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名言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坑渠:18岁。玩滑板三年的深圳小孩。   我们在宝安的广场里顶着冷冽的冬风进行闲谈。    滑板让我快乐。我不会放弃     他是一个纤细的男孩,一头杂乱枯黄的头发在帽子下冒出来,围衣,牛仔裤。典型板仔。我希望我的访谈不会令他厌烦,因为假如我是他,我会觉得麻烦。他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地笑了。  我问,你玩板多久了?   三年啦。   在这之前,我上网查了关于你的资料,看到你踩滑板飞下九层的……  
期刊
一    9月1日——我不应该拿最大或最美的树来做说明。此刻,在我面前就有我喜欢的一棵,一棵漂亮的黄杨树,非常直,也许有90英尺高,树蔸粗可达四英尺。多么强壮、充满生机、善于忍耐!多么沉默的雄辩!提示着怎样的沉静与存在,与人类的虚伪正好相反。那么,一棵树的品质,几乎富有情感,显然充满了艺术与英雄气概;如此纯真、无害,又如此狂野。但它什么都不说。它如何用它的枝条和宁静指责着所有的天气,这大风般的怒气
期刊
有一天,杰叫我一起吃饭,我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  吃饭的时候有三个人。还有他的女朋友小薇。小薇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孩,皮肤白净,上淡淡的妆,穿很久的牛仔裤,不是很漂亮却有韵味。杰微笑着把她介绍给我。我依旧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自顾低下头吃饭。偶尔抬头说几句。吃完饭后,我帮忙收拾完碗筷就回房休息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从那以后,就经常见小薇来这里。偶尔也会住在这里。  他们的那间屋子里养了一大
期刊
在确定我是真正地爱上了她的时候,她开始变得像个不讲道理的孩子,不断地要求,甚至吵闹。  她乐此不疲地做着同一个游戏,花很大的心事来编辑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情节。然后,逼我明知故犯地上当,还要一脸幼稚地夸她是如何、如何地聪明,简直就是天底下最有头脑的娘子。我若不按她的编导来上演,或者对这样那样的角色露出不满的情绪,她就会一脸不悦的样子,长时间跟我保持冷战的格局,形同路人。  她变得极其地霸道,不允许我
期刊
一天,半张陌生的脸突然回转过来,递给我一对完整的耳机,说:“听这支歌吧!”在我收拾好东西正要起身的一刻,另外半张陌生的脸也转了过来,十分真诚:“我可以把这张牒借给你吗?”分不出哪半张脸更英俊一些,但合起来的话一定是那天晚上见过的最英俊的脸,因为我在那个晚上只看清过一个人的脸。但我仍然要相信那真的是一张十分英俊的脸。就像曾经在一个乐队中我担任键盘手时那样,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是惟一的女性,我们的主唱
期刊
我再次来到特木科之时,这座城市对我已完全陌生,仿佛我以前认识的那座已经搬走了。色调灰暗的木屋已变成了阴沉沉的水泥房子。街上行人很多,在五金商店门口停着的马匹和车辆却已经稀少。在智利,这是仅有的一个大街上还有阿劳科人走动的城市,现在依然没变,这使我感到安慰。在这里,阿劳科妇女披着紫红色的披风;阿劳科男人披的却是黑色的斗篷,上面绣着一道道奇特的犹如闪电的白色纹路。以前,这些阿劳科人到这里仅仅是来买卖手
期刊
今天我才发现,我喜欢死了坐车的感觉。坐在城市的公交车里,或者长途的火车上,靠着车窗,看着窗外流动着的树木,田地,大楼,或人。哪怕是一条被我走了无数遍的路线,还是能一次次地带给我没有被过滤过的新鲜感。我喜欢路边高大的梧桐树,它们总是那么挺拔,它们总是在秋天的时候落下满地的金黄的叶子,这时我看到它们,就会满心地为它们骄傲。我也喜欢长在半山腰的细细长长的小松树,它们因为长得还不够结实,每次我经过的时候它
期刊
范宁  学生  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  我成为80年代生人最早的几批之一。  记得第一次向报纸投稿的时候,我曾狂妄地在给编辑的信上说,80时代已经到来,是我们的笔占领天下的时候到了。当然我并没有得到来自编辑的任何回应。那封信轻飘飘地随着我的文字一起沉默在本来就没有声音的岁月中。后来我一直郁闷于那次献丑,我用后来的10万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的文字游走于对古迹先贤的幼稚缅怀和对凡常生活的夸张表现之
期刊
回忆是隐秘而又清晰的,有时候,它就像被一只大手所倾覆,我无法找到它留下的痕迹,有时候,它又像被暴雨使劲冲刷过的湛蓝天空,那么透彻地坦荡纯净,让我的心一再想拼命贴紧它。当我随着年复一年的成长走远,这些音乐从年光深处直抵我的后背,它温柔地抵触我,或者扑到我面前张牙舞爪,可是我不能停止我的行走,就像我不能停止我的成长,不能停止我的衰老,那是一片长满皱纹的水域,一旦走近便马上衰老。    张艾嘉《爱的代价
期刊
北野武的电影,似乎一直以来都以青春和暴力闻名。之前曾经看过关于《玩偶》的许多介绍,亦知道它在其中颇为特别。因为被堂皇地冠之以“第一部纯爱电影”的名号,“纯爱”两字很容易让人产生温馨柔美的联想。然而真正细致地将片子看完,才会发现拍摄手法中色彩的铺张不过是一种讽刺的反衬。除了制造一种华丽的假象,还将他一贯的暴力美学渲染得不动声色。场景愈是惟美得让人叹息,其间突兀的悲剧就愈发难以接受。   ——难怪北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