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红色棒球帽,整齐干练的马尾。11月23日,张山英姿飒爽的身影出现在广州亚运会双向飞碟比赛现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橘红色的碟靶被应声击中,在空中如鲜花般绽放……最终,由张山、魏宁、魏萌组成的中国飞碟女队以201中的团体总成绩,成功夺得女子双向飞碟团体的冠军。
今年42岁的张山,作为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中唯一一位同时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并夺金的老将,时隔20年后又拿下了一枚金牌,她用自己的坚持再次写下了传奇。问及能够在赛场上拼搏多年依然宝“枪”未老的原因,张山有着自己的解释。
“我很幸运在成名后就加入了青联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有很多优秀的青年,他们都是国家最杰出的人才。和他们沟通交流,不仅使我提升了人生的高度,也拓展了人生的宽度。我将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永不改变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1990年亚运会之后,张山正式加入四川省青联,并于5年后成为了全国青联委员。至今,张山已经伴随着青联走过了20年的光阴。
“每一次青联活动都是对心灵的洗涤”
这些年来,在青联组织的各种活动上总少不了张山的身影:走进地震灾区,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张山认为,每一次活动都会让她接受一次心灵的洗涤。“青联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让我们有机会、有组织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2007年,张山与青联委员们一同奔赴偏远的四川省凉山州木子县,为那里的学生们带去物资,并看望在当地支教的青联委员。他们从成都出发,坐了一晚上火车和7个小时左右的汽车,中间还翻越了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才到达目的地。“到了村子之后,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不是特别的贫困,因为国家现在对义务教育这一块儿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学校建得很漂亮。但通过聊天,才知道他们的生活很不便,很多学生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那里的人几乎与世隔绝,很难走出山区,孩子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张山回忆,当时学校的黑板上到处写有2008年奥运会的信息,画了奥运会吉祥物等等来进行奥运知识的宣传,但当她把自己专门挑选的奥运会纪念品送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却很木然。“奥运会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他们并没有亲身感受过,不能理解这些东西所代表的意义。”
由于地方偏远,条件艰苦,当地教师资源非常稀缺。支教的青联委员便担当起孩子与外界世界接轨的桥梁。孩子们真心感谢这些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一位在当地支教的青联委员告诉张山,当地人不怎么种蔬菜,主要的食物就是土豆。她一开始不习惯,经常为吃不上蔬菜的事发愁。有一天,她正在屋内备课,有人敲她的房门,叫了她两声,就跑了。她听出那个声音是出自一位平时在班里表现并不好的学生。疑惑地打开门后,她看见地上放着一小团东西,用皱巴巴的旧报纸很仔细地包着。她慢慢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包葱。她的眼睛立刻湿润了。要知道在那个地方,找一包葱比找一斤肉还难啊!
张山明白,正是这种感动,促使青联委员们将自己喷薄而发的炽热,呈现在青联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实实在在地为青年、为社会、为各个阶层服务。
一次次参加青联活动,一次次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爱心,张山将运动员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等精神融入青联工作中,从来不觉得苦和累。其中,“走进地震灾区,青联委员献爱心”的活动,让张山至今历历在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爆发。彼时,张山一直忙于各种公益活动。灾难发生前一天晚上,她刚刚才从重庆返回成都,这也让她亲历了这场大灾难。
5月14日下午,张山响应四川省青联的号召,动员全体青联委员尽自己的能力,为救灾行动做出贡献。她与皮划艇世界冠军赵晓俐,全国射击冠军高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所长郑忠伟等50余名青聯委员来到了青羊采血屋。张山率先上前献了200毫升鲜血,并当场捐献了一万元的现金和价值两千多元的物品。
张山当时非常想去一线,可是第一批一线救援的青联委员们已经返回,告诉她一线的很多战士都没有吃的,这时去一线不合适。于是,张山决定走出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更多人来参加救援赈灾。她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活动,紧接着,又赴石家庄、无锡,香港等地参加各种赈灾活动。
张山回忆,她去看望安置在成都医学院博爱学校的原汶川漩口镇的漩口中学同学们时,感触很深。“同学们本来和我们有说有笑,马上他们就开始尖叫,往外冲……而我当余震到来时才有感觉,那样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里是最安全的房子,你看我们都在这里。尽量平缓自己的语调,让他们把我们当成亲人。我抱着他们,安抚他们,但依然能感觉到他们身子还在发抖……”好多次她都想哭,但都没有哭。漩口中学的同学们要她写几个字留念。张山问同学们写什么合适,一位初二的女孩说:“坚强、坚强再坚强。”那一刻张山强忍着泪说:“你们已经非常坚强。”
作为全国青联常委、四川省青联副主席,在灾难面前,张山身先士卒,义不容辞地奉献上自己的力量。她在博客中呼吁:“现在,我们的同胞正在遭遇死亡的威胁,他们很多是我们的家人,很多是我们的朋友。在这个危急时刻,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你们的爱心,为抗震救灾做出你们的贡献。”
