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引路人之不忘初心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的一个秋日,得知“大笔杆子”要调到县里工作。我向生产队请了一天假,急匆匆地赶回家送他。他深感意外,“没想到你还专程从队里赶来送我。”他扔掉半截香烟,双手紧握着我,笑出了少见的灿烂。
  他的热情唤醒了我的歉疚。插队务农一年多了,我很少离队,偶尔回家一次,也是蜻蜓点水,扑腾几下,旋即匆匆飞回乡下,没看见过他一次,也未曾想过主动去看看他。他依旧面色苍白,却精神了些,穿的还是那件中山装,插的还是两支钢笔。他用白色搪瓷缸给我倒了一大杯温热水,把我拉到家门口。见我回头瞅那天井,他笑了笑,说:“门口敞亮些。”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次我终身难忘的长谈!那年,我19岁。
  我刚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问我是否知道恢复高考的事。我告诉他,听广播了,想报考,但心里没把握,毕竟中学没学什么,基础太差。
  他连连摆手,“你一定要报名!一定要报名!”接着站起来,以一种近乎家长的口吻说:“高考能改变你的命运,你不要错失良机!必须参加!要有信心!”
  我使劲地点头说:“听您的,我一定报考!”
  他咧开嘴笑了。我心里却涌起一股酸潮。生怕自己掉泪,我赶紧端起茶缸把半个脸罩住,咕噜咕噜地喝起来。
  又听见他说话了,说的是几年前借书给我看的事。说那些长篇小说其实都是他自己的。我惊讶得直呛,怔怔地望着他。
  他晃了晃夹烟的右手,“我出身不好,运动搞得人心惶惶,全家老少九口人要靠我养活,我不得不比其他人更加小心翼翼,所以才对你谎称那些书是找别人借的。”
  他眼里泛出歉意,“越清,你能諒解我吧?”
  听完最后一句,我放下茶缸,腾地站起来,转身望向天井,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真没想到那些“大毒草”竟是他自己的收藏,更想不到他为所谓的“谎称”和“保证”歉疚了几年,还要我谅解他。我跟他非亲非故,他为何要冒险主动借书给我看?不就是因为喜欢我爱看书吗?我爱看书跟他有什么关系?
  我回过身来,声音颤抖地对他说:“那些书,是不是您的不重要。您冒那么大的风险借给我看,把我引上了阅读,尤其是喜欢文学的路,让我不再空虚,从此充实起来。您是在帮我,我感激您还来不及,怎会怪罪您呢?”
  他抬手要我坐下。我刚落座,他立即伸出双手,一把抓住我的右手。我顿时觉着手心手背夹在一股暖流中。他放开我后,从烟盒里抽出了一支烟。我连忙抓起火柴盒,划了两根火柴才给他点着。
  与此同时,我的好奇心也被点燃。“红卫兵抄家那么厉害,您那些书是怎么藏下来的?”我忍不住地问。他淡淡地一笑,弹了下烟灰,说:“恍若隔世了。我们单位那时有造反派组织,他们每次和红卫兵搞行动,我都会提前知道。一回到家就赶紧藏书,水缸底下压个十几本,晚上再到屋后面的林子里埋几捆。每本书都裹了好几层牛皮纸,以防它们受潮腐烂。等抄家狂飙过后,取回来就是了。”
  “您就不怕他们发现吗?”“当然怕。不过,最初没想那么多,可能是读书人的本能驱使吧,一心想的是,想方设法把书藏起来。你知道读书人最舍不得的是什么吗?是书。书要是被销毁了,不让看了,人生就觉得无意义了。埋书的时候,我胆战心惊得不行,怕受处分,怕丢工作,更怕坐牢,还怕连累家人……万幸的是,他们每次抄家都没有想到水缸和小树林,总盯着柜子、箱子、抽屉、床板和床底下。呵,也许是我运气好,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力在护卫这些书吧。”
  那天,他还说书籍载的是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知,是对自身活动、情感、心理和思想的记述、探究与评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载体和进步的阶梯。
  又说古代最早的书刻在龟甲上,称之为甲骨文;而后写在木简、竹简和丝帛上,所谓尺牍、简册和尺素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再后来就是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才有了纸质印刷书。最后他还说了书在历史上的一些不平的遭遇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听得津津有味,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我还在回味着,见他长吁了一口气,一大串烟雾从他鼻孔里冒出,袅袅升腾。他的眼睛跟着烟雾移动,烟雾散化后,他仍望着上空,嘴唇喃喃地翕动着,“‘四人帮’倒台后,让人们看的书好像慢慢多了些,可以自由读书的日子应该为时不远了吧!”他凝视着我,满脸殷切期盼的表情,家长似的叮嘱我说:“越清,不管今后怎么样,你都要坚持多读书,好好读经典。只有读书,才有前途。你有了前途,你父母就不会再苦了。他们太忠厚老实了!”紧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补了一句,“还有。除了读中外文学名著,你以后一定要读历史和哲学,要炼成一个心明眼亮的人。”
  我频频点头,眼里泛潮。
  “对了,你打算以后做什么工作?”他忽然话锋一转,问我。
  “如果考得上大学,想读中文,像您一样,也从事写作。”其实还有一句话我没说出来,就是希望他给我传授写作技巧。我插队后尝试写过几篇东西,但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没一篇让自己满意的。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写作没什么诀窍,用真诚的心写真实的事和真情实感,就行。但写材料除外!”
