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家禽饲养期间,可通过防疫免疫措施控制及预防家禽疫病,但在实际养殖期间,接种过疫苗的家禽仍可能患有对应疫病,或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出现免疫失败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从不同方面提出出现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应对策略,旨在缓解家禽疫病防疫失败现象,加强疫病预防效果。
关键词: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免疫失败
0 引言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不仅表现为发生对应疾病,还包括家禽免疫力降低,或发生混合感染疾病等,出现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无抗体产生、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给家禽饲养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为饲养工作埋下疫病隐患,使家禽饲养成本增高,这就要求根据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防控免疫失败问题的出现频率。
1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1 疫苗因素
1.1.1 疫苗质量不佳
家禽疫病疫苗可分为病毒性疫苗、细菌性疫苗,并可进一步分为灭活苗与活苗,其中灭活苗效果较弱,需重复性接种免疫,且弱毒苗存在毒力返强隐患,难以控制,同时疫苗保护期、含毒量、佐剂均可对疫病免疫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结合家禽疫苗质量来看,若出现细菌或病毒含量不符、佐剂颗粒过粗、油水分层、密封不佳、反复冻融等问题,则代表家禽疫苗存在质量问题。
1.1.2 疫苗选择不当
疫苗的选取应以毒株特点、疫情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疫病种类,以家禽大肠杆菌病为例,其选用由家禽养殖场自家分离的菌株制成的疫苗效果最佳,若未了解疫苗效果而忽略了疫苗种类的选择时,将导致所接种的家禽大肠杆菌病疫苗与家禽养殖场疫病不符问题,继而产生防控免疫失败现象。此外,若菌株、病毒株、血清型等疫苗种类选择不当,同样可出现防疫失败问题。
若家禽疫病流行区域接种安全性高但免疫力不足、血清型与毒株不匹配的疫苗時,将无法达到疫病免疫效果。以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为例,免疫预防时适宜为14日龄雏鸡接种中等毒力疫苗,若接种弱毒力疫苗为7日龄雏鸡接种则无法起到良好免疫效果,同时若接种高毒力疫苗,虽可良好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但却可对鸡群法氏囊免疫中枢器官造成损伤,继而出现免疫失败问题,因此在选择疫苗时,需根据疫情及病症特点进行选择。
1.2 机体因素
1.2.1 母源抗体差异
母源抗体经卵黄传递后可增强家禽疫病抵抗能力,确保家禽破壳后一段时间内不发生疫病。母源抗体半衰期为2~6d,与疫苗抗原存在中和效果,IgG循环抗体对病毒活苗产生干扰效果,降低疫苗接种效果,继而引发疫病。家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母源抗体可维持14d;鸡新城疫母源抗体于3周后消失;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可维持2~3周。种鸡群、免疫程序、日龄、雏鸡批次、患病历史等因素均可对家禽机体母源抗体水平产生影响,雏鸡若过早接种新城疫疫苗,此时雏鸡机体内母源抗体水平优异,将导致新城疫疫苗无法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且会抑制免疫反应,继而产生免疫失败现象,但若过迟接种疫苗,此时母源抗体不足,易使家禽遭受感染,同样可引发家禽疫病。
1.2.2 机体残留抗体
接种疫苗后可存在残留抗体,该残留抗体将对家禽免疫效果产生干扰。家禽机体内抗体并未降低到一定程度再次补种疫苗时,残留抗体将与疫苗产生中和,降低家禽免疫力,以此产生免疫失败问题。为避免机体残留抗体降低免疫效果,需进行科学首免与再免,并以抗原性质为依据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以此制定家禽疫病免疫程序。
1.3 免疫因素
1.3.1 免疫程序不当
同一家禽养殖场可能存在多种疫病隐患,但疫苗保护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家禽养殖场根据区域疫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并依据疫苗特性合理安排疫苗接种时间、次数、方法等,确保所制定的免疫程序符合家禽养殖场实际情况。若免疫程序混乱或与养殖场区域疫病不符,将出现免疫失败问题。
1.3.2 免疫方法不当