射击场上的“不老传奇”
1992年7月28日,在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双向飞碟比赛现场,空气为张山而沸腾。这位“川妹子”不仅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奇迹,同时以200发子弹无一脱靶的出色表现,将自古以来“百发百中”的传说变成了现实,也把这项奥运会纪录推到了不可能再突破的顶点。领奖台上,年仅24岁的张山被获得亚军的奥地利运动员和获得季军的意大利运动员高高举起,手持鲜花,笑容灿烂。
张山出生于四川南充,有两个哥哥,在家排行老三,是个灵动的“川妹子”。进入射击队之前,她就读于在四川很有名气的南充中学,成绩优异。1984年的一天,四川省射击队的江泽祥、周杰等几位教练去南充一中挑选队员,发现了在射击方面很有天赋的张山,她的射击道路也由此铺展开来。
1984年10月,张山开始了系统的射击训练。江泽祥教练回忆,在刚开始接触飞碟这个项目的时候,她进步神速,经过半年多的系统训练,她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还是“丫头片子”的张山一战成名,独拿两金。两年之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她在一场男女混合的巅峰大战中,百发百中,夺冠而去,留下一阵巨大的惊叹……
时隔20年,42岁的张山重返亚运赛场,当年的600多名中国选手,仍以运动员身份回来的,只有她一人。“其实在参赛之前,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唯一参加国内举办的两次亚运会的选手,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挺骄傲的。再一次拿到金牌,从内心来说很激动,但这种激动与我拿到任何一个比赛金牌,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别人谈起这是时隔二十年的金牌时,才发现二十年的光阴真是转瞬即逝。”
不过,这20年间,张山也是起起伏伏,从1993年项目宣布被撤销,一度离开赛场,到选择复出,却无缘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张山的态度很坦然。 “起起伏伏,这就是人生,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山巅之上,有谷底也有山顶,这才是常态。”
张山说,自己永远都不会退役,她最享受的境界,是人、枪和飞碟的完美结合。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像飞碟射击那样,让她如此着迷,如此享受。“在未来,我会从事一些飞碟教练员方面的工作,同时还会做一些飞碟射击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没准在多少年以后,你们会看到双向飞碟比赛的赛场上有一个老太太还在打枪,那不可能是别人,肯定是张山。”
责任编辑 陈晰
今年42岁的张山,作为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中唯一一位同时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并夺金的老将,时隔20年后又拿下了一枚金牌,她用自己的坚持再次写下了传奇。问及能够在赛场上拼搏多年依然宝“枪”未老的原因,张山有着自己的解释。
“我很幸运在成名后就加入了青联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有很多优秀的青年,他们都是国家最杰出的人才。和他们沟通交流,不仅使我提升了人生的高度,也拓展了人生的宽度。我将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永不改变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1990年亚运会之后,张山正式加入四川省青联,并于5年后成为了全国青联委员。至今,张山已经伴随着青联走过了20年的光阴。
“每一次青联活动都是对心灵的洗涤”
这些年来,在青联组织的各种活动上总少不了张山的身影:走进地震灾区,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张山认为,每一次活动都会让她接受一次心灵的洗涤。“青联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让我们有机会、有组织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2007年,张山与青联委员们一同奔赴偏远的四川省凉山州木子县,为那里的学生们带去物资,并看望在当地支教的青联委员。他们从成都出发,坐了一晚上火车和7个小时左右的汽车,中间还翻越了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才到达目的地。“到了村子之后,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不是特别的贫困,因为国家现在对义务教育这一块儿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学校建得很漂亮。但通过聊天,才知道他们的生活很不便,很多学生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那里的人几乎与世隔绝,很难走出山区,孩子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张山回忆,当时学校的黑板上到处写有2008年奥运会的信息,画了奥运会吉祥物等等来进行奥运知识的宣传,但当她把自己专门挑选的奥运会纪念品送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却很木然。“奥运会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他们并没有亲身感受过,不能理解这些东西所代表的意义。”
由于地方偏远,条件艰苦,当地教师资源非常稀缺。支教的青联委员便担当起孩子与外界世界接轨的桥梁。孩子们真心感谢这些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一位在当地支教的青联委员告诉张山,当地人不怎么种蔬菜,主要的食物就是土豆。她一开始不习惯,经常为吃不上蔬菜的事发愁。有一天,她正在屋内备课,有人敲她的房门,叫了她两声,就跑了。她听出那个声音是出自一位平时在班里表现并不好的学生。疑惑地打开门后,她看见地上放着一小团东西,用皱巴巴的旧报纸很仔细地包着。她慢慢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包葱。她的眼睛立刻湿润了。要知道在那个地方,找一包葱比找一斤肉还难啊!
