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宪法”30年:法治重建的起点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04012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的本质,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概括,是构架国家权力和界定公权边界;它的核心在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平衡与协调。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的传承,是1949年之后,中国法治重建的起点。作为两部宪法的见证参与者,许崇德先生的回顾,留下了有价值的时代记录。
  结缘宪法
  走进许崇德先生家,一眼看到的就是客厅里的大书柜,最特别的是墙壁搁板上的照片,从他参与修宪,到参与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制定。时代更迭,对已经84岁高龄的许崇德来说,照片定格的瞬间,恰似他的人生写照:与宪法学结缘的一生。
  许崇德生于1929年的江苏青浦县,他成长的时代印记是烽火战乱,家庭记忆则是幼年丧父,母子相依。1947年国立复旦大学招考,许崇德报了法律系。“我的理科成绩不好,但文科成绩比较突出。我中学毕业的时候刚好是抗战胜利,东京战犯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我们国家有一名国际法学家在东京战犯法庭当法官,我心里觉得很兴奋。”他还清楚地记得,“考场设在刚刚修好的礼堂登辉堂里,有四五百人来考,最后录取了四五十人。”许崇德再有机会故地重游,是“八二宪法”颁布后,回上海做宪法宣讲,有一堂宣讲就设在登辉堂。“就在当年考场的楼上,我心里很感慨。”他说。
  当年复旦大学的法律系“只有12名教授,外加一两名助教”。对许崇德影响最深刻的老师是张志让。“张先生那时候已经是有名的民主教授,他讲比较宪法,那时《中华民国宪法》刚颁布不久,他却重点批判这部宪法,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他的课排在全校最大的教室,可以坐100多人,每次人都挤得满满的。”“张先生指定了很多参考书,让我们自己读书,上课时也提问,要求很严格。”许崇德说,“1948年之后,张先生突然就不见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去了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北大教授,他参加过《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起草和1954年宪法起草。张先生住在松树胡同34号,我到人民大学以后,还时常去他家里请教问题,我们那时写的油印讲义还请他看、提意见。”
  那一代法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以1949年为界线完成了时代分割。“头两年的教材由当时社会知名的法学家撰写,宪法学方面,我记得是钱端升、王世杰写的《比较宪法学》。影响比较大的,还有日本的美浓部达吉的宪法学教材和张知本、萨镇冰写的书。后两年就换成一些新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书。”1949年,“大三”的许崇德被派到上海市法院参与实践。“解放后法院接下的案子很多,要求高校派学生去帮忙,我分在专门审判反革命的刑事庭,做书记员,负责整理口供和材料。”到了“大四”毕业,“上海市委把当年的毕业生都组织起来集中在徐汇区办了两个月学习班,用人单位过来挑人。因为上海的学生大都不愿意离开本地,所以要‘打通思想’接受统一分配”。
  许崇德被中国人民大学挑中,分到国家法教研室,同时攻读国家法也就是宪法研究生。他回忆说,人民大学是在当时华北大学的底子上办起来的,朝阳大学的法律系连同师生一同并人人民大学法律系。“完全是‘莫斯科大学’,教学计划、大纲完全按苏联走,由苏联专家来教学,教员和我们一起听课。苏联专家住在专家招待所,就是现在的友谊宾馆。专业课学习苏联国家法,人民民主国家法、资产阶级国家法,当时也没有什么教材,都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翻译们是由俄文大队训练8个月之后速成的,一些译本很难读。”“当时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杨化楠兼任国家法教研室主任,他带着我们搞中国国家法。开始时候,我们只会把苏联国家法的体系做一个酒瓶,然后往里头灌中国酒。就是用苏联国家法的体系来安中国国家法的材料。这样搞起一个中国国家法的学科。”从上海到北京,是被选定的命运,许崇德的教学研究和立法生涯,从此和宪法学绑定在了一起,算起来已经60年。
  “五四宪法”
