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福林:科学养猪32载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2年的寒来暑往,32年的风雨无阻,32年的全情投入,32年的执着坚守,32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养猪,32年来,猪场是他最常待的地方,而猪的疾病防治饲养管理和育种是他最关心的事儿。他说:“我还要在这一行继续干,要一直干下去。”
  从起初的误打误撞到干一行爱一行的用心照料,从刚入门的懵懂不解到钻研育种的创新探索,从下基层的试点推广再到餐桌上的美食原料,他用自己的恒心毅力坚守着这份事业,将自己的技术更多地服务于百姓生活,他就是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焦福林。
  太阳娇羞地遮着脑袋,任凭风呼呼吹着,1月18日,记者来到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见到了正伏案工作的焦福林,见记者前来,焦福林连忙起身招呼记者先行坐下,稍等片刻,焦福林开始与记者聊起了他的过往。
  干一行爱一行
  1964年,焦福林出生于山西省榆次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幼父母的严厉教导培养了他踏实认真的性格,在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学的是兽医类,可在1986年毕业时却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养猪研究室,他刚得知时很不情愿。焦福林眉头皱了皱,难为情地向记者说道:“猪圈又脏又臭,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每天要和猪打交道,当时心里就是不愿意,可是领导安排,不情愿也并无他法,也只能安心跟着老前辈研究了。”
  第一次,老前辈米文正主任带着焦福林去猪场实地查看猪群饲养管理情况,他发现,这里所谓的养猪并不等同于普通家庭中的养猪,需要讲究管理、营养,还要研究猪的品种,更需要对疾病进行防治。老前辈们会几进几出躬身猪舍测定数值,会想方设法思考如何让猪长得快,并且猪肉还好吃。老前辈的悉心钻研让焦福林深受影响,他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觉得养猪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大学问,值得去深挖。
  于是,他开始慢慢地钻进猪场,和猪群打起了交道,也开始做起了科学养殖。“搞科研是件很枯燥的事,需要严谨细心,更多的时候需要耐心,在科研这条路上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我们这个行业,就要一点一点沉下心来,真的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在每个试验中,各项指标的测定到时间必须进行,都不能耽误,即便今天是节假日,母猪要生产了或者是到了测定特定数值、做记录的时间了,也必须坚守岗位。虽然很累,可是一想到自己研究的这些将来有一天变成了餐桌上放心的美食,那我就觉得值,没有白干,这可能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焦福林向记者讲述着,话语温和而坚定。
  爱一行守一行
  “一个品种的培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定夺,每个特定时期条件下,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人们对猪肉的肥瘦要求也不同。人们需要什么,我们研究什么,这样才有意义,科研要为生产生活服务,比如现在的市场需求就是瘦肉率高、肉质好、吃起来香的猪肉,当然我们就要尽可能培育这种猪。”焦福林告诉记者。
  可猪的育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坚守。育种、选育适合市场上的猪种谈何容易。而这一育种工作从1989年研发到2008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坚守了20个年头,而这20个年头,却还未完待续。
  “晋阳白猪”母本系是焦福林所参加的团队科研人员通过对5个二元杂交组合和9个三元杂交组合的母猪繁殖性能以及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测定分析,确定最佳杂交组合,然后应用继代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经过20多年精心选育,培育出的新型瘦肉型母本系猪。该猪群繁殖性能高,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断奶窝重和断奶成活率达到13.32头、12.63头、11.40头和90.26%,肉质好,胴体瘦肉率(90千克体重)达58.90%,符合选育目标。焦福林向记者回忆道:“从‘晋阳白猪’杂交组合的确定到项目成果的鉴定,就用了20多年的时间,这一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要想选育符合目标的猪群,就要将不同品种猪杂交,对其生下后代进行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繁殖性能等指标的测定,观察在同样的饲喂条件下哪个长得快,哪个组合生得多。营养是猪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猪群以及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同,但哪些营养成分的配合比较适合猪群的生长发育,又要通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测定并进行调整,确保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是多少,玉米的比例是多少,麸皮的比例是多少都要严格确定,但凡研究的品种不同,配方饲料的标准就会不同。就这样一步步按要求去选育,达到条件的留下,不满足条件的就淘汰。但这一品种距国审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培育推广。”
  养猪技术的进步缺不了养殖设备和工艺的突破。妊娠母猪限位栏饲养限制了母猪的运动,降低了母猪的健康状况,增大了淘汰比例,直接影響了母猪的生产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焦福林参加了“规模化猪场母猪精确饲喂舍饲散养工艺及其配套设备”的科技攻关项目,以猪的自然生物习性为基础,从母猪精准饲养工艺入手,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与养猪生产结合,设计出了包括躺卧休息、自由活动、采食、饮水便溺、特殊处理、试情公猪、舍外运动和出舍通道等八个功能区,它解决了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猪精准饲喂和适量运动的问题,实现了猪的福利养殖,不仅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性能,降低了母猪的淘汰率,还增加了母猪的利用年限,该项目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守一行悟一行
  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只有真正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更多的猪场,真正做到为养殖户服务,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及其意义。因此,焦福林和他所在团队开始了“晋阳白猪”和“规模化猪场母猪精确饲喂舍饲散养工艺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养猪先进技术推广之路,从会议培训到现场指导,从饲料的配置、母猪所适宜的温度湿度、猪群的管理到疾病的防治都需要认真把关,若有一步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百姓的不信任,都不利于推广工作的持续进行。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只要养殖户需要,他绝不推辞。他的足迹遍布山西省11个市。
  但养猪行业也会有市场低迷不景气的时候,就科研而论,无论行业景气与否都要按照计划执行,最受影响的就在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焦福林深切地感受到:“在2014年生猪价格低迷时,养殖户对养殖业失去了信心,放松了对猪群的管理,生产成绩连续下滑,猪场效益逐渐降低,出现了恶性循环,面对如此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养殖户分析形势,从技术和管理方面给予他们支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减少由于价格低而造成的损失。”
  如今,“晋阳白猪”等成果和技术已在介休、长治、晋城等地进行了试点推广,前路漫漫,焦福林却充满信心。“中国人多是汉族,吃肉又多以猪肉为主,尽管我们的工作是养猪研究,但科研成果通过转化能使老百姓吃到自己亲手培育的猪肉,这样让老百姓吃得好,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很有意义,也感悟到了自己得人生价值。”焦福林笑着对记者说道,眼神笃定而又充满希望。
  科研无止境,焦福林32年的坚守只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肉,如今,他还在继续着!