  次年初冬时节,一纸大学新闻专业录取通知书,把我的写作愿望变成了现实。写作理想如愿实现的惊喜,有望做新闻记者的虚荣,顷刻间使我膨胀得近乎癫狂,那阵子,俨然自己扶摇直上九万里了。曾有过向他报喜的冲动,但不知为什么,那冲动转瞬即如露珠般地蒸发掉了。待再次也是最后一次见他时,我已在新闻行当摸爬了近30年,霜发覆顶,满脸沧桑。
  我的写作愿望确实是实现了。可在“主流媒体”忙乎了10来个春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之痴醉的所谓写作也就那么回事,我还是回到了他当年为我预设的站点——一生阅读,述而不作,思而不写。与书相伴,不争不鸣,自得其乐。
  我对他的感恩和敬意,自此与日俱增。“一定要去拜望他!”我反复地跟自己说。三年前的一个三九天,我回乡专程上县城看望他。他对我的再一次“从天而降”,欣喜得双眼眯成了一条缝。我坐在他的身边,二人华发相映。他握着我的双手,久久不松,反复地说,我一直惦着你,一直惦着你……我给他敬了支南国的“好日子”香烟,起身为他点着,然后自己也抽起一支坐下。两串烟雾交会在一起,升腾,消散。我跟他说了自己这些年的“新闻写作”之旅和心路历程,他听了直点头,说这番记者经历好,坚持阅读好,就这样蛮好……他脸色仍旧苍白,一身藏青色棉衣,干净整齐。聊毕,我才环视客厅。客厅的灯很亮,是我喜欢的暖光。没有吊顶,没见到电视机。三面墙壁立着无门的夹板书橱,每个书橱都是满满的书,其中一个里面码着几套线装书,毛玻璃茶几上搁着《庄子》《道德经》和钱穆的《国史大纲》,书里都夹有竹质的书签。另一面淡黄色的墙上,挂着一幅梵高的“星空”复制画,我家也有一幅。   我起身走过去,伫立在画前。那棵黑暗的大树,赫然兀立于画前,占据着画面的三分之一空间。它状如火焰,意欲吞噬星空;又似魔爪,幻想操控星空。星空未予理睬,星月悠然闪烁,流云兀自旋转,低矮的房屋簇拥着高耸的教堂在寂夜里沉睡……我轻抚着画框,朝他说这是一幅非常奇幻的作品。他立刻接过我的话头,但说的不是“星空”,而是我:记得你上初中时很喜欢绘画,高中时还在画,对不?不等我回答,他又把话题转到了梵高身上,说梵高是位奇才,他苦在生不逢时,也幸在生不逢时;苦在生计艰难,也幸在生计艰难;苦在不为世人理解,也成在不为世人理解……他对梵高的解析让我惊叹,都82岁了,思维还如此清晰深邃!
  “越清,不要看了,快过来坐。”他拍了拍布艺沙发,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回到他身边刚坐下,他妻子就过来给我添茶。她一直默默地坐在他右边的单人沙发上,我与他交谈时,她一会看看他,一会望望我。他们的5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这间80平米房子里,只有她伴着他。
  给我添完茶,她回身去给他添,忽地對我说:“越清,你不知道,他昨天听说你要来,高兴的不得了,都晚睡了一个多小时。我看你们俩真是有缘分,像前世的兄弟,两个白发,两个烟鬼,两个书生。”
  听罢,他和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我告辞时,他站起来,身子颤巍巍的,要我等等。我欲上前扶一把,他晃了晃手,缓缓走到书橱边,抽出一本书,递给我,说送你作个纪念。
  难道他出书了?不是说只读不写吗?