疫苗自身性质存在差异,为保障其发挥出优异效果,需选用不同免疫方法。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NDI系疫苗等弱毒苗、灭活苗的接种多选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免疫方法;弱毒苗多选用气雾、滴鼻、点眼、饮水等方法进行接种。在当前家禽免疫管理时,存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效果最佳的错误认知,导致家禽免疫接种均选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在不当的免疫方法作用下产生免疫失败现象。
1.3.3 免疫剂量不准
疫苗免疫剂量需严格推荐用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在家禽疫病疫苗接种时,部分养殖人员为降低成本而缩减疫苗计量,由于接种计量不足而导致免疫水平不足,此外,选用饮水免疫方法时,若过度稀释,则会导致鸡群饮入疫苗过少,以此产生免疫失败问题,此外超量免疫可引发“免疫麻痹”现象,抑制抗体的形成。在家禽免疫接种期间,易出现剂量失控问题,以家禽马立克氏病为例,若疫苗不均匀注射会导致剂量不均,继而引发免疫失败,同时疫苗稀释30min后若未接种将降低免疫效果,同样可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1.4 饲养因素
1.4.1 应激反应
家禽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可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脑垂体在各类应激因素刺激下促进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家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T淋巴细胞易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损伤,加速IgG抗体分解过程,使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萎缩,淋巴组织病变,使家禽免疫机能衰减,产生免疫力大幅度降低现象,继而产生免疫失败问题。由此可见,应激反应极大制约了免疫过程,以易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1.4.2 药物滥用
在家禽饲养期间,饲养人员为提升家禽整体免疫力,常将抗生素、消毒药、抗球虫药等药物加入日常饮食中,但任何药物均具有副作用,滥用上述药物不仅不会提升家禽免疫力,还会在各类药物作用下对肠道菌群造成破坏效果,阻碍家禽消化吸收功能,除此之外,部分药物可杀死活疫苗,制约免疫应答效果,使家禽机体免疫力减弱,尤其是磺胺类等抗生素及呋喃类药物,可抑制家禽机体抗体的产生;部分抗生素可改变菌苗抗原成分、灭杀菌苗细菌,以此引发免疫失败问题;氯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活动,对家禽自身免疫系统造成阻碍,易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2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应对策略
2.1 提升免疫程序科学性
家禽养殖场应明确当地常见疫病组成,根据疫病特征及疫苗性质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免疫程序无法套用,不同家禽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养殖人员在制定免疫程序时,不可生搬硬套现有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家禽养殖产不具备抗体检测的条件,此时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制定免疫程序,为规范家禽养殖免疫程序管理,可由兽医技术部门带领,组建区域性免疫程序研究组织,制定符合当地家禽疫病的免疫程序,并于实践生产中逐渐完善优化。以鸡新城疫为例,其防控免疫管理时,可对7~10日龄家禽以滴鼻的方式接种Ⅱ系疫苗,30日龄家禽以滴鼻的方式接种Ⅱ系、Ⅳ系疫苗,60日龄家禽以注射方式接种Ⅰ系疫苗。
2.2 降低机体母源抗体干扰
选择接种血清型或毒株型鸡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马立克氏病时,需避免家禽机体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需在突出母源抗体防病效果的同时,确保其不会对疫苗造成抑制效果,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制定免疫程序时,将母源抗体因素考虑在内。在养殖免疫管理时,需定期检测鸡群整体母源抗体水平,采用同时接种灭活疫苗、活疫苗的方式,运用活疫苗中和机体母源抗体,使养殖场内家禽母源抗体处于同一水平内,将家禽母源抗体水平控制在一致条件下,借助母母源抗体检测结果得出母源抗体水平,以此在恰当时间内接种疫苗,避免疫苗受到机体母源抗体干扰而无法发挥出免疫效果。若家禽养殖场不具备检测条件,可根据当地疫病情况及疫病接种情况确定首免日龄,将机体母源抗体对免疫活动的干扰降到最低。
