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概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管理负责制,集体管理和集体教育在学生行为管理和矫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个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理论、策略、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建构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在中小学校实施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层面的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必将在提高德育常规管理效能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一、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理论架构
  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技术利用个体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引进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班集体建设理论,整体建构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理论框架,服务于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个体行为矫正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班集体建设理论是中小学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的三大理论基石。
  1. 个体行为矫正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个体行为矫正理论的三块基石。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的反复配对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强化过程就是条件刺激物和非条件刺激物反复配对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行为结果的出现而建立起来的,强化过程就是行为结果的出现过程,强化物就是行为的结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地进行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强化过程而形成的,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学习是通过模仿榜样实现的。
  2. 团体动力学理论
  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团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观点。
  团体是一定时空中的动力整体,团体具备个体所没有的动力特性。
  团体是一定时空中的动力“场”,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之间彼此影响。
  团体动力状况取决于团体氛围场、团体凝聚力、价值认同度等。
  团队动力状况因从众压力的存在而直接影响团队内个体的行为状况。
  通过改变团队的动力状况来改变个体行为,比一个个地改变个体行为要容易得多。
  改变团体动力状况可以通过“解冻”“介入”“重冻”三个步骤进行。“解冻”就是消退旧的团体标准,“介入”就是引进新的团体标准,“重冻”就是稳固新的团体标准。
  3. 班集体建设理论
  在中小学校,团体动力主要来自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等各种正式团队组织,但班集体是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团体动力来源。
  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因此,集体和集体教育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
  集体是在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舆论氛围中通过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把人们团结起来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集体的生活应当经常是紧张的,向一定目标锐进的。集体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比较眼前的满足走上比较远大的满足。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尽力设法不和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形成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全部教育过程,应该坚持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
  二、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流程与模型
  对于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的实践来讲,程序性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程序性知识,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原理和技术就可以更容易地操作了,也更容易地进行模仿学习和泛化迁移了。
  (一)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流程
  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流程包括建立行为标准、建立评价机制、进行意义解读、实施行为管理四个步骤。
  1. 建立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的制定是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开端。行为标准是对需要管理和矫正的行为进行的概念和标准的界定,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理论,制定行为标准要做到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
  2. 建立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行为管理和矫正的依据、动力和支撑。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考核机制等,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做到可量化、可操作、有实效。
  3. 进行意义解读
  意义解读是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重要环节。意义解读主要是沟通理解、价值认同和氛围营造,主要目的是形成积极强大的团体动力。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团体动力学原理和认知主义心理学,进行意义解读的关键是合情、合理、合法。
  4. 实施行为管理
  管理操作是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行动和实施环节。实施管理操作主要是将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付诸实施,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马卡连柯的集体建设理论,实施管理操作的关键是公平、公正、公开和坚持。
  以上操作流程是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通用流程,在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不同的流程“变式”,以适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情境。
  (二)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模型
