舍成了文学家,而我就只能当一个吃货呢?!  【虫家讲坛】  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茶馆》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
期刊
历史,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以波澜壮阔写下厚重篇章。  近代中国,遭遇了千古未遇之巨变。我们伤痕累累,我们欲立欲达。于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了出来,于黑暗中向光而来,于希望中向远方走去,为人民所纪念、所瞻仰。  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朽。如果雕塑会说话,请再为我们讲述那段艰辛而伟大的峥嵘岁月吧!百年风雨,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时空剧场·
期刊
《茶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他也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他胆小、自私、精明、干練、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他唯一的梦想就是他的茶馆生意兴旺。于是,他不断改良,开公寓,添置评书,本想着能打理好一切,结果还是逃脱不了各种势力的欺压,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人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同样是创业,在王利发那个时代,想要成功是不可能的事。再看
期刊
边塞的夜,寂静如斯  马儿沉睡时偶尔的呼噜声  释放着白日战场上奋力奔驰的疲倦  有人拿起针线  借着烧柴的火焰  将几副破烂的盔甲缝补缀合  为下一场随时而来的战斗准备着  巡逻的将士换了好几波  天终于亮了  青海湖上  蒸騰而出的连绵云层之后  霞光的投影  令远处的雪山有些许暗淡  玉门关处隐隐传来雁鸣  战士们恍若未闻  一夜的短暂休息后  他们将迅速整装集合  开始新一天的征程  从军
期刊
尊敬的陶楼镇人民政府:  我是陶楼小学五(1)班的赵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要好好地感谢您!是您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才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想这几年我家实实在在的变化,我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真正走进了小康社会。  如今的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我可以在我的小天地里自由遨游于书海了。两年前,这可是奢望!这一切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政府的惠民政策。  两年前,我们一家五口人还住在三间低
期刊
维米尔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从而取得了相当强的三维效果。少女的形象于黑暗中浮现,被不知来源的光映照着,恍若女神,却又无比亲切。她穿着朴素的褚色外套,同样朴素的头巾由维米尔画中经常出现的蓝色和柠檬黄构成,于是她美丽生动的脸成了画面的焦点,引人注意的还有耳际的一颗泪型珍珠。神秘的意象从颜料中倾泄而来,少女蓦然回首间欲言又止的神情,仿佛召示著她与画家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