2.3 避免部分疫苗联合使用
疫苗性质特殊,在使用时需尽可能单独使用,以此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对于当地较为严重的穿感性家禽疫病,必须做好疫苗单独接种。疫苗间可相互作用,不同疫苗接种需间隔7~16日,防止疫苗成分相互干扰而降低免疫效果,甚至引发免疫失败问题。例如:3~5日龄家禽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后,应至少间隔10d方可接种鸡新城疫疫苗。家禽活疫苗分为病毒类活疫苗、细菌类活菌苗两类,其中病毒性活疫苗为避免受到霉菌、细菌干扰而降低免疫效果,通常于生产期间加入抗菌药物,因此在接种时,两类疫苗不可混合或同时接种(除专业厂家生产的联苗外),而联苗在生产配制时已添加酶,并不会出现相互抑制情况。
2.4 选择适宜的接种方法
疫苗接种方法不仅受自身性质影响,还需根据家禽饲养习惯及生长阶段进行选择,在适宜接种方法下发挥出疫苗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1日龄首免接种需采用个体免疫方式进行接种,当家禽进入育雏阶段或育成期后,需以家禽群体免疫为核心,采用气雾、饮水等方式进行接种。
2.5 适当应用合理药物
部分养殖人员将抗菌药物加入到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内,期望同时预防马立克氏病与细菌感染病症,但抗菌药物的应用改变了疫苗PH环境,可将马立克氏病毒灭活,导致疫苗失去效果。为避免该类问题的产生,不可于接种疫苗前2d、后3d应用抗病毒药、抗球虫药、抗菌药物等,避免免疫失败,但若进行气雾免疫,可适当将菌药物加入到饲料中,起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产生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原因涉及不同方面,如疫苗因素、机体因素、免疫因素、饲养因素等,在家禽养殖期间,需明确家禽疫病疫苗接种时期,选择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检查母源抗体水平,选择正确免疫方式及药物,此外应避免部分疫苗的联合使用,规避由疫苗联合使用造成的混合感染疫病,以此提高家禽疫病防控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田俊,陈春平.家禽免疫失败的常见影响因素[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2):48,15.
[2] 李龙,赵璐,李学良.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獸医导刊,2019(24):203.
关键词: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免疫失败
0 引言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不仅表现为发生对应疾病,还包括家禽免疫力降低,或发生混合感染疾病等,出现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无抗体产生、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给家禽饲养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为饲养工作埋下疫病隐患,使家禽饲养成本增高,这就要求根据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防控免疫失败问题的出现频率。
1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1 疫苗因素
1.1.1 疫苗质量不佳
家禽疫病疫苗可分为病毒性疫苗、细菌性疫苗,并可进一步分为灭活苗与活苗,其中灭活苗效果较弱,需重复性接种免疫,且弱毒苗存在毒力返强隐患,难以控制,同时疫苗保护期、含毒量、佐剂均可对疫病免疫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结合家禽疫苗质量来看,若出现细菌或病毒含量不符、佐剂颗粒过粗、油水分层、密封不佳、反复冻融等问题,则代表家禽疫苗存在质量问题。
1.1.2 疫苗选择不当
疫苗的选取应以毒株特点、疫情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疫病种类,以家禽大肠杆菌病为例,其选用由家禽养殖场自家分离的菌株制成的疫苗效果最佳,若未了解疫苗效果而忽略了疫苗种类的选择时,将导致所接种的家禽大肠杆菌病疫苗与家禽养殖场疫病不符问题,继而产生防控免疫失败现象。此外,若菌株、病毒株、血清型等疫苗种类选择不当,同样可出现防疫失败问题。
