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浓缩时空界限,超越时空跨度,声像情景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将遭严厉的批评,师道尊严。现今是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合作的伙伴,倡导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互动之中,去探讨、去发现。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不仅可以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的可亲近了。计算机通过“问题情景创设、直观演示、实验验证等”使数学变的深入浅出,这样学生就不惧怕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并对它敬而远之了。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首先出现:1,10,100,比大小,和30与3比大小,接着在这些数的前面都添上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即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和0.30、0.3的比大小,学生一时诧异,这时把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学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去讨论、去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再用电脑投影进行演示,形象具体,学生已基本理解,再让学生写出几个数位不同,但小数大小不变的几个小数来多次巩固练习后,让学生去发现写出来的数,什么在变(小数末尾零的多少在增减),什么不变(小数大小不变)。从而非常自然地得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组织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发现,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授数学中的运算定律、公式,一定要展示其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公式(定律)是怎样进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此时如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学具的结合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到深刻的概念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既听且看、既说且做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能同时与教师、同伴进行多向交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学习“旋转体”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动手操作课件,把矩形、直角三角形分别绕适当的边旋转一周,整个运动轨迹会用不同的颜色保留下来;紧接着,跃然而出的就是一个清晰漂亮的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这种动态的课件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掌握。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体现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通過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将遭严厉的批评,师道尊严。现今是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合作的伙伴,倡导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互动之中,去探讨、去发现。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不仅可以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的可亲近了。计算机通过“问题情景创设、直观演示、实验验证等”使数学变的深入浅出,这样学生就不惧怕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并对它敬而远之了。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首先出现:1,10,100,比大小,和30与3比大小,接着在这些数的前面都添上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即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和0.30、0.3的比大小,学生一时诧异,这时把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学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去讨论、去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再用电脑投影进行演示,形象具体,学生已基本理解,再让学生写出几个数位不同,但小数大小不变的几个小数来多次巩固练习后,让学生去发现写出来的数,什么在变(小数末尾零的多少在增减),什么不变(小数大小不变)。从而非常自然地得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组织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发现,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授数学中的运算定律、公式,一定要展示其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公式(定律)是怎样进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此时如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学具的结合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到深刻的概念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既听且看、既说且做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能同时与教师、同伴进行多向交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学习“旋转体”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动手操作课件,把矩形、直角三角形分别绕适当的边旋转一周,整个运动轨迹会用不同的颜色保留下来;紧接着,跃然而出的就是一个清晰漂亮的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这种动态的课件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掌握。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体现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通過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