  许崇德1953年毕业留校,先去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班讲了一个学期政治理论方面的课程,“过完年,就到了中南海”,成为1954年宪法起草的见证者。和他一起到中南海的有一批人,都是被田家英挑中的。“1954年1月,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一个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起草宪法草稿,小组成员有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起草小组回到北京后,田家英说他自己是‘韩信点兵’,越多越好。所以除了人民大学外,还有北京大学、中央政法干校和北京政法学院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对1954年宪法进行过专题研究,收集了各种档案资料,并采访了参与宪法制定过程的部分当事人或家属,编著出版《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韩大元分析说:“中国近代史上,至少从五四运动以来,围绕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就是:由谁领导,走什么道路。这场争论反映在立宪问题上,就是:追随西方、制定一部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还是效法苏联、制定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根据韩大元的研究,1954年宪法草案有三稿:“第一稿来自陈伯达,第二稿是宪法起草小组起草的,第三稿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1954宪法的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实际处于‘总监制人’的地位,提出宪法草案的基本原则和重大理论问题,并参与具体问题的讨论,但具体起草工作由胡乔木和田家英负责进行,两人是宪法草案的实际起草者,特别是田家英。”许崇德回忆说:“宪法起草委员会下面有一个办公室,由秘书处领导,下面再分小组,我们这批人基本上都是在资料组,由田家英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有三项:收集各种宪法文本,编写专业的名词解释和宪法草案公布后整理全民讨论的意见。”许崇德记忆中的田家英,“很聪明,很健谈也很随和,《论语》《尚书》《孟子》这些古书里的话,他都能随口引用。他每次到中央开完会回来,一定会带回好多问题,因为起草过程中有很多争论,委员们会问外国是怎么解决的,特别是苏联是怎么搞的?我们就要帮着找解答这些问题的材料”。
  1954年6月,宪法草案公布后开展了全民大讨论。许崇德说:“刚好赶上多年不遇的水灾,各地都在组织抗洪,可是全民宪法讨论并没有因此停下来,相反,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各地整理出来的讨论意见和建议,因为洪灾不好运送,就用油纸、油布把文件裹起来空运到中南海,那是资料组最忙碌的时候,我们负责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天天加夜班,每拆开一包,都非常激动。”从1954年6月16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全民宪法讨论历时3个月。根据韩大元的研究:“新华书店北京分店发售的宪法草案单行本与刊载宪法草案的《中国青年》、《学习》等刊物,近一个月来销售了74万份。全国人民对宪法和‘五法’(五部组织法)共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其中关于宪法草案的意见有52万多条。”这是1949年以来,全民对宪法热情最高涨的时期。   1954年9月20日下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1197名代表以全票通过。“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许崇德评价说:“我们虽然学的是苏联宪法理论,参考的是苏联宪法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但是我们的‘五四宪法’是中国化的宪法,而不是苏联宪法的翻版。”“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明确写到了我国的宪法条款里。时隔半个世纪再来审视,“五四宪法”的历史缺陷在于它的过渡性,“它是为适应过渡时期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当时推算大概管15年左右”。
  “八二宪法”
  “五四宪法”只是昙花一现,许崇德回忆:“1957年以后,特别是在‘反右’运动以后,宪法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某些宪法规定甚至成为批判的对象,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等。‘五四宪法’实施了3年,后来就不起作用了,人治替代了法治。”
  “既然宪法都不发挥作用了,宪法学也就不重要了。”这也是许崇德和同时代的法律学者们无法抗拒的命运。“那个时候就不搞业务了,各种群众运动,全国只有《政法研究》这一本法学杂志,一年才出4本。我前后发了3篇文章,就有同事悄悄提醒我,可别再发文章了,这是走‘白专’道路。”接下来是“文革”十年。“1969年11月份,人民大学的教工被整体下放到江西,组织上叫我们安心地当一辈子农民,多年积累的书籍、资料,包括完整无缺的几种期刊、满箱的卡片,统统都处理了。”