若家禽疫病流行区域接种安全性高但免疫力不足、血清型与毒株不匹配的疫苗時,将无法达到疫病免疫效果。以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为例,免疫预防时适宜为14日龄雏鸡接种中等毒力疫苗,若接种弱毒力疫苗为7日龄雏鸡接种则无法起到良好免疫效果,同时若接种高毒力疫苗,虽可良好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但却可对鸡群法氏囊免疫中枢器官造成损伤,继而出现免疫失败问题,因此在选择疫苗时,需根据疫情及病症特点进行选择。
1.2 机体因素
1.2.1 母源抗体差异
母源抗体经卵黄传递后可增强家禽疫病抵抗能力,确保家禽破壳后一段时间内不发生疫病。母源抗体半衰期为2~6d,与疫苗抗原存在中和效果,IgG循环抗体对病毒活苗产生干扰效果,降低疫苗接种效果,继而引发疫病。家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母源抗体可维持14d;鸡新城疫母源抗体于3周后消失;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可维持2~3周。种鸡群、免疫程序、日龄、雏鸡批次、患病历史等因素均可对家禽机体母源抗体水平产生影响,雏鸡若过早接种新城疫疫苗,此时雏鸡机体内母源抗体水平优异,将导致新城疫疫苗无法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且会抑制免疫反应,继而产生免疫失败现象,但若过迟接种疫苗,此时母源抗体不足,易使家禽遭受感染,同样可引发家禽疫病。
1.2.2 机体残留抗体
接种疫苗后可存在残留抗体,该残留抗体将对家禽免疫效果产生干扰。家禽机体内抗体并未降低到一定程度再次补种疫苗时,残留抗体将与疫苗产生中和,降低家禽免疫力,以此产生免疫失败问题。为避免机体残留抗体降低免疫效果,需进行科学首免与再免,并以抗原性质为依据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以此制定家禽疫病免疫程序。
1.3 免疫因素
1.3.1 免疫程序不当
同一家禽养殖场可能存在多种疫病隐患,但疫苗保护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家禽养殖场根据区域疫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并依据疫苗特性合理安排疫苗接种时间、次数、方法等,确保所制定的免疫程序符合家禽养殖场实际情况。若免疫程序混乱或与养殖场区域疫病不符,将出现免疫失败问题。
1.3.2 免疫方法不当
疫苗自身性质存在差异,为保障其发挥出优异效果,需选用不同免疫方法。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NDI系疫苗等弱毒苗、灭活苗的接种多选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免疫方法;弱毒苗多选用气雾、滴鼻、点眼、饮水等方法进行接种。在当前家禽免疫管理时,存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效果最佳的错误认知,导致家禽免疫接种均选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在不当的免疫方法作用下产生免疫失败现象。
1.3.3 免疫剂量不准
疫苗免疫剂量需严格推荐用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在家禽疫病疫苗接种时,部分养殖人员为降低成本而缩减疫苗计量,由于接种计量不足而导致免疫水平不足,此外,选用饮水免疫方法时,若过度稀释,则会导致鸡群饮入疫苗过少,以此产生免疫失败问题,此外超量免疫可引发“免疫麻痹”现象,抑制抗体的形成。在家禽免疫接种期间,易出现剂量失控问题,以家禽马立克氏病为例,若疫苗不均匀注射会导致剂量不均,继而引发免疫失败,同时疫苗稀释30min后若未接种将降低免疫效果,同样可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1.4 饲养因素
1.4.1 应激反应
家禽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可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脑垂体在各类应激因素刺激下促进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家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T淋巴细胞易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损伤,加速IgG抗体分解过程,使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萎缩,淋巴组织病变,使家禽免疫机能衰减,产生免疫力大幅度降低现象,继而产生免疫失败问题。由此可见,应激反应极大制约了免疫过程,以易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1.4.2 药物滥用
在家禽饲养期间,饲养人员为提升家禽整体免疫力,常将抗生素、消毒药、抗球虫药等药物加入日常饮食中,但任何药物均具有副作用,滥用上述药物不仅不会提升家禽免疫力,还会在各类药物作用下对肠道菌群造成破坏效果,阻碍家禽消化吸收功能,除此之外,部分药物可杀死活疫苗,制约免疫应答效果,使家禽机体免疫力减弱,尤其是磺胺类等抗生素及呋喃类药物,可抑制家禽机体抗体的产生;部分抗生素可改变菌苗抗原成分、灭杀菌苗细菌,以此引发免疫失败问题;氯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活动,对家禽自身免疫系统造成阻碍,易引发免疫失败问题。
