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张力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传统诗歌中意境理念的影响,注重情与景的交融,他的许多诗作意象独特,思想深刻,文本丰盈、圆润,充满张力之美。其诗歌中的意境张力充分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塑造和安排、诗歌语言的独特处理和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意境张力 意象 庞德 意象派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共识。庞德1915年发表在《诗刊》上的文章就曾说过,中国古典诗歌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中国诗歌成就了庞德及其意象派。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审美认识的核心和基础”,在在他的意象派诗歌中得到了较好体现。通过对意境的营建,庞德的许多诗歌情景交融、思想深刻,文本丰盈、圆润,充满张力之美。本文拟通过分析庞德典型的意象派诗歌,解读其诗歌中的意境张力及其特点,认为庞德诗歌中的意境张力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意境的借鉴和传承。是其意象派诗歌的重要特质。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理念。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三境”说,到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中国诗歌意境理论经过不断发展日臻成熟完善。
  “在真挚而强烈的感情的刺激下,诗人的主观与外界的客观猝然结合在一起,‘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就是意境”。显然,意境的主要矛盾是情和景的关系,它强调营造“意与景浑”的境界,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同时其审美过程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读者必须依靠自身的文学修养、人生经历和审美情趣等来解读、领悟作者的“不尽之意”,亦即诗歌中的“空灵”之处。这种情与景,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在读者的参与下,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张力。意境张力同其他的文学张力形式一样。强调文本的多义性,作者情感的饱绽,和对立统一的矛盾因素的包蕴等。
  诗歌中所寓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刻画得以实现。“意象作为生成意境的核心”,是意境得以提高、综合、扩展和丰富的基础。意境深远的诗文也必然有成功的意象塑造。因此意境张力首先应体现为诗歌意象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意象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得非常鲜明强烈。庞德欣喜地意识到了中国诗歌的这种特质。他说,“有一种诗。读来仿佛是一张画或一件雕塑正欲发言为诗”。“中国诗人们把诗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见陈述”。他所说的“诗质”就是指诗歌的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语境。庞德在1913年3月《诗刊》上发表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一文中提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他后来将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两种:“它可以产生于头脑中,这时它是主观的,也许是外因作用于大脑;如果是这样,外因便是如此被摄入头脑的;它们被融合,被传导,并且以一个不同于它们自身的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将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带给大脑……”可以看出庞德所指的“意象”强调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结合最终达到的是一种意象内部或意象之间冲突下的交融,进而呈现出诗歌独特的张力语境。
  庞德诗歌中的意境张力首先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诗歌意境的借鉴传承。这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之中。正如诗人艾略特的评价,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庞德翻译介绍的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又点明了他的诗歌翻译的特点,即富有创造性。这种翻译方式不强调字面意义和形式的一致性,而是强调整个文本意义的忠实。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忠实,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意象和由此产生的优美意境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了西方读者。事实上,如果译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神韵、美感,它就是一首好的译诗。而且它会被英语读者接受,加以欣赏,甚至参与欣赏再创造,完成对诗美的享受和感应”。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主要收集在他的《华夏集》(Cathay,1915)里。该诗集又称为《中国》、《神州集》等,是庞德于1915年根据美国学者费诺罗沙(ErnestFenollosa)在日本研究中国诗歌时所做的笔记而译出的19首中国古典诗歌结集出版的。庞德的译文适应了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的要求,采用自由体形式、直接的表达、非诗歌语言的诗化运用以及意象排比式的叙述结构。较好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特有的意蕴深远。虚实结合的张力之美。
  从庞德译的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看出他的诗歌翻译的基本艺术原则。
  原诗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的译诗为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长江别)
   Ko - jin goes west from Ko- kaku -ro。
   The smoke - flowers are blurred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Kiang。
   reaching heaven。
  这首译诗显然没有拘泥于原诗的韵律和形式,从意境的角度看,该译作尽管有误译,但基本传递了汉诗原作的韵味,体现了中国诗歌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特点。原诗中一些主要的意象,如“故人”(Ko-jin),“黄鹤楼”(Ko-Kaku—ro),“烟花”(smoke-flower),“孤帆”(10ne sail),“长江”(the Iong Kiang)等。都在译作中体现了出来。这些意象并置迭加,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清美山水风景画,极大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庞德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诗歌境界:“一个闪闪透亮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个思想用明亮的边锋透入另一个思想,是一个各种气韵运行的世界……种种磁力成形,可见或隐隐欲现,如但丁的‘天堂’,水里的玻璃,镜中之像。”
