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高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绕不开的就是中高考,中高考已经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回忆。部分60后,几乎全部的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都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中高考的回忆。所以也难怪中高考改革只要稍微有点消息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事关重大谁也不能避免。但说实在的,这回忆沉甸甸的,很难让人有甜蜜感。我们说美好的中学时代,但是很少有人说美好的中高考时代。因为那份“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辛让人不忍回忆。记得我高考那几天,每考完一科就把那科教科书全部扔在卧室的地上,当高考结束后我已经把所有的教科书全部在地上堆起了一座小山。直到高考过去了好多天,父亲对我说:现在可以把那些书收起来了吧?这才鼓起勇气又去触碰那些书。没想到我的后辈们比我能干得多,这些年许多中学在高考前一天会组织一个大型活动。这个活动就是大家在教学楼上把教科书撕成碎片扔下来。看着满天的雪花纷飞,教学楼里欢呼声一片,仿佛高中三年的日子都在这一撕里凤凰涅槃,明天大家就又是一条好汉了。一开始学校仅仅只是默许,后来干脆组织学生开展这类活动,美其名曰:减压。减压是达成了,可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热爱、敬畏也随之而去了。从此无论是否升学成功,对于学习还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吗?
  人们叩问:我们的高考到底怎么了?就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吗?这个问题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专家们自然也不会放过。
  首先我想说,作为中国最强的大脑,专家们其实看问题很透彻也很明白。我听过一位北师大教授的讲座,他就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的高考太难了,假设咱们把它调整一下,所有的考试都取消,只测一项——立定跳远。你跳2米远就上北大清华,跳1.99米就去其他大学。这样够简单了吧?结果会怎样?结果就是中国全部的学生都发疯一样地苦练跳远,然后大家都开始抱怨跳远真是太难了。”大意如此,我加进了一些自己的解读。高考之所以事关重大,就因为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通过这样一次考试要将考生分为三六九等。因此,高考有个很关键的指标:区分度。说白了就是必须要让一部分人拿高分,一部分人拿不到高分。而大家自然都希望自己是前一部分人。于是每年所有的考生都拼命努力去向那个方向努力。随着大家对高考的解读越来越透彻,训练方法越来越到位(应试教育就是干这个的),造成了大家的高考成绩都在不断提升。为了继续保持“区分度”,专家就只好不断加大试卷難度。于是,高考逆天的难度就出现了。变态的最后一大题;死板的阅读理解答案,差一个字都不给你满分!为什么?就是为了拉开差距啊!大多数考生最后都会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离北大清华总是差着一张试卷的距离。如果是出灵活题,灵活答案,那么就会造成评价标准的不统一,评分标准不一,分数怎么有权威性?从这点上说,目前的高考试卷的现状应是最合理的。
  这是我个人认为的高考所谓“原罪”的根本原因。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北大清华需要确认下“眼神”,看看你是不是“对”的人。
  那么这种分层是否合理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因为它相对公平地给予大多数人以上升的机会。通过考试进大学总比通过找关系进大学靠谱点。很多家庭背景普通的人也确实从中受益,包括我本人。其实考大学难这事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国人上哈佛耶鲁难不难?英国人上牛津剑桥难不难?一样的!咱们的孩子挑灯夜战复习刷题时,英美的孩子其实也没闲着,更不用说同为东方文化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了。但是为什么咱们对高考制度诟病如此之多呢?