2 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应对策略
2.1 提升免疫程序科学性
家禽养殖场应明确当地常见疫病组成,根据疫病特征及疫苗性质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免疫程序无法套用,不同家禽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养殖人员在制定免疫程序时,不可生搬硬套现有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家禽养殖产不具备抗体检测的条件,此时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制定免疫程序,为规范家禽养殖免疫程序管理,可由兽医技术部门带领,组建区域性免疫程序研究组织,制定符合当地家禽疫病的免疫程序,并于实践生产中逐渐完善优化。以鸡新城疫为例,其防控免疫管理时,可对7~10日龄家禽以滴鼻的方式接种Ⅱ系疫苗,30日龄家禽以滴鼻的方式接种Ⅱ系、Ⅳ系疫苗,60日龄家禽以注射方式接种Ⅰ系疫苗。
2.2 降低机体母源抗体干扰
选择接种血清型或毒株型鸡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马立克氏病时,需避免家禽机体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需在突出母源抗体防病效果的同时,确保其不会对疫苗造成抑制效果,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制定免疫程序时,将母源抗体因素考虑在内。在养殖免疫管理时,需定期检测鸡群整体母源抗体水平,采用同时接种灭活疫苗、活疫苗的方式,运用活疫苗中和机体母源抗体,使养殖场内家禽母源抗体处于同一水平内,将家禽母源抗体水平控制在一致条件下,借助母母源抗体检测结果得出母源抗体水平,以此在恰当时间内接种疫苗,避免疫苗受到机体母源抗体干扰而无法发挥出免疫效果。若家禽养殖场不具备检测条件,可根据当地疫病情况及疫病接种情况确定首免日龄,将机体母源抗体对免疫活动的干扰降到最低。
2.3 避免部分疫苗联合使用
疫苗性质特殊,在使用时需尽可能单独使用,以此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对于当地较为严重的穿感性家禽疫病,必须做好疫苗单独接种。疫苗间可相互作用,不同疫苗接种需间隔7~16日,防止疫苗成分相互干扰而降低免疫效果,甚至引发免疫失败问题。例如:3~5日龄家禽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后,应至少间隔10d方可接种鸡新城疫疫苗。家禽活疫苗分为病毒类活疫苗、细菌类活菌苗两类,其中病毒性活疫苗为避免受到霉菌、细菌干扰而降低免疫效果,通常于生产期间加入抗菌药物,因此在接种时,两类疫苗不可混合或同时接种(除专业厂家生产的联苗外),而联苗在生产配制时已添加酶,并不会出现相互抑制情况。
2.4 选择适宜的接种方法
疫苗接种方法不仅受自身性质影响,还需根据家禽饲养习惯及生长阶段进行选择,在适宜接种方法下发挥出疫苗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1日龄首免接种需采用个体免疫方式进行接种,当家禽进入育雏阶段或育成期后,需以家禽群体免疫为核心,采用气雾、饮水等方式进行接种。
2.5 适当应用合理药物
部分养殖人员将抗菌药物加入到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内,期望同时预防马立克氏病与细菌感染病症,但抗菌药物的应用改变了疫苗PH环境,可将马立克氏病毒灭活,导致疫苗失去效果。为避免该类问题的产生,不可于接种疫苗前2d、后3d应用抗病毒药、抗球虫药、抗菌药物等,避免免疫失败,但若进行气雾免疫,可适当将菌药物加入到饲料中,起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产生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原因涉及不同方面,如疫苗因素、机体因素、免疫因素、饲养因素等,在家禽养殖期间,需明确家禽疫病疫苗接种时期,选择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检查母源抗体水平,选择正确免疫方式及药物,此外应避免部分疫苗的联合使用,规避由疫苗联合使用造成的混合感染疫病,以此提高家禽疫病防控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田俊,陈春平.家禽免疫失败的常见影响因素[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2):48,15.
[2] 李龙,赵璐,李学良.家禽疫病防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獸医导刊,2019(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