  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之间,还经历了两部宪法,分别是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许崇德说:“1970年中央要修改宪法,发动全民贡献草案。我从生产队最低的劳动队被调到总部,我在那里一个人居然起草了一部宪法,写的什么内容已经记不得了。所谓全民起草宪法不过是形式主义,四届人大通过的1975年宪法不得人心。”紧接着的1978年宪法,虽然是粉碎“四人帮”之后颁布的,可是在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下,“虽然它比1975年宪法进步,但注定不可能是一部好宪法,也没有留下什么重要影响”。从1975到1982年,7年间连续搞了3部宪法,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等到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年近50岁的许崇德才得以重归学术生涯。复校后的人民大学校园大部分被其他单位占用,许崇德全家5口挤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唯一的桌子留给孩子们写作业,他自己就在一张破旧的扶手椅上铺块小木板当桌子。许崇德发表的300多篇学术性文章,发表在1978年之前的只有7篇,其余的都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作品,他出版的书籍大体上也是这个比例。他感慨地说:“既有一种要把耽误的光阴弥补回来的紧迫感,又有可以好好地进行宪法学研究的机遇感,那时候,真是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搞研究。”
  1980年9月,修宪得以再次启动,宪法修改委员会由叶剑英担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和彭真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立秘书处负责宪法修改的具体工作,胡乔木任秘书长,副秘书长有王汉斌等7人。宪法的3个部分,“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国家机构”,由秘书处分3组分别起草。许崇德凭借自己的宪法研究被指名要到秘书处。“刚开始只有我们4个学者,后来扩大为12个。”秘书处的办公地点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后库,在彭真的要求下,1981年“十一”之后集中到玉泉山。许崇德回忆:“彭真同志最辛苦,星期天我们都下山回家,他仍坚持工作。稿子一写出来,彭真就找人进行研究、修改,亲自在稿子上加批,然后再打回来、再讨论、再起草,秘书处那时几乎每两天就要印刷一次草稿,数不清写了多少稿。”
  宪法修改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期间,香港《大公报》以头版头条套红通栏大标题发了大半版的报道,而《人民日报》只在第四版右下角2寸见方的角落登了个小消息。许崇德回忆:“早上彭办有位同志拿着这两份报纸去了彭真的房间,一会儿就听见彭真同志在房里大发雷霆,开会的时候彭真气得都走了半天神。这是我头一次见彭真同志动了感情。会后,当时《人民日报》的社长、总编辑都被叫了来,谈了什么我不知道,但他们出来时一脸的不自在,垂头丧气。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大会及有关修宪的情况。”
  1982年4月26日,宪法修改草案公布交付全民大讨论。从4月底到8月底,比1954年宪法草案讨论还多一个月。为了让群众更好参与,还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宪法宣讲,许崇德自己就跑了16个大城市去做宣讲。“讨论的参与度很高,不过和1954年相比,大家都比较理智了,不是感情上的热气腾腾了。”他说。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以无记名方式表决,到会代表3040名,赞成票3037张,弃权票3张。时任秘书处副秘书长王汉斌在书中回忆:“会上有人提出要把表决结果公布,我们向彭真同志做了汇报,彭真同志表示同意,要我再请示耀邦同志,我到大会堂118厅请示耀邦同志……他说‘我看可以公布’。这是全国人大会议第一次公布通过法律的票数。”12月4日,后来成为国务院规定的“法制宣传日”。
  “八二宪法”也是“文革”之后整个国家拨乱反正、重建法治的起点。它继承并发展了1954年宪法好的传统和基本原则,废弃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不适宜的内容。从1988年开始,宪法的修正首次使用了修正案的方式,而不是重新立法,迄今一共4次。“八二宪法”和这4个修正案,一起构成了中国的现行宪法。事实证明,颁布迄今30年的“八二宪法”,是1949年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废品收购站老板从同行手中收购了废油桶,为了方便装车就亲自动手切割,不想废油桶突然变成了“炸弹”,将其左腿炸成八级伤残,花去医疗费5万余元。面对难以预料的“爆炸事故”,买家与卖家相互“诉冤”,均称责在对方。那么,到底谁该对此承担责任?  2013年3月,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外公布了这起离奇健康权纠纷案的终审判决结果。从法律层面给出了答案,对废品收购行业极具警示意义。  收购废品收来“炸弹”伤身
期刊
深圳大学24岁的硕士研究生涂谦,以近十年来落马的72名省部级官员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中有近80%的官员,腐败期间职务一再得到了晋升,腐败行为也一般多在9年后东窗事发。而且该项研究成果还被选入每年一册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中组部的一项调查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研究结论。据统计,近年来,各地受到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县处级和地厅级领导干部中,在提拔前就存在严重问题的占了20%左右,个