其他文献
由山西省科协主办、本报承办的“新时代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寻访活动2月7日在省城并州饭店揭晓寻访结果,全省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农技推广、社会服务等一线科技活动的95名科技工作者被评为2017年度“新时代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等8个单位被评为寻访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周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会长王一德为获得这一殊荣的10位代表颁
期刊
如何给藏族同胞解除病痛、守护健康,大批的医疗工作者将精湛医术带到了雪域高原,延大附院东关分院神經内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刘强,就是其中的一位。2017年7月,他踏上人称天上阿里的这片热土,履行他一年的援藏任务。  阿里地区位于世界屋脊西藏最西部的地方,靠近中印边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年均气温不到10摄氏度,医疗水平比较落后。入藏不久,刘强了解到,人才匮乏是
期刊
2月7日,由山西省科协、山西科学传播年度评选活动组委会主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承办的2018年“科学之春”SSTM年度科学传播新闻发布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揭晓了2017年度山西十大科学新闻、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度民营科技创新企业等系列评选结果。  发布会上,省科协在全省开展的“寻访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评选结果同期宣布,95名科技工作者
期刊
据悉,研究人员以一群健康但纤维摄取量低及排便稀疏的成人为对象,发现只需每天在他们的膳食中加入80克西梅,他们的纤維摄取量就大幅提升29%。目前英国人每天平均摄取18克纤维,远低于建议的每天30克。增加纤维摄取是降低大肠癌、痔疮及便秘等疾病风险的建议方法。经测试实验人员的肠道微生物,发现随着他们进食西梅,肠道中有益的双歧杆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食用西梅可促进肠道良性细菌增加。
期刊
洁净的厂房、整洁有序的操作台、闪烁运转的智能仪器,俨然一间现代化的“手术室”,这里就是山西省劳动模范、高级技师、太原北车车辆段科技创新带头人石勇的创新工作室。2月2日,记者走进石勇工作的“领地”,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李立国告诉记者,石勇主要负责火车制动阀的故障处理,别看制动阀外观很小,它可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是列车上的“心脏”。  石勇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对120型制动阀进行拆洗、检修、组装,并要
期刊
从新闻从业者到科技工作者,从技术指导到开发农村互联网服务平台,从打造数千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示范园到开建数千亩自有基地,从打造有身份证的苹果到果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实施,前后二十多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农业相关,且都让农民受益,帮果农产出好果子,卖上好价钱是他的初心,亦是他对梦想的坚持。他叫杨良杰,山西运城市中农乐果业联合社理事长、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岁末年初,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杨良
期刊
“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超算“发威”……创新正成为激荡在神州大地上的时代旋律。纵观全国,区域创新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粤、苏、京何以名列前茅?展望未来,从投资驱动迈向创新驱动,还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如何唤醒“沉睡”的创新潜能?《2017中国区域创新专题分析报告》日前发布,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区域创新模式各具特色  2017年全国各地区创新能
期刊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早春灿烂的阳光中,一场彰显科学魅力、滋养心灵与精神的科学盛宴如期而至。2月7日,由山西省科协、山西科学传播年度评选活动组委会主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承办的2018“科学之春”SSTM年度科学传播新闻发布会在太原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揭晓了2017年度“山西十大科学新闻”“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山西十大科學传播事件”“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年度民营科技创新企业”“年度最具影响力科技新媒
期刊
前不久,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的种植业做出了大致的规划调整,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这个规划对农民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评论员孙立武认为:2018年种什么赚钱,要把握好“稳”“扩”“减”“建”四个字,它们的核心,就是因地制宜。  2018年的农业怎么样更赚钱呢?四个字:“稳”“扩”“减”“建”,因地制宜多赚钱。农业是基础,它要求一定要稳,这个稳
期刊
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机械表还能活着本身就是个奇迹。  积家Jaeger-Le Coultre,瑞士著名的积家表排列世界十大名表的第十位。其创始人安东尼-勒考特1844年就发明了微米测量仪,测量精度达到微米——厘米的千分之一。这是因为在他的制表工坊,机芯组成部件的容差率只有2微米(1毫米=1000微米)。至今,高端机械表的机芯依然是全人工组装,任何一个小部件超过容差范围,再高明的制表大师也无能为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