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为何“西洋不如东洋”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63991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最初的试验品是一群小孩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留美幼童”,这个试验充分显示出事业草创之际当事者的天真与无畏,大清帝国居然首先选择了一个与其在各个方面都迥然相异的国家派遣留学生。从现在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在美国学业有成、生活愉快,可在当时,除了玉成此事的容闳认为孩子们是在健康成长而倍感兴奋外,其他留美学生督监却大多处于倍感焦虑的状态,尤其是1876年上任的吴子澄。
  这位视留学为离经叛道之举的吴督监可谓保守至极,但若称其“正统”,在那个时代似乎更为准确些。他于北京告状道:
  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
  自1872年始,原定15年的留美计划就在这日渐强烈的“正统”抗议声中于1881年提前结束了,共120名“幼童”除去先期遣返、执意不归和病故的26人外,其余94人被分3批遣返回国。虽然他们中出了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唐绍仪等许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可如此小的体量,又作为教育失败的典型,被重新拉回4万万“正统”思想控制的同胞中间后,无论他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在当时真正产生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之后的数年,清政府外派留学生的事业一直处于低谷,直到一位日本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此君便是1897年至1899年间担任日本特命全权驻华公使的谷野文雄。谷野不仅有想法,而且胆子也很大,他在1898年四五月间不但口头上讲,还写信给中国官员,表示日本政府承諾支付200名中国学生在日本学习的费用。他认为,如此一来,“不仅中国官民依赖日本之情,将较往昔增加二十倍,且可无限量地扩张势力于大陆”。这是未经授权的擅自行动,可日方觉得既已承诺,便有责任履约,接受留学生一事便这么定了下来。
  1898年初,张之洞派出以吏部姚赐光任团长的第一个赴日教育考察团,姚返回后,于1898年4月22日向张之洞提交考察报告(后来以《东瀛学校举概》之名公开发表)。同年4月,张之洞完成了《劝学篇》的写作,其中对留学事宜有专门论述,即: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粗略估计,从1898-1911年间,至少有2.5万名学生跨越东海到日本,寻求现代教育。西方学者马里乌斯·詹森认为中国学生到日本的运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移民潮”。而且,这一浪潮是“到那时候为止的世界历史上,可能是最大规模的海外学生群众运动”。也许2.5万名学生在今天看来是个小数字,但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人口情况和阶层比例,这个数字绝对不小。
  与区区120人且出身平常甚至低微的“留美幼童”相比,留日大军集结了当时中国精英家族的大半子女,当他们学成归国后,就不能不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清末留日学生在学业上却乏善可陈,入士官学校的武人倒是学习刻苦,可偏偏人家在这方面藏着掖着、生怕多教一点儿,而大多数官宦家庭及其子女不过是以留日代替科举,务求速成,日本方面接待留学生的主要大学亦多开速成班,宽进宽出,皆大欢喜。进而,钱多、人傻、好骗的清朝留学生大军成了日本社会的新财源,留学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06年,中国学生超过50人的学校已超过50间。其中不少是“学店”或“学商”,是热衷于牟利而降低标准吸引学生的文凭工厂。
  学业虽不理想,但出去看看总是有好处的。张之洞就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甚至那些纨绔子弟、急功近利之徒,也生出诸多感慨。对于长久闭关锁国的清朝,这些感慨、激愤、耻辱与痛苦,恐怕比单纯知识的作用要大得多。
  这知耻而后勇的感慨最终也让谷野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游学日本的经历并未让广大留学生成为日本控制中国的先锋队,反而培养出了他们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从忠君的顺民转变成为真正的爱国者。这些人中亲日分子固然有,但更多的人则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性质,成为日后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坚力量。
  (摘自《书屋》)
其他文献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吃掉一只活青蛙的话,那么,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接下来的这一天里,再也没有什么事是比这件事更糟糕的了。  对你而言,这只“青蛙”,就是最重要的任务。如果你现在不对它采取行动的话,你很可能会因为它而耽误时间。另外,你的“青蛙”,也可能是会对你的生活产生最积极影响的事。  关于吃青蛙,有两条规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第一:“如果你必须吃掉两只青蛙