期刊
一名消费者在一家挂有“假一罚十”承诺的金店。购买了几件某知名老字号品牌的千足金黄金首饰,却发现黄金首饰虽为千足金,但并非该老字号品牌,遂以金店假冒知名老字号品牌名义对外销售假冒伪劣黄金首饰为由,要求金店履行假一罚十的承诺,赔偿巨额损失。而金店却以所售黄金首饰品质达到千足金的标准,不属于假货为由,拒绝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双方由此引发纷争……  销售黄金首饰  承诺假一罚十  现年52岁的董鹏举,是江苏
期刊
一名事业有成的海归精英,偶然与一群智障孩子结缘后,受到极大触动,他决定打造中国第一家智障生就业实习基地,让孩子们掌握生存技能,让他们融入社会,赢得尊严。为了办“特奥农庄”,他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和房子,失去了妻子。……  一幕悲剧刺痛海归义工  云白天蓝,瓜果飘香……2012年8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北京昌平区凤凰岭脚下的特奥爱心农庄,不由被眼前这个幽静的“桃花源”所吸引。行至园中深处,忽闻歌舞之声,转而
期刊
借腹生子  2009年夏天,22岁的江丽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江苏无锡市一电缆公司工作。不久,便与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坠入爱河。  33岁的王伟身高1.83米,长相英俊帅气,举止儒雅。起初面对顶头上司的狂热追求,江丽困惑地发问:“王总身边美女如云,为何偏偏看上我这个刚出校门的小女生?”  “也许缘分天注定。”王伟解释说:“由于一直埋头忙于事业,忽略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不知不觉便过了而立之年。见到你的第一眼,就
期刊
湖南娄底市南郊的天籁寺,建在一个风口上。一年四季,山风劲吹,大雄宝殿屋檐上的风铃响个不停。  两年前,在这里掀起的一场反腐风暴,至今余波未消。2010年底,天籁寺前任住持、娄底市佛教协会原会长圓通法师,以挪用资金、重婚等罪,获刑6年。  圓通法师留下的是一座负债近千万、大部分工程烂尾、财务制度混乱的寺庙。他的继任者重建财务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力图扭转颓势。  “以前出家人主要靠自洁。”天籁寺现任住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阐述,体现出了证据开示在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成功运作,表明该制度巨大的借鉴意义,并简要分析了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的生存土壤。以及在我国诉讼程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最后评析了与美国证据开示程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且提出我国在证据交换程序上应当对美国证据开示程序的几点借鉴。  关键词:证据开示  对抗制  矛盾证据交换  一、美国民
期刊
1944年1月,一架日军飞机因机械故障坠落在山东解放区昌邑县东利渔村附近,当地民兵发现后,活捉了这架敌机的飞行员。  渤海军区敌工部门经过审讯查明,日军飞行员名叫山田井马。是日军陆军航空兵驻山东一个飞行联队的中尉飞行员。令人没想到的是。他还是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的远房侄子。1月7日这一天,他奉命驾机去青岛,途中飞机因发生机械故障而坠落在东利渔村附近,被抓个正着,成为日军在整个山东战场少有的
期刊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所依据的原著版本是推理小说集《狄仁杰断案传奇》,其作者是荷兰人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中文名叫高罗佩。他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名士,而他翻译的《狄公案》小说以及创作的《狄仁杰断案传奇》的影响力远超任何中国研究著作。  高罗佩确实是位奇人。他的父亲是荷属东印度的军医,他1910年在荷兰出生,5岁随父母侨居印尼雅加达,学会了中文、爪哇语和马来语。后来他在荷兰莱顿
期刊
回首2012年,许多世界文化名人的离世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斯人虽逝,他们的贡献,仍如颗颗明星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璀璨光芒。  一代歌后休斯顿  2012年2月11日,48岁的美国乐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在格莱美颁奖前夕意外离世。她被发现倒在贝弗利山希尔顿酒店的客房浴缸中。验尸报告称,溺水是她死亡主因,但她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吸食可卡因也是致死原因。  休斯顿11岁登台开始演唱生涯,唱片总销量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