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本文是“智谋”这个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他气愤地到了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自由读、感情读等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意。再从生动的课文剧中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唯一”、“冒名顶替”的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断案如神和足智多谋;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点:体会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排演课本剧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赏识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几百年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们称他"青天".他是————(出示图片,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这种动物有关。它是什么?一般做什么用?4.今天我们学习《包公审驴》。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测词语并理解学生质疑的词语;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用一句话概括;(2)刘五也是的,驴既然没丢,好歹还有一头,干嘛要去告驴呢?(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4)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唯一”。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5)在第2段中划出刘五的心理想法;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6)给本段拟一个小标题。
2.细读故事经过
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在引语中加上“泣不成声、愤愤不平”有感情的朗读。(2)默读课文3-11段。思考:包公审了几次案?都说了什么?(3)“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概括小标题。分角色朗读。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驴是放了,老师同看热闹的人一样好奇:这头瘦驴在包公的严刑拷打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2)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3)用一个小标题概括。(4)想象一下:包公带着王朝、马汉来到那户人家,会是一个什么场面?(在小组内说说)
四、延伸拓展
1、贼捉住了,你觉得包公审案好不好?奇不奇?来夸夸他吧!2.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给你了什么启示?3.其实,包公一生断案无数,好多在民间传为佳话,你能给大家讲一个课外看的故事吗?4、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反思:《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1.尊重文本,注重生成。语文不能脱离开文本,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读懂的层面,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与质疑。比如:比如我在让学生体会王五的好驴被换时的心情,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王五好驴的词语,并说明了理由。有这样的铺垫就不怕学生理解不了王五为什么把驴当做宝贝一样爱护了,也顺水推舟地让学生体会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2.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设计本课时,我抛弃了以往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我用一个环节“文中都有谁运用了计谋?”做以总结。并且我在讲解审驴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包大人足智多谋的句子再感情朗读,从而明白包大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与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自由读、感情读等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意。再从生动的课文剧中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唯一”、“冒名顶替”的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断案如神和足智多谋;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点:体会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排演课本剧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赏识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几百年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们称他"青天".他是————(出示图片,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这种动物有关。它是什么?一般做什么用?4.今天我们学习《包公审驴》。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测词语并理解学生质疑的词语;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用一句话概括;(2)刘五也是的,驴既然没丢,好歹还有一头,干嘛要去告驴呢?(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4)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唯一”。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5)在第2段中划出刘五的心理想法;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6)给本段拟一个小标题。
2.细读故事经过
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在引语中加上“泣不成声、愤愤不平”有感情的朗读。(2)默读课文3-11段。思考:包公审了几次案?都说了什么?(3)“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概括小标题。分角色朗读。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驴是放了,老师同看热闹的人一样好奇:这头瘦驴在包公的严刑拷打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2)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3)用一个小标题概括。(4)想象一下:包公带着王朝、马汉来到那户人家,会是一个什么场面?(在小组内说说)
四、延伸拓展
1、贼捉住了,你觉得包公审案好不好?奇不奇?来夸夸他吧!2.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给你了什么启示?3.其实,包公一生断案无数,好多在民间传为佳话,你能给大家讲一个课外看的故事吗?4、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反思:《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1.尊重文本,注重生成。语文不能脱离开文本,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读懂的层面,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与质疑。比如:比如我在让学生体会王五的好驴被换时的心情,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王五好驴的词语,并说明了理由。有这样的铺垫就不怕学生理解不了王五为什么把驴当做宝贝一样爱护了,也顺水推舟地让学生体会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2.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设计本课时,我抛弃了以往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我用一个环节“文中都有谁运用了计谋?”做以总结。并且我在讲解审驴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包大人足智多谋的句子再感情朗读,从而明白包大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与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