  庞德诗歌中的意境张力充分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塑造和安排、诗歌语言的独特处理和运用等方面。
  意象是生成意境的核心。庞德十分注重诗歌创作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他认为“诗歌的基本色素是意象”。“一生只呈现一个意象,胜于写出无数作品。”。1915年1月,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__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意象不仅仅是一个意念,意象是一个熔合在一起的意念的 漩涡或者集合,充满着能量”。显然,庞德所认为的意象是一种具有辐射作用的能量场或者说是漩涡,思想观念通过它不断涌现出来。可以看出,庞德非常注重意象所蕴含的作者的真挚强烈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影响作用。这也正是诗歌的意境张力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庞德在诗歌创作上经常采用“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来处理诗歌中的意象。在一定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意象与意象有机组合,并通过相互映衬、对比、对立等作用,形成意象与意象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张力关系,并使得单个意象的张力剧增。这些迭加的意象既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异质意象的并置迭加。使得单个意象之间相互对峙、冲突,同时在这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因意象对峙所产生的“艺术空白”的解读中,从而使整个诗歌产生出独特的意境张力。在庞德的意象主义名作《地铁车站》中。就采用了这种“意象迭加”的艺术表现方式。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crowd/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呈现,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
  在这首极短的诗中,作者呈现出了两个不同的意象:地铁站中幽灵一般时隐时现的人群的面孔,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对立碰撞,又相互重叠,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这些意象,既可以理解为“展示一种美丽的人性(花瓣)在地下隧道(时空)如雪纷如鱼跃如海潮如狂漩的群众中战栗式的醒觉”,也可以看成是“倔强的生命力的展示”等等。简短的文本通过典型意象的塑造和安排得以扩展圆涨,充满了意蕴无限的张力之美。
  同质意象的迭加也是庞德经常采用的意象表现手法。如他的《诗章·四十九》
  “雨:空阔的河;远行。
  冻结的云里有火,暮色中的雨
  茅屋檐下有一盏灯。
  芦苇沉重;垂首;
  竹林细语;如哭泣”。(赵毅衡译)
  这个诗节清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意境思想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在短短5行诗中作者塑造了暮雨、大河、旅人、冻云、闪电、茅屋、灯光、芦苇、竹林等九个意象,这些意象并置迭加并直呈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山水画卷。作者的强烈情感蕴涵在这些意象之中,并通过这些意象的迭加不断强化充盈。这些同质的意象的结合。形成了较大的情感密度,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单个意象之和,从“雨”、“河”到低垂的“芦苇”、哭泣的“竹林”,在不断的意象转换中,读者被带入到一个情感不断强化的意象群中,一幅意境清丽凄美的“雨中河畔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意象的转换可以看成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跨跳,它有效增加了读者的欣赏载荷,使其处于不断的兴奋紧张状态,努力去填补因意象跨跳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诗歌的意境张力也就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强化。
  显然,庞德所塑造的诸多意象不仅具有视觉强度,即视觉的饱满、生动,更包含了丰富的内蕴意义。即意象的密度(意义的密度)。而“意象的张力与意象的密度成正比”,一首成功的诗作必然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张力归根结底也源于此。“思想有怎样的深度(当然是以诗的方式),张力就会有怎样的强度”。庞德把诗歌看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数学,它给予我们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在这个“感情的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文艺思想——“崇尚古典”、“开拓创新”、“厚东薄西”、“鞭策现实”,和“由一连串的矛盾组成的”政治思想观念。
  庞德对诗歌语言的独特处理,也是催生其诗歌意境张力的重要因素。他所提倡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主张去除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歌过于繁冗,过于宣泄情感、放纵情感的诟病,希望借助于东方诗艺(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庞德注意到了中国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借鉴。这种语言特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诗歌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诗歌意义的对立统一,从而呈现出诗歌独特的张力之美。简化凝练并不是简单,相反“‘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同样,诗歌语言的凝练是诗歌形式上的内敛与意义上的外张的矛盾统一体现。文字愈简约,形式的内敛性就愈强。其内蕴的思想、意义就愈为强烈地弥漫发散出来,诗歌的意境张力也在这种文字的简约与情感、意义的充盈的矛盾中得以实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文字的概括、浓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诗歌语言的“空灵”之美,开拓读者的想象空间。这在庞德等意象派诗人的作品中得到很好体现,他们主张用简洁、朴素、准确和浓缩的语言来突出意象,具体就是“不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要直接描写客观事物,尽量避免诗人主观的评价、感叹和对表现对象侧面的烘托渲染。庞德的《地铁车站》就是由31行的初稿。经反复修改而成的两行小诗。该诗语言的简洁、浓缩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诗歌容量极大,每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含义。诗歌形式的简约与内涵的丰盈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首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庞德许多诗歌的结尾也独具匠心,经常采用开放式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增强了诗歌的“弦外之音”。使诗歌“言已尽而意无穷”,增加了读者的联想空间,扩展了诗歌的意境。例如。他根据中国的古诗《落叶哀蝉曲》仿译改写的《刘彻》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刘彻
