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园,两份情怀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511526198209172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嫁接到田园诗中,似乎有别于我们通常对“杜甫诗”和“田园诗”的认识,而田园诗对王维这个在自然中寻找禅意的诗人来说却是恰如其分。同是一片田园,两位诗人会如何抒情达意,这里将从《日暮》和《渭川田家》两部作品中作分析比较。
  关键词:杜甫;王维; 情怀 ;《日暮》;《渭川田家》
  杜甫诗歌之美在于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对其诗歌的关注会习惯性的偏重于那些具有“史诗”特点的,从而忽略了他的田园诗;而王维则是个善于亲近自然的人,田园对他来说是至亲至近的。
  日暮(杜甫)
  牛羊下来久,久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毕,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渭川田居(王维)
  邪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一、同一题材下的异同
  从题材上看,两位诗人从田园农事着手,均属于田园诗的派别。田园诗可以追溯到陶渊明,两位诗人并非首创,只能说是发展和开拓者。同样的“田园诗”在历经山河的变迁中必然会有因时应世的改变。
  葛晓音将盛唐田园诗的创作环境分为:“在郊馆别业休沐之时,即所谓‘亦官亦隐’,在借宿隐者‘山居’或过访友人‘田庄’之时;在作者自己闲居庄园之时。将田园诗的基本精神定为以自然真淳反对虚伪污浊,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净化。”
  袁行霈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区分时指出:“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与行旅联系在一起。”
  两位学者的定义似乎偏向于清新自然型的,并未点破田园诗在不同历史时期多变的特点。回归到上面两首诗中,《渭川田家》就比较切合定义,而《日暮》则有点儿偏离,但我们依然是从田园诗的角度来看《日暮》。王维的诗是陶渊明式田园风的延续发展,杜甫的诗是传统田园风延续发展中的一个变体。
  二、诗歌内容上的异同
  两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都引用了《诗经·鸡栖于埘》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场景,选择了代表农家田园的牛羊。两者都将镜头聚焦到了“归”上,《渭川田家》中的牛羊是“归”,《日暮》中的“柴门”是“归”,“门掩黄昏”是等待未归,“闭柴门”则当为业已归来。但是“归”的时刻有着明显的差别。《渭川田家》中的斜光依旧,显然是黄昏将尽未尽之时;《日暮》中的柴门久闭,当共剪西窗烛、独照残灯。在对农家生活的描写上,《渭川田家》中的笔墨要多一点,“牛羊”“麦苗”“野老”,这些是农村生活的多个层面的场景。而《日暮》中的农村景象的描写是停留于农村环境背景的渲染上。
  三、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两首诗中都有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仕途失意无奈,但他们处理情感的过程是有差别的。一个是绝望,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悲叹,一个是怅然。时间上,杜诗是深秋之景,王诗是初夏之景。两个季节的景物所奠定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杜诗的基调是“悲”的,而王诗中的初夏时节则有蓬勃的象征意蕴。两者在处理黑暗时也有不同,杜诗中是深夜,王诗中是黄昏,深夜是冷寂、引发愁思的,而黄昏中残存的光亮是惬意、有希望的。且王维这里的黄昏,不同于“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中的黄昏,王维的黄昏色调要淡一点,是在清新淳朴中孕育着自由的惬意。杜甫和王维在描写农家场景中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杜甫诗中“农事尽”,是对农村劳苦人民生活的同情,“江山非故园”是对自己与国家的悲叹。“不须花烬繁”是集漂泊、无奈诸感于一体,是众多失意漂泊文人的心声;王诗中“农事忙”,是忙而不忙,属于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类型,多个农事场景透露出淡淡的暖意和清幽之气,“怅然歌式微”即现赋闲归隐之意。其实,杜甫对田园自然的描写也有风格上的转变。浣花溪畔的山水田园作品多集中在草堂周围的草木上,后来也写了些自身的农事体验和生活琐事,内中流露出无限的惬意,即使是这里的“惬意”也不同于王维的惬意。王维的惬意是放归自然的闲适,在旷野中牧歌,杜甫的惬意是偏安于家园的舒适。离开草堂后,杜甫的田园诗中增加了几分愁思和农事之忧,悯农成了他的田园诗的一大特点,并由此形成田园诗中关于农事传统的重要一环,《日暮》这首诗即是其流落夔州之作。王维在处理情感时有一种豁达之感,这是他在自然中寻禅,将禅意入诗并受其熏陶的结果。“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面对同一片土地,两位诗人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不同的韵味,这里也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简单。里面是他们人生经历的凝结,一悲一喜,一明一暗,我们可以从中触碰到他们的处世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微.《漂泊人生中的乡土情怀——杜甫田园诗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秦雅君.《杜甫栖居草堂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宏大乐章及其特色与新变》[D].安徽:安徽大学,2005.