  这里我觉得首先是分层的时机问题。英美因为较早就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层,愿意上常春藤的你就现在开始为考试做准备,觉得自己对此没兴趣的那也有其他选择,不必去挤独木桥。想上常春藤名校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你为之奋斗也是理所当然没啥好抱怨的。而欧美的普通大学也一样有着较高的教育质量,特别是人家的工科大学(类似咱们的技校)也有着非常高的水平。常春藤大学培养精英型人才,工科大学培养大国工匠,大家各取所需,文体两开花。这样说可能不够准确,但大致如此。而且在欧美白领蓝领没有咱们国家那么高的差别,很多蓝领的收入水平不比白领差。就比如一位美国卡车司机,他的收入一样可以让一家人过上较好的生活,而咱们国家的卡车司机是什么收入大家去查查就知道。而我们目前的状况就是大家不管自己的兴趣特长,一味地就冲着大学去。其实相当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也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是父母要求自己去考大学,于是不得不考。既然是被动面对,自然“怨声载道”。如果我们不努力提升技术院校的教育水平,最终实现考生的合理分流,那咱们的高考就始终存在着畸形的繁荣。目前来看,国家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正在大力发展技术院校。我也看到很多中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提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暂时我还没看到哪个家长在朋友圈里显摆自己的孩子考上了某重点技校。从人们对技术院校的看法观念到技术院校自身的建设都还没法与发达国家比肩。
  然后考上大学就算完了吗?没那么简单。如果说十年前高考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这一现象可以说已经极大缓解,这么多年的高考扩招加新大学创办,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只要努点力上一所大学都没那么难了。可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对高考这么焦虑呢?这里可以分享一个段子:某五百强公司招聘会,一众应届毕业生兴致勃勃地来到会场。HR现身时说了一句话:请985、211的毕业生留下,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走了。看看,别以为你上了大学就是香饽饽了,社会会继续对你分层。面对好点的就业机会普通大学生可能连递简历的机会都没有。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又从过去考上大学,变成了考上重点大学。中学报喜时也一定会在本科上线率之外加上重点本科上线率。两字之差,孩子们不知道又要多多少个不眠之夜?
  所以中国的高考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教师、家长、学生都为之呕心沥血乐此不疲。认识到了高考的本质才能说接下来的话,既然高考是目前来说相对比较合理的筛选方式,也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那么是否应该对高考本身进行一些调整,让它更为合理呢?
  专家们对此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也有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年高考形式的变化就是这些成果的体现。从文理分科到“3 X”再到接下来可能的“3 3”等等。可是为什么大家总觉得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呢?我觉得首先就是中国实在太大了,各地域的教育水平天差地别。要想用一张卷子考查全体考生水平难度确实很大。比如说如果高考像pisa那样出题会怎样?城里的考生应该会比较喜欢,因为他们的视野开阔,实践机会多,思路更加灵活对这类题会更加得心应手;可是广大的农村考生就抓瞎了,他们没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教,也没有那么多培养思维的机会,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与其他人竞争。这些年大学如果有变化那就是农村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少,可以说试题越灵活,农村考生就越没机会。教育的公平在哪里体现?我们可以不管,专家们就不得不去思考去平衡。问题是专家们绞尽脑汁也做不到真正的平衡,所以每年高考卷都要被骂,专家们都做好了被骂的准备了。而我们提到的专家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看看这些年的教育理论论争就会发现,什么北派、南派、国内派、海归派等等一大堆,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观点可能天差地别,你要是运气好站在这些专家们中间,你最后会发现你完全不知道该听谁的!其实内幕总是比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得多,在此不做细表。最主要的是我国虽然目前教育专家一抓一大把,教育泰斗也有那么几位。但是建国几十年,我国还没有出现过真正享誉世界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都是从国外抄回来的,这些教育思想与国内的实践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最早学苏联,后来学欧美,东风西风一阵一阵,吹一阵就折腾一阵。如果真有一位教育泰斗出现,把先进教育思想与本土现实结合起来,那事情倒简单了,一切听泰斗的就好。问题是一直没有。高考在中国有着这么重的地位,那掌握了话语权意味着什么?巨大的名和利啊!专家们也不是圣人,也一样会对此有想法。于是你提出一个建议,我就反对;我提个建议,你也反对。巨大的内耗不知消解掉了多少好办法。而别忘了,在中国几股力量之外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神秘的“上面的意思”。一旦这顶帽子压下来,专家们往往马上自觉地给自己戴上镣铐,然后才翩翩起舞。这样的舞蹈能有多大动作可想而知。高中教材里的古诗文为啥突然从十几篇增加到了几十篇?现在明白了吧?每次高考改革之所以给人感觉温吞水、进一步退两步,其实因为这些改革都是各方面妥协后的产物。它不得人心,问题重重,可是稳妥。   高考要改革是大家共同的意识。高考的弊病在哪里,专家们比我们更清楚。可是要想让高考真的出现转机,却是需要从上到下形成共同意志,形成合力。然后一点一点地把影响高考的方方面面都理顺,最终才能出现一个更加合理的高考。这其中政府、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目前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去探索改进:第一,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开篇就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发达国家比惨不忍睹。咱们的老师们非常敬业,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使用的传统方法真的是太简单粗暴了,就是不断地将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满堂灌),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题海战)。我们知道学到知识仅仅是处于教育目标分类中了解、运用这样较为低端目标达成。在与分析、创造等高端目标之间还差着一根细细的红线——学科思维。根据我的观察目前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学科思维训练的老师实在不多。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当年高中的数学老师。那位数学老师是我们中学的名师,德高望重深受大家敬爱包括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上课板书例题从来不用看教参,直接就把例题给写下来了。而他上课的讲解也是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这一题应该怎么解。可是一回到家我看着其他题目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高中三年数学是我最头疼的科目,而我这辈子唯一一次被抓补考也是高中数学。当时只能怪自己笨,没有数学头脑。为了提升数学成绩我不得不又买来了额外的练习册,每天在完成作业后给自己加练。就是这样我最后的高考数学成绩也只是勉强在平均分上。现在想来,我在课上学到的数学题解题方法仅仅就是学科知识,而我的老师从来没有或者说很少给我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这导致我的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非常差,虽然加大了训练量但是效果只是差强人意。
  就我的观察,就算到了现在我们的教学效率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被多年的教学经验束缚住,被繁重的工作压弯了腰而忘了抬起头来看看天。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才能让学生学得又快又好。哪怕还是刷題战术,过去刷10道题才能达到效果,如果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地方法让学生刷5道题就能达到效果,那不就减轻了学生一半的负担吗?