  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是一个系统工程、立体工程、复杂工程,需要按照模型方法进行“系统思考、本质把握、突出重点、简约表达”。建立直观、形象、立体的操作模型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该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
  1. 绘制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流程图
  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流程是一个时空顺序,需要教育工作者按照时空顺序依次完成。图1是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流程图。
  2. 明了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要点   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是一种实践性工作,需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操作简便、富有实效,因此,必须教育工作者明了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操作要点。见表1。
  3. 突出班集体建设在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中的重要性
  在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中,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整个学校建设一个具有团体动力的“大熔炉”,班主任更要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和谐团队,使得整个学校组织和各个班级组织都具备动力学特征,进而为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提供动力学氛围支撑。在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物选择方面都应该把班集体和班集体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图2是行为管理与矫正中的行为管理机制与班集体建设关系示意图。
  为提高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的效率和效能,教育工作者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把握以下四个核心要点。
  (1)加强集体建设
  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基本支撑是班级,班级是支撑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技术的无形动力。如果班集体失去了团体动力学特征,那么,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中的强化行为就会失去强化功能。因此,班主任必须贯彻“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和进行集体教育”的原则,把班集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2)实施民主管理
  团体动力学对管理风格的研究表明,通过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管理风格形成的民主团体、专制团体、放任团体中,民主团队的团体动力学特征最佳。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实施民主管理、参与管理、主体管理,形成民主和谐的班级组织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归属感。
  (3)坚持依法治班
  民主和法制是一对双胞胎,民主管理必须和依法治班有机结合。依法治班要求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民主管理要求制度的建立过程民主公开、自下而上。依法治班需要班级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个体管理与矫正,更需要对学生行为进行团队行为管理和矫正,并与学校进行的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遥相呼应。
  (4)形成正确舆论
  班级舆论是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班级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善恶、美丑、荣辱、对错标准和价值,追求诚实、守信、负责、仁爱、正直的高尚品德,建设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文化,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温暖的家,使班级舆论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得每一位同学都愿意为班集体表现更加积极和良好的行为。
  三、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案例剖析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为了更好地理解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的理论和技术,更好地指导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实践,本文对自己曾经实践过的两个团体行为管理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解剖麻雀之效果。
  (一)静校管理的自动化
  静校制度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在静校制度的实施中,主要涉及到教室、操场和校园几个活动空间,操场是静校制度实施最难的地方,也是静校管理最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因为学生实在是太喜欢球类团队活动了。正是基于此,很多学校的静校都是由德育处实施的,有时还要德育主任或者德育校长实施才有效果。
  我曾工作过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静校管理也是如此,每天到达静校时间后,德育处干事或者主任巡视校园,提醒和督促学生离校回家,每天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尽管静校的效果不错,但是,每天的提醒和督促终究是一种“人治管理”,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行为认知水平的提高,还牵扯了德育干部很多精力。
  为此,我提出了操场静校管理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经过沟通协调,学校决定,操场静校由负责收发体育器材和操场卫生的外聘临时工孙师傅负责。由于孙师傅已经60多岁,文化水平也比较低,而且不是学校正式教职员工,承担操场静校工作有很大难度,于是,我运用个体行为管理和矫正原理,结合集体和团队管理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一套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方案并组织实施,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1. 建立行为标准
  为了使管理行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我们建立了学生静校行为标准。静校时间规定为,冬季静校时间为17:30,夏季静校时间为18:00;离校行为标准是,在静校时间到达之前离开操场(以出操场大门为标准);离校提醒措施是,静校时间前5分钟开始,孙师傅携手提喇叭沿操场行走一周。
  2. 建立评价机制
  为了能够使离校行为管理自动化,我们建立了离校行为的评价机制(即强化机制)。我们提出,能够自动执行静校制度的行为和在孙师傅手提喇叭提醒下自觉离校的行为属于积极的、良好的行为,应该基于肯定、认可和赞扬;不能按规定执行静校制度的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和违纪行为,应该受到批评、教育和惩罚。管理的主要措施是考核班集体量化分数1分,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静校行为的公开通报。
