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面斜裂伴唇裂、上颌骨发育不全一例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37618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12岁,出生时即发现左侧上唇部分裂开,右下眼睑内眦处有轻微裂开,右上颌骨区稍低于左侧,随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

其他文献
1947和1949年,Gurney和Adams开创了口外入路修改脸形的手术,后经整形科医生们的不断努力,又出现了口内入路[1]、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2]等术式.我们于2001年以来,以单纯颌下小切口为入路,行下颌骨截骨方形脸改形术16例,效果满意.
期刊
2000年美国人Coleman [1]曾说"肿胀技术使脂肪抽吸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确实如此,自肿胀技术问世以来的10余年中,无论是脂肪抽吸术(简称吸脂术)本身,还是吸脂术的辅助器械等,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其负面的影响也会随之产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仅就肿胀技术诞生以来吸脂术和辅助器械的进展,以及相关并发症等评述如下。
期刊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亦称为成血管母细胞或血管内皮干细胞,1997年由Asahara等[1]首次分离并证实人类出生后的外周循环血液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EPC,它在成年机体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重大发现,为揭开血管新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EPC在心血管及肢体缺血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在整
期刊
目的 探讨整复先天性漏斗胸的手术方法.方法①根据前胸壁漏斗状凹陷畸形的病变范围,设计胸骨前面皮肤正中垂直切口线.②采用带腹直肌蒂胸骨-肋软骨瓣,前后翻转移植整复严重漏斗胸畸形.结果1999年至2005年,于临床应用7例,全部获得成功,畸形矫正满意,术后无复发.结论带腹直肌蒂胸骨-肋软骨瓣前后翻转移植是一种治疗漏斗胸前胸壁严重漏斗状凹陷畸形较好的方法。
2004年2月15日,我们收治1例全头皮撕脱伤患者,行撕脱头皮再植术,获得成功.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因长发卷进高速旋转的机器轴承致全头皮撕脱伤后6 h急诊入院.检查:意识清楚,面色苍白,全头皮完全撕脱,累及前额、眉部、上睑及右侧耳轮上缘.撕脱范围:前方自两侧上睑缘上约1 cm至鼻根部,两侧为耳廓上缘,耳后沿发际线下行至项部发际线.撕脱平面:顶枕部位于帽状腱膜下层,左枕部有约4 cm×
期刊
期刊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8岁,因煤气中毒后致左侧颈肩背部被热铁炉烧伤2 h.在外院治疗20d后,创面感染转来我院.检查:T 37.8℃,P 80次/分,R20次/分,Bp 15/11 kPa,胸部X线片、心电图正常.专科情况:左侧发际、颈部、肩胛部可见大小约10 cm×15 cm创面,表皮痂皮发黑,质硬,边界清晰,其中肩胛下方有大小约10 cm×8 cm创面可见手术部分切除痕迹,深部为坏死肌肉组织
期刊
30年前人们发现,在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较早期的胚胎或胎儿,即使涉及皮肤全层的创伤也能够无瘢痕愈合.这一现象提示,如果能模拟早期胚胎愈合条件,儿童和成年创伤愈合有可能达到皮肤再生而非纤维化.目前对无瘢痕愈合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影响因素已经有所认识,简述如下。
期刊
《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第2版)是由美国著名John HopKins医院面部整形外科专家Ina D.Papel教授担任主编,并邀请了1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撰写而成,图文并茂。在曹谊林教授的主持和指导下,上海第几人民医院各科高级医师在较短时间内将其翻译成中文并成书出版。纵览全书,它的覆盖面较广,既有关于整形外科的基础理论、原则和技术的扼要叙述,又包括各器官(包括部分颈部)的组织和器官的各类畸形及创伤
期刊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10具新鲜尸体2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26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4~7 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