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装:1950年代最受欢迎的女装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服装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它的式样为西装开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单衣也有棉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腰中束一根布带,各有三粒纽扣。
  开始“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穿上“列宁装”这种公认的“苏式”衣服,显得既形式新颖又思想进步,“列宁装”一时成为政府机关女干部的典型服式,因此也被称为“干部服”。
  “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显。
  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是“列宁装”的模特,劳模的示范,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
  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列宁装”可供挑选的颜色并不多,清一色的蓝、灰、黑,彰显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
  上海著名配音演员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难忘的“列宁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实足年龄尚不满24岁。看着满街红旗,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
  其实,我在广播剧团很受重用,工作得很快活,可心里总以自己不是国家干部为憾。觉得既不是国家干部就不能去穿那象征干部身份的列宁装。所以当我在报上又看到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招生的时候,我就又去应考了。
  “列宁装”穿在叶琳琅饰演的女特务王曼丽身上,更让人难忘。在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中,叶琳琅扮演的特务王曼丽是一个潜伏的女特务,“列宁装”,直发型,单布鞋,而并不是观众印象中女特务常有的花旗袍、烫发头和高跟鞋,难怪观众印象深刻。
  多年后,步入老年的叶琳琅,在江南某农村拍摄《香魂女》的时候,被许多围观看拍戏的农民给认了出来,大家在指指点点地小声议论着她饰演的王曼丽,快人快语、为人豪爽、充满喜剧细胞的叶琳琅,于是来了个现场发挥,她不无幽默地拱手抱拳,连声说到:“是我,是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一席话,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其他文献
荔波县委离退局以“四沟通”抓好离退休干部信访工作。一是与老同志沟通,拉家常、谈感情、摆道理;二是与老同志所在单位沟通,讲政策、讲法规、讲责任;三是与老同志家属沟通,谈亲情、谈孝心、谈赡养义务;四是与社区沟通,用社区平台做好老同志家属子女的工作。(荔波县委离退局)
期刊
我今年70岁,有65年是在1949年解放以后度过,所以我经历过中国在这65年之中的每一段的经历。人讲自己经历和历史的时候应该要有资格,我其实没有这个资格。什么是资格呢?就是当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在1962年之前我是一个学生,那年我大学毕业,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摸着是一个象尾巴,却要向人介绍整个象是什么。我在想,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时代。我是摸过象的人,我会尽量客观的回
期刊
对很多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而言,“010”开头的电话对他们像一个“魔咒”。一些“来头很大”的骚扰电话,或是搞推销,或是邀请企业参评奖项,或是发出各种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的邀请,甚至自称新闻单位要搞正面有偿新闻、收负面“封口费”。苏北一位副县长在担任乡长时,还接到过所谓“中南海的邀请”。  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带有商业目的的骚扰电话。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愿意接听直接挂掉就是,不会遭遇什么损失。可是对
期刊
胡服骑射  中国古代服装制度诞生在原始社会进人奴隶社会的历史剧变时期,夏朝初步建立了上身为衣,下身为裳的上衣下裳制。  战国时期,邻国之间战争不断,当时位于西北部的赵国经常与胡人发生军事冲突。赵国第六个国王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结扎繁琐,大多是步兵、战车,很少有灵活的骑兵,不适合山地作战,必须运用灵活的骑兵方能获胜。而汉人传统
期刊
4月1日,浙江温岭市杀医案被告连恩青被维持死刑判决。因感觉医院治疗鼻炎有“黑幕”,连恩青对医生行凶,致1死2伤。但种种医学数据均显示手术成功。接受专访时,连恩青仍然认为医院在撒弥天大谎,狠狠地说“自作孽不可活,他咎由自取。”(4月7日央视报道)  采访中,记者在反复普及一个医疗常识:“你知不知道人类在疾病面前已经克服的疾病是很少的,有大量的疾病是人类现在没有掌握、也没有克服掉的,你知道不知道?”她
期刊
“这份材料不过关,推倒重来。”为了开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贵阳市云岩区委离退局多次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专题讨论,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网上信箱、设置征求意见箱、召开不同类型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征集关于“四风”方面的问题10条,归纳梳理存在的不足,为深入查摆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班子和班子个人按照“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原因分析深、整改措施实”的要求,认真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材料起
期刊
除了首都、直辖市和省会,被“觊觎”的城市头衔还有很多,比如副省级城市以及这个听起来高不成低不就的“较大的市”,千万别小看后者,这个头衔也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背后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地位以及特别的权限——比方说,立法权。  于是,为了这些头衔及其背后的好处,城市们不惜做出诸如连续27年在两会上执着申请同一个头衔、“自费”买名号、派官员向总理“苦苦哀求”这样的行为。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城市对特殊待
期刊
迁都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条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迁都案例中,有的因素凸显,而有些不那么突出。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天命自居,对国都的选择与营造极其重视,一旦确定就不再轻言迁都。无论被迫迁都还是主动迁都,统治者常常要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压力,更考验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主动迁都者尤甚。  进攻与退守  在古代中国,选取一个“固若金汤”的都城几乎是所有统治者思考国都问题时的首要因素
期刊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案。最主要的说法有3个版本。一为沪版。是说孙中山在日本活动期间委托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返上海后于1916年命荣昌祥裁缝王才运依图生产。这一说法是有支撑的。《申报》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则软广告《中山装之盛销》:“南京路新世界对面荣昌祥,为制造中山装之首创家,手工既能讲究,式样又极准确,现应潮流之趋势,欲求普及起见……”如此,沪版的另一支流,说是
期刊
毛式中山装代表就是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张闻名世界的毛主席标准照上的中山装。这套中山装曾在英国《独立报》评选出的震惊世界的十大服装中位列榜首,成为服装史上标志之一。  当时的中南海制装技师是京城名剪王子清。在北方,这样的顶级技师实属凤毛麟角,更多业界高手集中在“上海滩”。他们大多师出“红帮”,即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根据中央办公厅的指示,王子清等人前往沪上,挑选了田阿桐、王庭淼、王富成等12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