  3. 进行意义解读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握静校制度的相关规定及静校制度的评价机制,理解静校制度的意义、价值与合理性,做到提前告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定的氛围和共识,我们通过班会、校会和国旗下讲话等途径进行宣传和意义解读。这是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形成团体动力的重要举措。
  4. 实施行为管理
  以上三个程序和步骤完成后,就要开始实施行为管理和矫正措施了。这个过程中,最主要是对违反静校制度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反馈,以及对违纪行为的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班集体是学生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核心力量,这是离校行为管理和矫正最关键的一环。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如果能够坚持有效落实,适时进行氛围强化,就可以形成学校静校管理的自动化。在学生离校行为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纪律教育、尊师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和集体教育。
  (二)迟到管理的自动化
  迟到管理是学生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迟到管理主要包括每天的上学迟到管理和每节课的过程性迟到管理,还包括一些活动参与的迟到管理。迟到管理一般由德育处、班主任、相关教师或者值周干部来实施,这种管理办法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   为了提高对学生迟到管理的效能,我利用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原理对学生早晨上学迟到管理进行了改革,学生早晨迟到的行为不再由德育处老师管理,而是由保安来管理,学生迟到不再由老师进行记录,而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登记,实现了学生迟到管理的自动化。主要管理原理和过程如下:
  1. 建立行为标准
  为了使迟到行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我首先制定了迟到行为的标准。所谓迟到,就是指第一节课开始上课前5分钟以后进入校园(校门口保安室)的行为。具体标准是,7:55(学校上午第一节上课时间为8:00)之后进入校园的行为属于迟到行为。为了提高行为管理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规定,迟到不区分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堵车原因还是身体原因,并提出了对迟到现象的“包容性”管理和“概率化”管理等配套措施。
  2. 建立评价机制
  为了使迟到行为管理自动化,我们建立了迟到行为管理强化和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所有早晨7:55之后进入校园的学生,在保安的提醒下自己将姓名填写在德育处制定的学生迟到记录表相应位置内,学生迟到记录表有日期和班级栏目,迟到学生不能写错日期、姓名和班级。所有迟到的学生每人次考核班集体量化分数1分,凡是迟到并写姓名或班级的学生,每人次考核班集体量化分数10分,并适时进行通报反馈。
  3. 进行意义解读
  由于迟到的理由很多,包括个人原因、堵车原因、身体原因等,我们的行为管理采取了统一的简单操作,凡是早晨7:55以后进入校园的都属于迟到行为,老师和同学们有的对此举措不理解,所以,我们的解读是迟到的情况很多,为了便于管理和操作,我们只能做出简单的规定。我们允许学生有迟到现象,也允许班级有迟到现象,并对这些行为和现象持宽容态度,这是对迟到现象的“包容性”管理。允许有迟到现象但不能经常迟到或迟到的频率很高,这一点可以用概率来表达,我们称之为“概率化”管理。对于写错班级和姓名的同学考核班集体量化分数10分的规定,主要基于“态度认真”和“诚实守信”的考虑,也是为了培养“慎独”行为和“诚信品质”。经过意义解读,广大师生还是认同了我们的规定和做法,认为对于每一名同学和每个班级还是公平和公正的。
  4. 实施行为管理
  团体行为管理和行为矫正的主要原理就是反馈原理和集体教育原理,我们坚持每个月向各班反馈一次全校各班学生迟到情况汇总信息,为班主任教育管理本班学生提供信息和数据,努力让班集体成为迟到行为管理的动力机制。我们对“写错姓名和班级”的同学进行沟通、引导、教育和反馈,并考核班集体量化分数10分,强化了诚信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有机配合,学生的迟到行为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在迟到行为管理过程中进行了责任教育、诚信教育、集体教育。
  以上是我在学生行为管理中实施团体行为管理与矫正方法与策略的两个案例。已经实施的学生行为管理成功案例还包括学生异性交往行为管理自动化、学生服饰发型管理自动化、学生食堂行为管理自动化、学生课堂行为管理自动化等,这些行为管理的流程和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标准和方法的差异。
  中小学团体行为管理和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是个体行为管理与矫正的理论与技术的拓展和升华,是个体行为管理理论与团体动力学理论在中小学生行为管理中的对接和融合,对中小学生行为管理与矫正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责任编辑/杨艳利
其他文献
前不久,听了龚艺林老师上的一堂“数学活动课”。龚老师选择了趣味数学作为教学材料,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及独创性贯穿始终,收到了较好的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正> “独立董事不要成为帮凶” 《中国企业家》;独立董事独立吗?独立董事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王方华:现在有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一些专家和学者限于情面或者是因为各种关
1.教师应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2.家长请在家庭中开辟幼儿生活区(如一个抽屉、小柜等),为幼儿提供学习料理生活的条件。 3.小朋友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掌握教材重点,针对问题本质进行教学讲解,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围绕小学数学“间隔排序规律”教学进行探讨。一、根据
预备姿势:身体自然站立,双臂屈肘于两耳边,五指分开,手心向外(图1)。 准备活动:(1—2)身体向左、右各摇摆一下(图2、3)。(3)双手从胸前推出,两臂伸直,同时腰向前弯(图4)。(4
在武夷山吴屯乡的一些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种古老的民俗——摆茶俗。有意思的是,摆茶俗有“妇女当主角,男人不上桌”的规矩,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曾专程前来拍摄。  其实摆茶就是喝茶,不过用的不是武夷山最出名的岩茶、红茶,而是高山绿茶。三五个人聚在某人家里,主人拿出自家的高山云雾茶,摆上酸枣糕、瓜子、花生、饼干、糖果,大家围着桌子团团坐。妇女们间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在摆茶的时候说一说,互相劝一劝,烦心事
最近,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②。这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加强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
化学光潜分析源于1860年Kirchhoff和Bunsen的工作,但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没有得到多少应用。随后电弧—火花发射,其次为火焰发射方法成为流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火
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历时较短的王朝,但从理学发展史上来看,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程朱理学第一次走向全国的时期。郑玉正是生当其时,他的理学思想无论在当时以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