  [4]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金牧场》是张承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长篇知青题材小说。对比重改版的《金草地》,初版于1987年的《金牧场》在主题“金牧场”方面具有更多隐喻内涵,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是作者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无限的追寻的理想和现实哲学。此外,围绕“金牧场”的核心内涵,张承志对部分禁锢、隔膜和压迫人的现象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反思。  关键词:金牧场;自由;生命;寻找  在瞬息万变的天地人间,人生的“牧场”有很
期刊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的代表,其作品一直充斥着先锋的激情。而死亡和暴力似乎已成为其先锋的亮剑,闪耀着他的先锋精神。但细读余华从80年代到现今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更确切的说是余华“死亡”和“暴力”线索下体现的震撼力度发生了变化。从80年代的《现实一种》到90年代的《活着》,再比较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余华的作品表面看似趋于平淡温情的文风实则暗喻残酷冷漠和荒诞的特征。本文通过旁观者
期刊
摘 要:源于作家独特的自身体验,迟子建的作品中充满着死亡叙述,《群山之巅》中墓园、白马、狗更是极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但小说以温情作为叙事的底色,本文通过对死亡叙述作深入地阐释,揭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群山之巅》;死亡;意象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群山之巅》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期刊
摘 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追求文学的永恒。他以独特的少年成长题材、生动细腻的少儿视角、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少儿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构筑其儿童世界。其代表作《草房子》处处体现真善美,唤起人们最善的初心。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
期刊
摘 要:弗莱将《圣经》中的意象分为启示类和恶魔类,介于二者之间,有罪但最终得到救赎的新娘被称为“中介新娘”。“中介新娘”虽然不具有永恒的启示或警示意义,却更能映射基督教的原罪观,也含蓄地展现了人是可以被救赎的这一积极信念。歌篾和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两个“中介新娘”的原型对现代人们的成长、生活和反思,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介新娘;有罪;怜悯;救赎  一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有
期刊
摘 要:童年是什么,童年是生命的开端,是人生的起点。他是小姑娘发梢的红头绳,是小伙子手中的泥娃娃,是棉花糖,是纸飞机,是未经涂抹的一方白纸。每个人对同童年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忆往昔,有人觉得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有人觉得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向往;而在高尔基笔下,那个不喑世事的小男孩在孤独地成长,作者透过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实则也反映自己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构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他是否还活在人间》中主要人物的反英雄形象,旨在探析小说的深层蕴意和作者幽默叙事背后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反英雄;埋葬;信念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作家。其作品以幽默、机智见长,并奠定了美国文学作品的简洁风格,他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其作品《他是否还活在人间》无疑是被海藻覆盖了的珍珠,其深层蕴意需要读者用心体验。“反
期刊
摘 要: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赎罪》具有两条明暗主线,明线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按照“乐园—犯罪—赎罪”的叙事模式完成救赎历程,暗线是罗比·特纳的命运沿着“乐园—受罪—涅槃”的生命轨迹来叙事。笔者根据小说自身特性的双线条模式向读者展示文学内涵和主旨,意图挖掘深层次的文学认知和线索。  关键词:双线条;叙事模式;伊恩·麦克尤恩;《赎罪》;文学解读  英国享誉盛名的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期刊
摘 要:魏尔伦是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其诗歌理念的发展演变是研究象征主义美学概念的重要支撑。从反应其诗歌理念的代表诗作《诗艺》中,可以深度透视出其与帕纳斯派的对峙以及对诗歌音乐性、暗示性的推崇。而《诗艺》中的诗歌理念能否作为作诗法而被广泛应用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魏尔伦;《诗艺》;反帕纳斯派;诗歌理念;《诗艺》的价值  法国诗人魏尔伦被称为“从浪漫主义过渡到象征主义的标志。”[1]1
期刊
倍感滑落的悲剧力量主要反映在近年好莱坞拍摄的歌剧电影《悲惨世界》中,各主要人物或因删、因改、或因讲述的方式与进速等三方面因素对主人公冉阿让悲剧命运的贡献从1862年雨果原著始,经由1958年法国版电影、1980年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再到现在的2012年美国版歌剧电影可谓逐年递减。  因为速度太快,情感积淀就太少,人物饱满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原著,因不够支撑情感瞬息间的跌宕变化而最终难以让观众理解每一出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