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long198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从目标、主体、师资、课程、平台、途径六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确立“产+学+营+管”培训目标模式、构建“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打造“校+行+所+企”培训师资模式、开发“技+文+营+管”培训课程模式、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实现“送+观+访+带”培训途径模式等措施,以改革、引领、示范、推广广西职业学校农民培训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广西职业学校  “职业农民学院”  农民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32-02
  2015 年 4 月,自治区农业厅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建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承办主体是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是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此后,自治区农业厅直属 5 所农业职业院校陆续成立“厅·市共建”的职业农民学院。利用职业农民学院的载体,这些职业学校已逐步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水库移民劳动力、“雨露计划”贫困村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此后,全国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效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应用已十分广泛。作为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承办主体,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社会开展农民培训的探索,从确立目标、构建主体、打造师资、开发课程、搭建平台、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职业农民学院”模式,以更好地指导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确立“产+学+营+管”培训目标模式
  2012 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誰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国家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在此背景下,广西所有农类职业学校纷纷成立校内教辅机构—— 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环节工作之中。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在培训开展过程中,为让学员掌握相应农业产业技能、继续学习的能力、经营和管理能力,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逐步确立了“产+学+营+管”目标培训模式,使培训目标更具体、更丰满、更现实。
  “产”是指农业各产业技能,是在培训过程中让农民掌握单一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如水稻产业从选种、育苗、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加工、品牌打造、营销全程各阶段关键知识与技能。
  “学”是指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培训过程让农民学会如何利用各种平台、媒体、他人、手段、机会等提高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促进产业技能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营”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管”是指企业管理能力,是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依法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构建“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
  2015 年 4 月,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相关的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松散型培训主体形成紧密型培训主体,自治区农业厅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协商共建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职业农民学院设立管理委员会,由玉林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农业厅组成,建立相应的学院章程及议事制度,依托自治区玉林农业学校,统筹区域内各县市区的农业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吸纳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等校内外优秀培训资源,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及其他涉农培训,构建了“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形成“政”“行”“校”“企”四个主体相互交融,机构健全、经费保障、责权明确,并逐步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农业部门牵头—职业农民学院实施培育—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培训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三、打造“校+行+所+企”培训师资模式
  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键资源,为达成“产+学+营+管”的培训目标,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制定培训师资选用条件、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并明确了授课的内容、方向、范围和授课的方式方法。紧紧围绕“粮、果、菜、禽畜生产”等主导产业,聘请自治区、市、县各产业知名专家、农业企(社)负责人、种养能手、科研院所及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专业教师组建了近 100 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团队。打造“校+行+所+企”多元化培训师资队伍,改变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的培育师资局面,全面提高学员的产业生产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经营和管理综合能力。
  四、开发“技+文+营+管”培训课程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本土化培训教材”。为此,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围绕农业部颁布的各产业培育规范,深入农村对农民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思想,从满足学员对“产业技能+文化素养+营销能力+管理水平”四个维度培训需求来开发培训内容,并从“培育方案—培育教材—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逐层递进,开发了特色化、系统化、本土化的“技+文+营+管”培育培训课程体系,并在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知识、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课堂上运用不同的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保证培育培训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而达成“产+学+营+管”的培训目标。   五、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
  为衔接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充分融合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增知识、增能力、重素养、增效益,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基地”作为示范平台;利用农业生产园区作为实训大平台;利用教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等数据组成在线学习的云平台;利用学校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农产品上行的电商平台,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四个平台功能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基地示范平台开展现场观摩教学增强学员发展种养产业的信心;农业生产实训大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生产技能;云教学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持续学习能力;农产品电商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学员成年人学习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培训效果。
  六、实现“送+观+访+带”培训途径模式
  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为了提高学员的培训效果,使学员“来得安、学得会、用得上、做得到”,以“送+观+访+带”模式,活化培训途径,把短期行为变长期行动、培训变培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送”,让学员“来得安”。为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村推进”“全生育周期、全产业链、分阶段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实行“送训下乡”,把培训放在所在的乡镇村屯的会议室、文化室或农民合作社的工场开展,方便学员就地就近就产业安心地来参加培训。
  (二)“观”,让学员“学得会”。为促进学员直观学习、增强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应产业的生产、销售的技能,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在培育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模式,按照理论教学与生产经营现场教学 1∶2 的比例,组织学员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示范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企业等实体,开展现场观摩、实践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保证学员看得懂、学得会。
  (三)“访”,让学员“用得上”。为提升培训实效,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组建的农业各产业专家、教授团队除培训中做好教授工作外,还利用社交、通信、媒体在线、实地指导等手段开展培训后跟踪回访服务工作,成為学员生产、经营、管理上“不走的参谋”,指导学员用得上。
  (四)“带”,让学员“做得到”。为实现产业兴村,“不走的参谋”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新农村建设传授产业知识、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带领学员从本村屯产业的整体发展上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创新创业,统一治理,提高效益,思考、谋划、布局和革新,“传一手、帮一把、扶一段、带一程”开展产业创业孵化,实现学员“做得到”的愿望。
  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经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三年的探索研究,扮演科研者、示范者、教育者、服务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在培训的目标、主体、内容(师资/课程)、平台、途径上经过立体打造、系统革新、有机整合自成体系,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中起到改革、引领作用,又在其他农民培训项目上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把短期行为变为长期行动,培训变培育,实现农民培训效果质的提升,促使广西职业学校以农民培训为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高质量培育农村人才队伍为主线、“传一手、帮一把、扶一段、带一程”为路径,谱写出服务“三农”新篇章。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柘荣剪纸”社团为例,论述中职社团课程化具有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提升职业素养等德育功能,提出借助精彩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把剪纸艺术的学习和传承融入精彩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去,让剪纸艺术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结合起来,体现“艺术育人、社团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理念。  【关键词】中职社团课程化 德育功能 实践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解剖学之“心”为例,分析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信息技术与解剖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解剖学 “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104-02  近几年中职卫校招生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中职学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设计学校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服装工作室,从产品开发、挖掘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等一系列活动对工作室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 工作室 服装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67-02一、广西中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针对《建筑识图》课程,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七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促使“教”与“学”更为高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学生 学习方式 建筑识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106-02  在微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分析“数据透视表”的教学现状入手,论述专业又有趣的“数据透视表”教学设计方法,即:简单案例入门减少恐惧、模拟学生思维、分层化教学、灵活运用微课方式辅助课堂教学、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客观评价学生。  【关键词】数据透视表 软实力 专业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108-02  E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现状,提出在校园环境建设、文体活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职业学校 交融 民族文化 校园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69-03  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在传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方式的选择,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水平,正确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能将课堂的“效益”最大化,并以两节公开课《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除了考虑教师个人的风格和分析学情,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科特色和教学要求、科学学情分析、文体与内容三个因素。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湖心亭看雪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教育学生的难度加大、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难以把握等新挑战,提出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主流信息占领主流阵地的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建立网络舆情保障机制提高网络舆情应对水平、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水平等措施,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引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内科护理微课学习的现状与学习需求,从基本信息、使用网络学习条件、内科护理的学习现状、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对内科护理课程实施微课的学习需求等五个方面对梧州市卫生学校 2016 级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扩大校园 Wifi 的覆盖率、加强对微课学习优势的宣传、设置符合中职护生需求的微课内容和形式、增强微课的互动性等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 内科护理 微课 学习需求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南宁市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实践,提出构建“四级联动”教育管理網络体系、推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向社区开放、建立实体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打造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专业化团队、开发本土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微课资源等建设策略,从而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学习资源 建设 策略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