  丝绸的瑟瑟响停了,
  尘埃飘落在院子里,
  足音再不可闻,落叶
  匆匆地堆成了堆,一动不动。
  落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裘小龙译)
  这首诗庞德采用了一个名词的意象——“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来结束全诗。既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达到了他宣扬的“刹那间里呈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效果,整个诗歌的内蕴因这一意象的出现而大大增强。这一意象不仅饱满、生动。具有相当的视觉强度,而且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们对诗中人物的寂寞哀怨的内心有了更多的体会、联想。
  台湾著名诗评家李英豪在《论现代诗之张力》__文中指出:“一首好诗,评断的尺度不是在属不属于‘传统’。属不属于‘现代’。属不属于‘新奇’,而在于它自身整个张力超然独立的构成。好诗。就是从‘内涵’和‘外延’这两种极端的抗力中存在。成为一切感性意义的综合和浑结”。庞德的许多意象派诗歌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悠远、内涵丰富的特点,通过对意象的独特处理安排,以及简约、凝练的诗歌语言的运用,营造出一个内蕴丰富、意境深远的张力世界,值得每个读者认真揣摩,仔细品味。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电影史教学不仅是向学生讲授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还应体现为对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与思考,并以此培养学生对民族电影的审美情感,进而树立起民族电影意识。  关键词 民族文化精神 影戏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人本思想    在影视艺术院校,中国电影史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讲授电影发展史常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社会以及电影本身的需要了
[摘要]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西部片背后的冲突与融合和美国历史上“西进运动”的始末是分不开的,开发西部的人们从开始的欲望膨胀到回归人本身,再到自然人性中的永恒发展,这在西部片中有一条线索分明的轨迹。这种冲突的格局与后来的融合成为构建人物形象谱系和西部片叙事结构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西部片 双元对立 冲突与融合    对于西部的描述,最早以小说、画册供美国人民传阅,小说告诉人们英勇的白人如何不
高山极限运动因为其攀登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危险和悬念,本身就极具故事的张力,也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让人的思想在瞬间死亡和活着的交叉点上作为有限存在,却可以一直游离在永恒的无限中,去探索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我一直以为,那种存在感就是攀登活动本身,攀登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发现。发现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感官上的猎艳或心理上的好奇,而是为了读懂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后的改变。我喜欢攀登,是因为找到了与自然可以无限
北国情愫 常秀芬摄寻觅 常秀芬摄极地冰雪 常秀芬摄初雪 常秀芬攝守候 常秀芬摄  在冰天雪地中拍摄对摄影者及器材设备都是一个考验。作为南方人,常秀芬对冰雪摄影情有独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品《北国情愫》以两棵相依的雾凇为主体,简洁的构图在逆光下形成浪漫的影调;《寻觅》以树为线,以马为点,画面富有诗意;《极地冰雪》以丰富的细节、层次和色彩变化使冰雪呈现出不同的力度与质感;《初雪》利用建筑物玻璃的反
照相馆时期的袁毅平 上海 1939 -1949年  袁毅平先生是中国摄影界最有名望的老前辈之一,他在摄影创作、摄影杂志编辑与管理、摄影理论、影像评论、摄影教育、摄影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多领域全方位地勤奋工作,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1926年,袁毅平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今属张家港)。14 岁开始在上海照相馆学习人像摄影,成为一名职业的照相馆摄影师。1949年追求进步的袁毅平将自己
摘要:中美合拍电影《面纱》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同名小说。该影片荣获2006年美国“国家影评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年度十佳电影”及2007第64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等奖项。以中国内地为背景,故事讲述了一对迷途的夫妇,面对着死亡与新生命,他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在逆境中完成了彼此爱情的救赎。  关键词:《面纱》毛姆 爱情的救赎    06年12月底在全球的公映的中美合资电影《面纱》The Paint
【摘要】简述数字技术在电视技术发展中不同电路的各种应用,说明了数字技术是推动电视技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数字技术 应用 数字化    自电视机诞生之日到如今,电视技术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其图像伴音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功能也更加强大,这主要归功于数字技术在电视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电视数字化成为今后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系统的局部电路,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数字
适马14-24mm F2.8 DN Art 的外观比同规格单反镜头小了一圈,全新的NPC纳米多孔镀膜不仅非常漂亮,并且在抗眩光和提升画质方面作用明显。减重、瘦身  随着无反时代来临,人们对专业级镜头也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它们不仅要画质出色、光圈够大,还要比以往型号更为轻便。在此背景下,适马推出的适马14-24mm F2.8 DNArt 正顺应了这一用户需求。  适马14-24mm F2.8 DN
彝年是彝族的年節,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时间并不固定。刘娴赴大凉山采风创作时,恰逢2020年的彝年,在普雄到西昌的绿皮火车上拍摄了这组照片。由于疫情防控,车上的人不是很多,他们大都背着地方特产作为探亲之礼,这也是彝年走亲访友的习俗。刘娴拍摄的这组作品非常细致,视角和构图讲究,瞬间的抓取和环境信息的选择极具典型性,真实反映了大凉山地区的脱贫成果和彝族同胞喜迎新年的欢乐状态。归途 刘娴 摄俺去赶集
[摘要]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的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关键词]“中国大片” 视觉盛宴 传统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