  写到这里不禁又想起了我的高中语文蔡老师。蔡老师第一次上课把我们给惊呆了。他进到课堂只说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就问吧。然后他就静静地看着我们,由于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没有准备的我们竟无言以对。蔡老师应该是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局面,只是微微笑地看着我们,尴尬的场面持续了一节课。下课后我们赶紧回去恶补,认真地读课文想问题。到了下节课问题果然多了起来,这时候我们才发现蔡老师是多么神奇。他根本不看书也不用看教案,学生有什么问题都能够马上回答。一些文言虚词他更是随手就在黑板上归纳出几种用法、例句。我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宽泛,他的回答也越发精妙。特别是对一些人生问题的解答真是让我们受益终身。蔡老师深厚的知识底蕴,风趣幽默的话语折服了我们所有学生,至今感念不已。可以说蔡老师至今是我学习的目标。当时的我是班上提问最积极的,倒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只是因为我的脸皮厚,敢问。于是很多同学就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传给我由我站起来提问。蔡老师教我们的那两年我真的没有感觉自己有在语文上下了什么特别的功夫,但是我的语文成绩就是突飞猛进。现在反思蔡老师用了什么先进的教育技术吗?那个年代我们班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是一台幻灯机,蔡老师还基本不用。蔡老师最依赖的教育工具只有两样,一张嘴、一支粉笔。那么蔡老师是使用了什么魔力让我们的语文成绩获得提升呢?学习主体地位的转换。只要没人提问,蔡老师可以一节课一言不发,就是要逼着我们提问。这样一来我们成了学习的主人,为了不让课堂沉闷,我们就必须想尽办法去找出问题。不知不觉我们学到了语文知识,还知道了该怎样从书中去找到疑问。学习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学习动机空前高涨,最后的结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但自己当老师后至今不敢用。为什么呢?形式很容易学但是内核很难做到。一是学生随意提问一定范围非常宽广,你怎么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是学生问的问题完全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无关,那这样的课不是白上了?二是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蔡老师面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来自于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这点我相信真不是哪个老师都有的自信。
  好在我们现在有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过去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很高的一些东西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都不在是问题。你要是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上百度嘛!那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被极大的激发起来。科学研究证明在与学习结果相关的因素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是最大的。然后大数据的崛起也给了老师精准辅导的可能性。通过大数据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诊断,再进行精确练习。学生已经会的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再训练了,不会的题还可以判断是哪个方面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精确辅导,学生精确练习,过去刷10题不一定有的效果,现在5题很可能就见效了。在我们没法改变高考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增效来减负我觉得是现在就能够做到的。可喜的是我也看到很多地方的很多中学使用新技术,改变教育思想,对于教学成绩的提升不再仅仅依赖于题海战术。
  第二,建立起更加合理高效的分流体系。高中毕业那年应该是很多人知识水平的巅峰时刻。那时的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内可赏古文,外可说英语;背得出元素周期表,熟知各种公式定理……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奋斗了十多年。可是前几天我翻看一份高考数学试卷时发现连里面的题目都看不懂了。如果再做一遍试卷基本会得0分。回想一下我的数学知识,可能二元一次方程还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公式已经忘了。前几天还看到了一件趣事,某地招聘数学老师,结果入围的几位考生参加笔试悉数不及格。要知道考题基本就是高考题。这些考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几年的社会工作把自己的专业水平降到了合格以下。怪谁呢?我看最好还是怪高考吧。高考的知识水平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我们的高中知识学习范围在很多国家都是大学级别的,在我国被下放到了高中。而这些知识储备我们除了应付高考绝大多数一辈子都用不上。我感觉我现在的数理化水平基本就是初中水平,但是应付平时的工作生活并没有感觉不够。每次一想到我不用再计算函数、椭圆曲线,不用管sin、cos、log、数列,我感觉做梦都会笑醒。这些东西自从我高中毕业后就没再碰到过使用场景。可是当年为了学它们耗费了我多少精力啊!为什么要学呢?只因为高考要考。为什么高考要考呢?因为大学需要选拔人才。一方面只有加大知识量才能加大难度,一方面只有通过高难度才能发现相关专业的合适人才。虽然我们用不到这些知识但是国家社会需要,那就要选拔出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在陪太子读书。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奋斗是他们将来成功最好的奠基。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就是一个痛苦的陪跑角色。注定无法跑到终点,却必须在跑道上无望地跑下去。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在数理化、文史哲领域使用到的只是语言、逻辑数学、空间智能等一部分智能。还有其他智能比如: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探索等,这些是高考无法或者很难进行考查的。这些智能优势的学生去参加高考犹如让狮子与大雁比飞行,让鲨鱼与兔子比短跑。