  我接过来一看,是叶芝诗选。惊疑遂消。我随手翻到一个折页,一首划了红道道的诗跃入眼帘:
  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我抬头对他说:“我喜欢这首诗。”他笑了,笑得很灿烂。
  去年的平安夜那日清晨,手机铃声惊醒了我,故乡的发小兄弟说,他昨夜驾鹤西去了,享年84岁。又说,他的孩子们都不要他的藏书,他妻子只好把那些书全烧给了他。我的心一阵阵地紧缩,两眼发潮。
  当天夜深人静时,我在小区的一角寻了块干净的草地,燃了三炷香插上,点着一支“好日子”香烟供上,然后取出叶芝的《随时间而来的真理》复印页点燃,朝着1100公里远的西北方鞠了三次躬。看着那复印页火熄屑散,我想跟他说点什么,却一句也说不出,只在心里默念着他的名字,“务一先生,务一先生,心无挂碍了……”
其他文献
理想中的读诗时光,是在青葱岁月,闲看天上云卷云舒,漫随庭间花开花落,手捧心爱的诗集,轻念诗句,字字珠玑,口齿生香。海子、顾城、食指、北岛、聂鲁达……那些优秀的诗篇,以其智慧之光,照亮了我的求学时代,从此学会了仰望星空。  及至一日,一头扎进生活的波涛汹涌,无形中放下诗集,被时光裹挟着前进。在消费主义时代,物质欲望不断地被满足,又不断地膨胀,理想却悄无声息地枯萎。曾经的少年,担起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期刊
100年前,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13位共产党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有3位代表出自同一所中学——武汉中学。  在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武汉中学党政办主任杨玲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介绍纪念馆内陈列的物品和党史资料,她指着董必武使用的衣箱说:“为了建校,董老真的付出太多。他是在数九寒天,当掉了自己身上的一件皮袍,才凑足了办学经费。”  五四运动后,董必武意识到,要唤醒民众,就要办学
期刊
在这个越来越实用主义的时代,真正沉醉于阅读的人,确乎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台湾诗人痖弦在《寂寞》中感叹:“一队队的书籍们/从书斋里跳出来/抖一抖身上的灰尘/自己吟哦给自己听起来了。”这些“书籍”显然多是“无用”之书,故而不被青睐,只能寂寞自语。事实上,忙于阅读的人向来不少,或为升学,或为考证,或为求职,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当然,也头晕脑胀、苦不堪言……像这样怀有强烈功利性的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却
期刊
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阅读对人生帮助良多,可选择书籍该从何下手呢?走进书店,书海茫茫;电商网站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各大媒体和出版机构定期推荐的书单数目庞大,随机挑中一本,没准儿觉得乏味。阅读推广人麦小麦在《你离更好的生活只差阅读这件事》中提供的选书法可能会对你有一些帮助。  首先,可以使用跟随他人法。关注喜欢的书评人和阅读推广人,根据他们的书评和书单选书,是比较省力的方法。这些人接触的书籍多,对书的判
期刊
一千多年前,韦庄曾写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趁着花开的季节走向杏林,风乍起,杏花便飘落在游人的发髻上了。  在古代,时令鲜花除了“主动”飘落在发髻外,还可能会被人们争着插在头发或帽檐上,从枝头落入人间,从宫廷佩戴走向民间小巷,点缀着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将花插在头上又被称为簪花(可簪之花既有生花,也有像生花。生花即鲜花,像生花就是仿造花形做的假花,本文谈论的为生花)。  在汉代,簪花风气
期刊
4月23日,在2021全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多彩贵州书香高原”全民阅读活动中,来自中央和贵州省各级宣传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的代表参观了娄山关的红色农家书屋,并参加了红色农家书屋结对阅读志愿服务示范活动暨娄山关读书会成立仪式。  娄山关红色农家书屋是贵州省第一个红色农家书屋试点,从硬件设施到阅读志愿服务都有鲜明特色,极具创新性。  硬件设施方面,书屋运用“互联网+书屋”方法,推动农家书
期刊
今天,齐老板要请我吃大餐。  齐老板是我们这个小城的千万富翁,按说和我一个教书匠是没啥关系的。但富人也有求穷人的时候,齐老板的儿子小豆子刚上初三,成绩很一般。  为迎接中考,齐老板请我去当家教,给小豆子补习作文。昨天他在电话里说:“明天是您第一次上门,就在我家吃顿便饭吧。”  送我出门时,妻子打趣说:“咱家八竿子也打不着一个富贵亲友,这次到有钱人家做客,可别嘴馋吃坏了肚子。”我哈哈一笑,“那是当然
期刊
老子曾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正所谓静水流深,人,亦是如此,到达一个境界,便懂得沉默的智慧。经历的越多;越是成熟,越是成熟,越是沉默。  成熟的人,话不多;沉默的人,格局大  《道德经》中讲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聪明的智者从不多言,反之,越是无知的人越是喜欢到处说长论短。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遇到一位脾气暴躁的书友,不仅经常骂东骂西,还爱针对他。
期刊
时下大多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大体不外乎是通过一些很刚性的指标,比如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游历等等,似乎一旦拥有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了。  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用“有趣”來界定,如果被人说“没趣”,那将是很失败的。为此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无趣。  无趣是有历史源渊的:上一辈人经历了一个灰色年代的洗礼,看世界的眼光是阶级斗争是非观,有趣的含义基本等同
期刊
提到《三字经》,你可能会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你知道吗?清华大学校友周坚出了一份《新三字经》。  让我们来看看,《新三字经》都说了些什么吧。  总则  人之初性本善  到老年求平安  世间事难万全  别失落顺自然  窗外事淡如烟  无欲求潇洒点  莫比攀化恩怨  快乐过每一天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人的心态、心境都在不停变化。  曾经执着拥有的,回头看看,只会默默微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