进入2018,人们对“世界处于大发展、大调整与大变革时期”这句话的感受应该更加深刻了。国际形势变化复杂、乱象增多,新旧矛盾并发,尤其是在西方,很多人正亲身经历这一切。而未来,世界形势或许将进入一个混沌不清、方向迷离的阶段。  西方国家内生矛盾增大  全球化不再高歌猛进,缘于各国社会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偏离,私营企业与公营企业的激烈博弈,移民问题造成的社会困扰等等。在个别西方大国中,
25年前,邓小平在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可以“一览众山小”。而如今,国贸大厦在深圳最高建筑榜单上连前100名都排不进去。深圳能从当年一个“无线”城市成长为今天的一线城市,没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掀起全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  场景一:中巴车上的谈话  1992年1月17日夜,邓小平的专列驶离北京。车上除了邓小平,还有他的妻子卓琳和子女等人。  邓小平先是在武汉、长沙的火车站做了短暂停留,到
有一天,阿良的父亲来部队探望儿子,恰逢阿良参加团里的百米赛跑。父亲看过之后大为恼火,生气地骂道:“这个胆小鬼,人家枪一举,他就跪下,枪一响,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今日不同  有一个人坐上一辆出租车,说:“快,快带我到飞机场去,我要赶上10点的飞机!”  出租车司机看看表,说:“都已经10点过一分钟了,飞机早就飞走了。”  那个人说:“平常这时候已经飞走了,今日不同,我是那班飞机的驾驶员啊!”  
1941年,爷爷六岁,被曾祖父赶到村口的大树上放哨,接替大爷爷。  曾祖父是河北一个乡镇抗日武装的负责人,自家的孩子自然从小就要放哨送信。有次鬼子扫荡,冷枪打在树枝上,爷爷吓得从树上掉下,曾祖父来安慰他,爷爷问:“要是咱们打不过日本咋办?”  曾祖父说:“老爷们儿打仗想啥失败?日本兵力和咱们相当,就抱必胜的心。日本兵力是咱们十倍,就抱必死的心。”  爷爷去世以后,整理遗物,偶然翻到他的日記本,在扉
经合组织表示,中国若要实现经济的“有序再平衡”,就必须解决企业高债务水平以及房地产和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年度中国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财政支出应当面向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回报较高的领域。为避免资本分配不合理,应当由银行承担定价风险。经合组织表示:“有序再平衡需要解决企业过度杠杆化、房地产和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及资产市场的过度投资问题。”经合组织指出,中国
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下的近海防御  “近海防御”战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明确称谓的海军战略,也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军种战略。它的提出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海上战略态势,贯彻了军委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方针战略性转变的精神,是军事战略方针在海军的体现。它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略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可以说,从“近岸防御”转变到“近海防御”,标志着海军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战略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
2016年,拿地支出前15名的房企中,由央企和国企组成的“国家队”占据8席,16个拿地总额超百亿的巨无霸项目中,有9家花落“国字头”。  按道理,代表中央政府的国资委发文要求央企从房地产领域退出,央企应毫无价钱可讲,坚决从房地产领域退出。且对央企职能定位中央政府也早有明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央企竟置国资委“退房令”于不顾。  而央企退房令为何会沦落为一纸空文,国资委官员的解释多少有点勉强,说是央
丁玖著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0月出版  这是一部美国教育的真实见证。作者1986年留学美国,此后经历研究生教育、攻读博士学位,经历从助教到教授的全过程,其间还切身体会到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在这里,作者的身份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同时还是学生家长。所以,他对美国教育的全过程的体验非常丰富,他的作品也是目前国内同类出版物所欠缺的。作者在书中既有故事性很强的回忆,叙述中穿插了大量有趣的细节
在山的那一边,老犹太会堂背后,埋着一件宝藏。  村里人都这么说。  但想要找到宝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村里的犹太人和谐相处,一起去寻找,就能找到。  村里人都这么说。  要是这些犹太人过得平平安安,不嫉妒,不中伤,不吵架,不嚼舌头,不传谣言,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找到宝藏。不然的话,宝藏就会在地里越埋越深。  村里人都这么说。他们开始辩论、反驳和争吵,话越说越多越恶毒,这一切都是因为宝藏。有人说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