不同的比赛规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我们的社会需要智能人才才能前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要想办法提早把学生划分出来,然后让他们各自进入自己适合的跑道。这种划分不是前几年的那种分流,你学习不行那你直接上技校吧,不要参加中考了,避免拉低咱们学校的平均分。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按照专业的办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应该向哪方面努力。大学、技校也要相应的进行调整。从考试形式到人才培养方式都要发生一场变革才行,想想就知道这样做工程有多大。但是我相信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能够展开一场改变莘莘学子命运的变革。让学生多一种选择,就可以多一点合理性。既然彩虹有七色,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拥有七色的人生,而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有多少有用之才不幸埋没在了桥下?不要让我们当年高考的痛苦在一代代人身上不断重复。
  第三,能否破解剧场效应?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看戏,演到精彩处有人忍不住站了起来,于是后面的人也不得不起立。到了最后全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戏。看戏的效果其实并没有提升,大家的负担却加大了。目前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过去大家都是正常作息时间上学、放学。可是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成绩采取了增加学习时间的做法并且取得了成效。其他学校一看那我们也要这样干啊!于是不断地有学校在这剧场里站了起来。到了现在全国的学校几乎都加入了站立的队伍,还敢于坚持正常作息时间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高三时的作息时间表,每周学习六天半只有周日下午放假半天。要不是人还有基本生活需求比如洗个澡(过去冬天洗澡需要去澡堂)、理个发什么的,我估计学校连这半天假也不会放的。高三那年的春节,我们放了三天假,大年初四就回校上学了。其实年初三我就已经开始读书了。每天早上我6点20起床,吃完早餐6点50赶往学校。7点半早读开始,中午12点放学,赶回家1点前吃完午饭赶紧睡午觉,1点半起床回校上学。下午正常的话五点到五点半放学回家,然后除了吃饭一直学习到深夜。高一时我晚上11点睡觉,后来发现这样不行,从高二开始12点睡觉。记得高一时学校体检,我的两眼视力都还是1.5(相当于今天的5.2),高二时体检视力就下降到了1.0,看到我两年体检结果的老师一把拉住我,问我怎么回事?熬夜熬的呗!今天回想起那段岁月仍然觉得非常恐怖。可是跟今天的高三后辈们比起来,我这生活居然算安逸的了!很多高三学生早上5点就要起床了,晚上12点上床你会有羞愧感,因为很多人都还在学习。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真的感觉每个人都被训练成了考试机器。几乎从你睁开眼起,一切都跟学习挂上了钩。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已经计算好不许超时。就算这样很多孩子在排队时、跑步时都还在看书、背单词。某著名中学有个“四上五下”理论,就是一天睡四小时觉的成绩排名就上升,一天睡五小时觉的成绩排名就下降。可怕的是这一理论是被实践验证的。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是站着看戏了,简直是踮起脚尖在看戏。
  十七八岁正是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们,突然生活没有了一切色彩,只有考试这一种颜色。学语文累了,休息方式就是开始学习数学,这样不断换着学据说就可以让脑袋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自己考试成绩。这种乐趣并不可靠,因为你并无法保证每次考试成绩都令自己满意。大家都围绕着学习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学习的本质其实是应对考试,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题,其他的学以致用那些全都放在了次要地位。这样的生活导致很多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出现了大问题。于是有些学校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就把整座教学楼都用铁栅栏封闭起来。当你走进这样的校园感觉就像走进了监狱。每次下课学生们出来活动就像放风。很多著名中学都对外宣传什么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然后公布各种各样的学习成果。我现在已经不太相信这些了。因为我发现了这些中学的秘密:其实骨子里一切都还是以高考为本。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们送到这些中学去最大的要求就是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大学。如果一间中学把各类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可是高考成绩却一般,你觉得家长们会选择这样的学校吗?无论哪间中学,里面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应对高考。但是总会有一些能够轻松应对考试的学生,他们才可以进行一些应试之外的活动,然后他们取得的成果又被学校作为门面进行宣传。当我们看到这些学校花里胡哨的成果的时候,请清楚地知道:学校里大多数学生其实根本没有精力去干这些事的,他们能够把书读好就不错了。重点中学的重要的成绩一定是重本上线率,其他都是锦上添花罢了。你看河北某中学,从来不说那些有的没的,就是把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照片往校门口一摆,家长们就趋之若鹜了。占比例更多的非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更不敢把精力放在学习之外,只能加倍努力期望奇迹。可现实是比你更会考试的那帮人(也许他们只是在考试这项能力上比你强),学习比你还努力,奇迹怎么出现?
  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教育部部长说:“不减负宝宝不高兴。”有人统计过这些年国家关于减负的文件有几十个,可是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目前可以切实实行的是初中、小学都不允许补课了。这应该是国家执行得较为到位的一项政策,收效不错。可是初中生、小学生放学可以去玩了吗?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周边各类培训机构星罗密布,不在校学习的孩子们大量涌入了这些机构。孩子们没有减负,家长发现自己的支出反而增加了。于是国家又开始清查这类教育培训机构,规范他们的办学,但也只能如此了,因为没有可能不让人家开办啊!就算不允许开办了,只要学生补课这个市场存在,相信其他形式的培训仍然会出现。逆潮流而动结果只能是失败,目前来看政府反而是在逆潮流而动的,前景堪忧。
