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我们恋爱一年。像所有心无旁骛的校园恋人一样,我们满足于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寝室连线而成的小幸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简单快乐着。
然而终于在那个多少有些不安征兆的清晨,我接到了意料之外、而心底又一直隐约期待的电话。是父母打来的,他们正准备外出,是在火车站的站台上。
手机信号出色得令人难以置信。老爸的声音清晰到突兀,脆而干燥,每一个字都硬铮铮撞击耳膜:“昨天我和你妈又反复考虑这件事,讨论到很晚。我们都觉得,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尽量争取北大研究生交换,无论什么方向、什么导师,北大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我们也并不是反对你和W交往,但不要因小失大!……再说两三年时间说不定更能考验你们的感情呢……”
老妈则起初在一旁焦虑地提醒着什么,后来干脆明明白白接过话筒:“我们都觉得不要因为恋爱放弃这样好的机会。不然……太亏了。”
是的,那时我大四,我的男友W读研一。我是地道北京人,18岁以前会说一口行云流水的儿化音,因为仰慕狮城夺冠的蒋昌建而考来上海F大,读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而W则来自南方小城,讲话几乎永远分不清“n”和“ng”这样的前后鼻音,和我的成长经历全无交榘,并且读的也是“电子工程”这在我看来全无情趣的工科院系。
然而,我们就是相识了,相爱了。在洒满初秋煦煦夕照的校园里,我们一见如故,彼此投契。他爱我的亲切真诚,我爱他的善良勤奋,象牙塔的纯净让我们陶醉,现实世界里那些复杂恼人的事,我们简直没空去想。
但问题还是过快地到来。我已大四,需要在直升本校研究生和争取北大交换生的“二选一”里做出选择。而如果勾了后者,我和W,是要分开两年,三年,还是未知呢?
拖到交流申请基本结束,我终于尽量云淡风轻地把决定告诉父母,并用最耐心的态度解释留在F大的原因,可仍旧无法阻止他们扼腕痛惜,得出“因小失大”的结论。我百口莫辩,有一刻甚至悲壮地想到沈从文:他说当一个人无法真实表达内心以获得他人理解时,只有两种选择:他胡写。他不写。所以,与其欲盖弥彰地胡乱解释,不如暂时沉默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是,我选择留下。而且并不只是对父母解释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在心里早已大方承认,留下来,W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还记得那个晚上,天已全黑,满腹心事的我们把校园绕了又绕。他忽然看定我,不再一如之前帮我耐心分析、反复权衡两所学校的利弊,而是破釜沉舟一般说:“其实我的态度是,真的不希望你离开。请你留下来。”矛盾已极的我那一刻突然气恼,冲他大叫,“你这个自私的人!你就不怕耽误我的前途吗?”他握住我的手,脸上的神色诚实而郑重:“我知道自己这样说意味着什么——是我帮助你做出这个决定,我有了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因为今后我必须要对这个决定负责。可是我不怕,我愿意负这个责。”
一时间我甚至有些迷惑。这是一个承诺么?一个关于“责任”的承诺吗?但无论如何,我欣赏他这份有所担当的勇气:不逃避,亦没有怨天尤人。
于是我默然、微笑。因为信任,也因为自己心里其实早做了相同的决定。
“To be or not to be”这曾是令复仇的王子殚精竭虑的哲学难题;而对平常生活中我们,它变得像“留下还是离开”一样琐碎又逃避不得。做出“取”的决定时也许难免要接受“舍”的遗憾,但若能牢牢握紧身边的幸福,又何尝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幸事呢?
