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比较优势理论都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考虑了生产方 而未考虑消费者,因此,它不符合需求定理和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实际上国际贸易是按 照绝对优势来进行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但国际贸易的优点是不变的——提高效率,促进 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 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21-01
一直以来,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们以这个理论来劝说政府 进行国际贸易。可实际上,这是一大谎言,国际贸易并没有按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贸 易能够进行的前提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如果生产一种产品而机会成本较少,那么 这种产品的生产就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 国际贸易,这样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经济学家在解释比较优势理论时,常举下 面一种例子:A国生产1辆汽车需要10小时,生产1吨面包需要5小时;较为落后的B国,生产1 辆汽车要花费50小时,生产1吨面包需要10小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产面包还是汽车 ,A国都要优于B国;但A国生产1吨面包的机会成本是少生产0.5辆汽车,而B国生产1吨面包 的机会成本是少生产0.2辆汽车,这样B国在生产面包方面就比A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A国 应该只生产汽车,B只生产面包,然后再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设想得很好,可是实际的情况呢?拿我国和美国来说,我国无论是在生产农产品 还是生产汽车方面,都落后于美国,但是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像上述理论所说的一个只生产 汽车,另一个只生产农产品然后互换。实际上若没有关税的保护,美国的汽车和农产品早就 都涌进中国来了。可见比较优势理论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它只是经济学家的一厢情 愿而已。比较优势理论的错误在于下面两点:
第一,比较优势只考虑了生产者的效率,而未考虑消费者的效率,不符合需求定理。拿 上例来说,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确实有助于提高生效率,但消费者购买面包的价 格却提高了:A国生产1吨面包只需5个小时,B国生产1吨面包却需10个小时,A的生产率明显 高于B,若面包的质量相同,那么A国的面包价格必定低于B国。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只会 去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面包,因此B国生产的面包会被淘汰,比较优势未考虑到这一点,因 此不符合需求定理。
第二,比较优势不符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国际贸易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企业 必定要进行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这里的“优”和“劣”是绝对优势方面的,谁的产品更 物美价廉,谁就更具有优势,它就会在竞争中胜出;谁的物品价高质次,谁就处于劣势,就 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能否继续生存下去靠的是竞争而不是协商。还拿上例来说,A国在生产 汽车和面包方面均优于B国,即便是B国在生产面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A国也不会自动放弃 生产,因为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较丰厚的利润使A国的面包企业不会自动放弃生产。 因此,比较优势不符合实际中的竞争规律。
所以,比较优势只是进行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国际贸易能够进行的原因是绝对 优势:我国能够将纺织品出口,是因为我国的纺织品价格低廉;欧美的汽车能够出口到我们 国家来,是因为人家的汽车有我们达不到的质量。当然这个“绝对优势”并不是指在全世界 范围内,而是指贸易双方,只要贸易双方相比较,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交易就可进行。
那么,失去了比较优势作支撑,我们还应该进行国际贸易吗?国际贸易会损害国内弱小 产业吗?没有了比较优势作理论基础,国际贸易仍然不应该被否定,这是因为:
首先,国际贸易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福利。因为进口的产品通常都是价格比较低的、 质量比较好的,或者国内没有的一些新品种,这使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增加消费 者福利。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再多说。
其次,国际贸易增加了资源流动,从而促进竞争,提高生产率。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国家 以前实行严格的地方封锁制度,每个省或自治区生产的东西只能在本省范围内销售,不可跨 省。那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甲省的某种产品多得都快烂掉了,乙省的这种产品正紧缺,但 甲省的产品就是不能运往邻省销售,否则就是犯了投机倒把罪,结果甲省的这种产品只有烂 掉,乙省的人民却排队都买不到,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地方封锁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形成全国性的大市场,地区封锁被打破,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我国的 经济水平日益提高,GDP增长率连年保持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把地球 比做一个大国家,那么各个国家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一个省或自治区,国际贸易则相当于这 个国家的地区间贸易,国家间的贸易保护其实就是地方封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经历可以知 道,贸易保护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开放会促进资源流动,提高生产率。
第三,无论国际贸易以什么理论为基础,它都是一种国际性的大分工,而分工能够大幅 度的提高生产率。每个国家各自从事相对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再与其他国家进 行交易,就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使每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
第四,保护不能促进产业成长,竞争是促进弱小产业迅速成长的最好法宝。因为在竞争 中,弱小企业可以借鉴优势企业的成功之处,通过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 来发展自己,从而使弱小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而且,在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危机感, 落后就会被淘汰,这样就会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发展。若一旦受到贸易保护,这个企业就再 也不会有危机感,发展的动力也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关于这一点 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我国的家电业。我国的家电业刚介入国际竞争时没有任何优势, 经过二十来年的竞争,到现在不仅没被打垮,还成就了海尔、格力等一批名牌产品。
另一个例子是巴西的计算机产业。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实际上禁止了任何外国 计算机的进口,其宗旨就是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 格的执行,专业计算机警察在公司办公室和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但其结果却是令 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 年,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根据一项估计,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 每年付出约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 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计算机的 高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 一不理智的国家主义,我们变得更 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现代化。”
来自巴西消費者和企业界的压力以及美国对开放市场的要求,迫使巴西在1992年放弃了 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进口的 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和移动电话,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
所以说,一个国家想要自己的某个产业壮大的话,采取贸易保护是错误的,引进竞争反 而是正确的。贸易保护如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样,保护会使产业缺乏竞 争能力和活力;竞争却如同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训练会使孩子更加能干和坚强一样,能使一个 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本质优点是可以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因此,不论国际贸易的理 论基础是否比较优势,我们都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萧琛等译.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81)(责编:贾伟)