  你说家长们也是的!政府都在关注帮你的宝宝减负了,你怎么自己还给宝宝增负?是家长不愛孩子吗?不是啊!你看其他孩子都在补啊,我的孩子不补那不是亏了!有次,我跟一位教授聊天,他说他们家养孩子是比较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的,从小就不给孩子报班,让孩子自由玩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出去玩了,他问孩子怎么不去玩?孩子说了一句:没朋友玩。出去一看真的是啊!孩子的同龄人全都进了各个培训班了。他心里一想:这样下去不行啊!于是他也给孩子报了班了。看到了吧,学校之间有剧场效应,家长之间也有啊!   在剧场效应之下没有哪间学校是赢家,大家都想改变可是改变需要全部人联动,这个真的很难。于是一部分学生开始逃离,既然高考那么难,那我不奉陪了,我到国外去高考。于是很多中学的国际部就出现了。且不说这类国际班效果如何,就成本来说能够享受到的学生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那么剩下的大多數呢?真的只能一直这样下去吗?老实说目前是:此题暂时无解。
  但可喜的是,我也看到了一些探索者在实践前行,试图打破剧场效应。归根结底就是用更高的效率让师生们一起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学习,然后再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学生的生命。我也很希望这样的学校能够取得成功,也很希望看到大家都坐下来安心看戏的那一天。为此所有的教育同仁都要共同努力。
  关于中高考有太多的内容值得说、值得去研究,我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表达一些浅见罢了。升学路万条,勤奋第一条;今天不熬夜,高考泪两行。我们的国家拥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这其中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灾难与困苦,但我们没有倒下并且始终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无比勤奋、坚韧、包容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造成了我们一切都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如果不成功那就是我的努力还不够。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是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揭开了依智慧而不依血统选取人才的伟大社会变革序幕。从此无数学子依靠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不断努力跃出龙门。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中高考制度可以看做是对科举制度的创新与改进。可以确定地说:我们的中高考制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中高考我们选拔出了千千万万优秀学生,他们今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因为高考有着种种问题就否定它在选拔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地创新,让高考形式不断与时俱进才是我辈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头脑,拥有自己的判断。分享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人生是场长跑。这两句话看似都很有道理,细想一下都有偏颇之处。起跑战术只适用于短跑,我想谁也不想自己的人生只是一场短跑吧?如果人生是场长跑,那么起跑慢一两步有什么关系?看看赛场上,长跑运动员根本不在乎起步快慢。家长们有必要那么着急吗?再想想,人生真的只是一场长跑吗?我看到人生有直路还有弯路,有山路还有水路。那么你只会跑步行吗?最好还需要会登山、会游泳甚至会飞行才好。所以当孩子学得没有人家好时,不妨放宽点心。他们只是跑步差点,可能登山很强呢?或者游泳很棒呢?只是家长还没有看见而已。现在社会名人中有雷军、马化腾这样的名校学霸,不也有马云这样的二本毕业生吗?没上过大学的成功人士更不知凡几。不要把考试成绩看成衡量孩子成绩的唯一标准。请更多的关注一下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兴趣是否宽泛,能否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些对孩子将来的成功也非常重要。
  教育同仁之间很流行问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问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零一个答案。我只能说说我的理解:教育就是一个让人的生命不断丰满的过程。请注意不是结果,是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的结果早已注定,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意味着有了注定了的开头,根据这个开头推导出的结果就是我们注定也会死去,无人永生。既然注定要有这个结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走这一遭呢?就是为了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那么在教育时请把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去体验生命带给他的惊喜与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满自己的生命,而教师最好的做法就是静待花开,让结果自然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但道德观念的树立与道德行为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活即德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而且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教师和家长应该携起手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关键詞】德育;学生;家长;家庭教育;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老师通过讲一讲、演一演、比一比、画一画、做一做、辩一辩