张山明白,正是这种感动,促使青联委员们将自己喷薄而发的炽热,呈现在青联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实实在在地为青年、为社会、为各个阶层服务。
一次次参加青联活动,一次次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爱心,张山将运动员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等精神融入青联工作中,从来不觉得苦和累。其中,“走进地震灾区,青联委员献爱心”的活动,让张山至今历历在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爆发。彼时,张山一直忙于各种公益活动。灾难发生前一天晚上,她刚刚才从重庆返回成都,这也让她亲历了这场大灾难。
5月14日下午,张山响应四川省青联的号召,动员全体青联委员尽自己的能力,为救灾行动做出贡献。她与皮划艇世界冠军赵晓俐,全国射击冠军高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所长郑忠伟等50余名青聯委员来到了青羊采血屋。张山率先上前献了200毫升鲜血,并当场捐献了一万元的现金和价值两千多元的物品。
张山当时非常想去一线,可是第一批一线救援的青联委员们已经返回,告诉她一线的很多战士都没有吃的,这时去一线不合适。于是,张山决定走出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更多人来参加救援赈灾。她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活动,紧接着,又赴石家庄、无锡,香港等地参加各种赈灾活动。
张山回忆,她去看望安置在成都医学院博爱学校的原汶川漩口镇的漩口中学同学们时,感触很深。“同学们本来和我们有说有笑,马上他们就开始尖叫,往外冲……而我当余震到来时才有感觉,那样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里是最安全的房子,你看我们都在这里。尽量平缓自己的语调,让他们把我们当成亲人。我抱着他们,安抚他们,但依然能感觉到他们身子还在发抖……”好多次她都想哭,但都没有哭。漩口中学的同学们要她写几个字留念。张山问同学们写什么合适,一位初二的女孩说:“坚强、坚强再坚强。”那一刻张山强忍着泪说:“你们已经非常坚强。”
作为全国青联常委、四川省青联副主席,在灾难面前,张山身先士卒,义不容辞地奉献上自己的力量。她在博客中呼吁:“现在,我们的同胞正在遭遇死亡的威胁,他们很多是我们的家人,很多是我们的朋友。在这个危急时刻,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你们的爱心,为抗震救灾做出你们的贡献。”
射击场上的“不老传奇”
1992年7月28日,在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双向飞碟比赛现场,空气为张山而沸腾。这位“川妹子”不仅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奇迹,同时以200发子弹无一脱靶的出色表现,将自古以来“百发百中”的传说变成了现实,也把这项奥运会纪录推到了不可能再突破的顶点。领奖台上,年仅24岁的张山被获得亚军的奥地利运动员和获得季军的意大利运动员高高举起,手持鲜花,笑容灿烂。
张山出生于四川南充,有两个哥哥,在家排行老三,是个灵动的“川妹子”。进入射击队之前,她就读于在四川很有名气的南充中学,成绩优异。1984年的一天,四川省射击队的江泽祥、周杰等几位教练去南充一中挑选队员,发现了在射击方面很有天赋的张山,她的射击道路也由此铺展开来。
1984年10月,张山开始了系统的射击训练。江泽祥教练回忆,在刚开始接触飞碟这个项目的时候,她进步神速,经过半年多的系统训练,她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还是“丫头片子”的张山一战成名,独拿两金。两年之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她在一场男女混合的巅峰大战中,百发百中,夺冠而去,留下一阵巨大的惊叹……
时隔20年,42岁的张山重返亚运赛场,当年的600多名中国选手,仍以运动员身份回来的,只有她一人。“其实在参赛之前,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唯一参加国内举办的两次亚运会的选手,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挺骄傲的。再一次拿到金牌,从内心来说很激动,但这种激动与我拿到任何一个比赛金牌,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别人谈起这是时隔二十年的金牌时,才发现二十年的光阴真是转瞬即逝。”
不过,这20年间,张山也是起起伏伏,从1993年项目宣布被撤销,一度离开赛场,到选择复出,却无缘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张山的态度很坦然。 “起起伏伏,这就是人生,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山巅之上,有谷底也有山顶,这才是常态。”
张山说,自己永远都不会退役,她最享受的境界,是人、枪和飞碟的完美结合。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像飞碟射击那样,让她如此着迷,如此享受。“在未来,我会从事一些飞碟教练员方面的工作,同时还会做一些飞碟射击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没准在多少年以后,你们会看到双向飞碟比赛的赛场上有一个老太太还在打枪,那不可能是别人,肯定是张山。”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