多么奇怪,短短一年前,我还是那样心诚意笃地依恋家乡的荫蔽和亲人的保护。哪里想到,当生命撞上爱情,这座曾经是别人的城市也开始让我感到坦然和安全:你看,这里有“我的”F大,“我的”中文系,“我的”师长、学友,更有“我的”爱人深情的呵护与承诺。
六年多过去了,我和W毕业、工作、结婚成家,现在仍在这个美丽而骄傲的城市里努力打拼。想想那时的决定我常不禁莞尔——连我的父母亦如是——不过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当初我们要把你抢回来是绝对没有错的,不过既然没抢成功,那就顺便捞一个儿子吧。
你看,未来总是悬置于无法预知的远方,许多精心的“设计”终究只是驰骋在一块叫做“如果”的幕布上。站得高看得远无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偶尔,也许也该把视线稍稍收回,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握紧那些近在咫尺的小幸福。
然而终于在那个多少有些不安征兆的清晨,我接到了意料之外、而心底又一直隐约期待的电话。是父母打来的,他们正准备外出,是在火车站的站台上。
手机信号出色得令人难以置信。老爸的声音清晰到突兀,脆而干燥,每一个字都硬铮铮撞击耳膜:“昨天我和你妈又反复考虑这件事,讨论到很晚。我们都觉得,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尽量争取北大研究生交换,无论什么方向、什么导师,北大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我们也并不是反对你和W交往,但不要因小失大!……再说两三年时间说不定更能考验你们的感情呢……”
老妈则起初在一旁焦虑地提醒着什么,后来干脆明明白白接过话筒:“我们都觉得不要因为恋爱放弃这样好的机会。不然……太亏了。”
是的,那时我大四,我的男友W读研一。我是地道北京人,18岁以前会说一口行云流水的儿化音,因为仰慕狮城夺冠的蒋昌建而考来上海F大,读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而W则来自南方小城,讲话几乎永远分不清“n”和“ng”这样的前后鼻音,和我的成长经历全无交榘,并且读的也是“电子工程”这在我看来全无情趣的工科院系。
然而,我们就是相识了,相爱了。在洒满初秋煦煦夕照的校园里,我们一见如故,彼此投契。他爱我的亲切真诚,我爱他的善良勤奋,象牙塔的纯净让我们陶醉,现实世界里那些复杂恼人的事,我们简直没空去想。
但问题还是过快地到来。我已大四,需要在直升本校研究生和争取北大交换生的“二选一”里做出选择。而如果勾了后者,我和W,是要分开两年,三年,还是未知呢?
拖到交流申请基本结束,我终于尽量云淡风轻地把决定告诉父母,并用最耐心的态度解释留在F大的原因,可仍旧无法阻止他们扼腕痛惜,得出“因小失大”的结论。我百口莫辩,有一刻甚至悲壮地想到沈从文:他说当一个人无法真实表达内心以获得他人理解时,只有两种选择:他胡写。他不写。所以,与其欲盖弥彰地胡乱解释,不如暂时沉默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是,我选择留下。而且并不只是对父母解释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在心里早已大方承认,留下来,W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还记得那个晚上,天已全黑,满腹心事的我们把校园绕了又绕。他忽然看定我,不再一如之前帮我耐心分析、反复权衡两所学校的利弊,而是破釜沉舟一般说:“其实我的态度是,真的不希望你离开。请你留下来。”矛盾已极的我那一刻突然气恼,冲他大叫,“你这个自私的人!你就不怕耽误我的前途吗?”他握住我的手,脸上的神色诚实而郑重:“我知道自己这样说意味着什么——是我帮助你做出这个决定,我有了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因为今后我必须要对这个决定负责。可是我不怕,我愿意负这个责。”
一时间我甚至有些迷惑。这是一个承诺么?一个关于“责任”的承诺吗?但无论如何,我欣赏他这份有所担当的勇气:不逃避,亦没有怨天尤人。
于是我默然、微笑。因为信任,也因为自己心里其实早做了相同的决定。
“To be or not to be”这曾是令复仇的王子殚精竭虑的哲学难题;而对平常生活中我们,它变得像“留下还是离开”一样琐碎又逃避不得。做出“取”的决定时也许难免要接受“舍”的遗憾,但若能牢牢握紧身边的幸福,又何尝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幸事呢?
多么奇怪,短短一年前,我还是那样心诚意笃地依恋家乡的荫蔽和亲人的保护。哪里想到,当生命撞上爱情,这座曾经是别人的城市也开始让我感到坦然和安全:你看,这里有“我的”F大,“我的”中文系,“我的”师长、学友,更有“我的”爱人深情的呵护与承诺。
六年多过去了,我和W毕业、工作、结婚成家,现在仍在这个美丽而骄傲的城市里努力打拼。想想那时的决定我常不禁莞尔——连我的父母亦如是——不过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当初我们要把你抢回来是绝对没有错的,不过既然没抢成功,那就顺便捞一个儿子吧。
你看,未来总是悬置于无法预知的远方,许多精心的“设计”终究只是驰骋在一块叫做“如果”的幕布上。站得高看得远无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偶尔,也许也该把视线稍稍收回,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握紧那些近在咫尺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