关键词: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 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21-01
一直以来,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们以这个理论来劝说政府 进行国际贸易。可实际上,这是一大谎言,国际贸易并没有按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贸 易能够进行的前提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如果生产一种产品而机会成本较少,那么 这种产品的生产就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 国际贸易,这样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经济学家在解释比较优势理论时,常举下 面一种例子:A国生产1辆汽车需要10小时,生产1吨面包需要5小时;较为落后的B国,生产1 辆汽车要花费50小时,生产1吨面包需要10小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产面包还是汽车 ,A国都要优于B国;但A国生产1吨面包的机会成本是少生产0.5辆汽车,而B国生产1吨面包 的机会成本是少生产0.2辆汽车,这样B国在生产面包方面就比A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A国 应该只生产汽车,B只生产面包,然后再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设想得很好,可是实际的情况呢?拿我国和美国来说,我国无论是在生产农产品 还是生产汽车方面,都落后于美国,但是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像上述理论所说的一个只生产 汽车,另一个只生产农产品然后互换。实际上若没有关税的保护,美国的汽车和农产品早就 都涌进中国来了。可见比较优势理论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它只是经济学家的一厢情 愿而已。比较优势理论的错误在于下面两点:
第一,比较优势只考虑了生产者的效率,而未考虑消费者的效率,不符合需求定理。拿 上例来说,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确实有助于提高生效率,但消费者购买面包的价 格却提高了:A国生产1吨面包只需5个小时,B国生产1吨面包却需10个小时,A的生产率明显 高于B,若面包的质量相同,那么A国的面包价格必定低于B国。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只会 去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面包,因此B国生产的面包会被淘汰,比较优势未考虑到这一点,因 此不符合需求定理。
第二,比较优势不符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国际贸易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企业 必定要进行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这里的“优”和“劣”是绝对优势方面的,谁的产品更 物美价廉,谁就更具有优势,它就会在竞争中胜出;谁的物品价高质次,谁就处于劣势,就 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能否继续生存下去靠的是竞争而不是协商。还拿上例来说,A国在生产 汽车和面包方面均优于B国,即便是B国在生产面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A国也不会自动放弃 生产,因为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较丰厚的利润使A国的面包企业不会自动放弃生产。 因此,比较优势不符合实际中的竞争规律。
所以,比较优势只是进行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国际贸易能够进行的原因是绝对 优势:我国能够将纺织品出口,是因为我国的纺织品价格低廉;欧美的汽车能够出口到我们 国家来,是因为人家的汽车有我们达不到的质量。当然这个“绝对优势”并不是指在全世界 范围内,而是指贸易双方,只要贸易双方相比较,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交易就可进行。
那么,失去了比较优势作支撑,我们还应该进行国际贸易吗?国际贸易会损害国内弱小 产业吗?没有了比较优势作理论基础,国际贸易仍然不应该被否定,这是因为:
首先,国际贸易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福利。因为进口的产品通常都是价格比较低的、 质量比较好的,或者国内没有的一些新品种,这使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增加消费 者福利。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再多说。
其次,国际贸易增加了资源流动,从而促进竞争,提高生产率。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国家 以前实行严格的地方封锁制度,每个省或自治区生产的东西只能在本省范围内销售,不可跨 省。那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甲省的某种产品多得都快烂掉了,乙省的这种产品正紧缺,但 甲省的产品就是不能运往邻省销售,否则就是犯了投机倒把罪,结果甲省的这种产品只有烂 掉,乙省的人民却排队都买不到,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地方封锁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形成全国性的大市场,地区封锁被打破,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我国的 经济水平日益提高,GDP增长率连年保持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把地球 比做一个大国家,那么各个国家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一个省或自治区,国际贸易则相当于这 个国家的地区间贸易,国家间的贸易保护其实就是地方封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经历可以知 道,贸易保护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开放会促进资源流动,提高生产率。
第三,无论国际贸易以什么理论为基础,它都是一种国际性的大分工,而分工能够大幅 度的提高生产率。每个国家各自从事相对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再与其他国家进 行交易,就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使每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
第四,保护不能促进产业成长,竞争是促进弱小产业迅速成长的最好法宝。因为在竞争 中,弱小企业可以借鉴优势企业的成功之处,通过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 来发展自己,从而使弱小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而且,在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危机感, 落后就会被淘汰,这样就会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发展。若一旦受到贸易保护,这个企业就再 也不会有危机感,发展的动力也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关于这一点 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我国的家电业。我国的家电业刚介入国际竞争时没有任何优势, 经过二十来年的竞争,到现在不仅没被打垮,还成就了海尔、格力等一批名牌产品。
另一个例子是巴西的计算机产业。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实际上禁止了任何外国 计算机的进口,其宗旨就是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 格的执行,专业计算机警察在公司办公室和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但其结果却是令 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 年,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根据一项估计,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 每年付出约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 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计算机的 高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 一不理智的国家主义,我们变得更 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现代化。”
来自巴西消費者和企业界的压力以及美国对开放市场的要求,迫使巴西在1992年放弃了 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进口的 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和移动电话,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
所以说,一个国家想要自己的某个产业壮大的话,采取贸易保护是错误的,引进竞争反 而是正确的。贸易保护如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样,保护会使产业缺乏竞 争能力和活力;竞争却如同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训练会使孩子更加能干和坚强一样,能使一个 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本质优点是可以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因此,不论国际贸易的理 论基础是否比较优势,我们都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萧琛等译.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81)(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