【摘要】 “得阅读者得天下!” 学生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中考的成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师的努力目标。作者提出词块教学法与课堂小游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的有效结合,并分析词块教学法与课堂小游戏的有效结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的作用,以及列举出词块教学法与课堂小游戏有效结合的阅读教学课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词块教学法;课堂小游戏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  多年初中英语教学发现,学生阅读理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为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而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对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课堂教学能够对学生发展提供多大助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重点关注内容。那么何为有效性?笔者认为,有效性就是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即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能够获得最
【摘要】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活动来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让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活动型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要求,让活动型课程真正“活”起来,让活动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情境设置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依托《广州地理》乡土教材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将课本知识向真实情境转化,从事物表象描述走向探索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探究转变。研学旅行课程化凸显地理实践力、教学开放性、个性化选择,促进经验交流、根源探寻、文化传承与能力提升。  【关键词】广州地理;研学旅行;课程  地理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野外行走和实地考察,可以说是与研学旅行结下不解之缘。古语“读万卷书
【摘要】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多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是枯燥、单一的,学生往往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意识体现,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真正地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根溯源,积极地进行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  初中语文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到底是什么?往简单里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现代心理学认为,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是人的一种需要。当再碰到这类情景的时候,身体不由自主就会这样做;如果没有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此时的行为已具有稳定性,能够自动化完成,不需要督促提醒,达到“习惯成自然”。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段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并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要在培养学
本报综合消息 5月6日上午,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越秀区教育局、天河区教育局、培正小学和骏景小学共同承办的广州市首届“羊城学校体育节”启动仪式暨世界冠军进校园嘉年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在越秀区培正小学举行。广州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和各区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特级大师、世界冠军谢军女士,中国围棋协会职业九段张文东先生,广州市国际象棋协会副主席、国际象棋大师文根洪先生,广州市国际象棋协
本报综合消息 5月7日,广东省化学教研会化学名师送教暨优秀资源展示活动在化州市实验中学举行,茂名市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荟萃一堂,在省市领导、名师、专家引领下,共同探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大計。历时一天,各项议程圆满完成,各方反响热烈,活动效果显著。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为三阶段进行。一是研讨会开幕式。会上,化州市教育局廖建诗局长、化州市实验中学黄华广校长、茂名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余义才副调研员分别致词,林加明
[編者按]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草河小学始建于1 948年,是番禺区市桥城区的一所公办小学,2004年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2007年被批准为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该校十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教育。该校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8年9月组织全校师生前往岭南印象园、长隆飞乌乐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本期精选若干篇该校各班师生两次研学出游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