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8888jm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积极探索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模块、教学方法和支撑体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设计,打造“1-2-3-4”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设置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两个课程模块,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运用实践项目教学法、设计竞赛教学法、工作室制教學法这三种方法,并在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社会服务这四个方面为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实际支撑。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安徽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78-03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对于风景园林这一与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品质密切相关的学科而言,这更是时代赋予的社会和历史责任。风景园林学横跨工、农、文、理、管理学,融合科学和艺术,一直是相关高校的热门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我国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践。[1]
  近几年来,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一个新的趋势是专业硕士培养人数持续增加,至2015年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已达到2∶1,但由于专业硕士开办时间较短,固定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相关高校均面临如下课题:如何凸显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特色;如何通过专业硕士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本文将通过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来探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随着近几年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大都模仿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没能体现出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和特点;培养体系思路不够清晰和课程安排重复;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偏重技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需要。[2]
  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安徽省内第一个开设园林类专业的高校,2010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至今共招收硕士生近百人。该专业硕士点一直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变化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基本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求知识面广、能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服务于城乡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领域,既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也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沟通协调和战略决策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一方面要总结吸收学术硕士培养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突出专业硕士的特点,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的内涵
  构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其中实践能力包含的内容涵盖面广,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所建立的体系应是综合性的,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模块、教学方法和支撑体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设计。为此,本文提出“1-2-3-4 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种方式+四项支撑”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见下图)。
  (一)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而言,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体系无法完整实现,办学者需要建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强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开放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二)两个模块
  两个模块是指在培养环节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分别设计出专业基本素质培养模块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块。
  在专业基本素质培养环节,降低“教师讲授式”教学学时占比,取而代之的是小班“案例教学”“阅读研讨型”或“课堂讨论型”课程教学模式。[3]教师在这些课程环节中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多视角解析问题及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师引导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以实践型研究课题为基础,同时借鉴学术硕士在逻辑思维、归纳能力、文字表达等基本环节的通用培养模式。
  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以项目实践为基础,建设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硕士教师团队,运用工作室制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项目操控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同时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商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三种方式
  三种方式是指教师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项目教学法、设计竞赛教学法、工作室制教学法作为专业硕士的主要教学方法,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幅压缩传统的单纯讲授知识的课时比例。
  在实践项目教学上,很多相关高校一直沿用这一方法,即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但目前有些实践项目重复性高,体量较小,研究方法简单,模式化、套路化的内容多,对学生的锻炼不够。今后的实践项目教学,一方面要重视与国家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政策层面的契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要跟上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导师团队的力量,结合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优质公平的实践锻炼机会,充分共享资源。   设计竞赛教学法是引进风景园林专业高水准的设计类竞赛,以达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竞赛最能体现出设计者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组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参加高水准的设计类国际和国内竞赛,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学科前沿、自身差距的一个途径。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点近几年来连续组织师生参加如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国绿化博览会等高水准的学科竞赛,定期组织赛前内部评审会,或在行业内组织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项指导。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该校取得了金奖2 项、银奖 5 项、优秀奖7 项的显著成果。
  工作室制教学是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点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每个工作室均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与本工作室导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4]每个工作室有1家或1家以上的设计院所或公司作为支撑,配置 12-16名学生。工作室制教学允许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来灵活安排,可以在项目现场、实习基地或课堂、试验室进行教学,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更多的自主权与更接地气的实践效果。
  (四)四项支撑
  四项支撑是指在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四个方面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实际支撑。这四项支撑涉及“产—学—研—用”实践导向的教学系统全过程,缺一不可。[2]
  一是重视专业硕士导师实际经验的积累,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参与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专业硕士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人选上优先考虑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重视在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实际经验的储备。近年来,该校风景园林学科点先后派出十余人次参加为期一年的校级实践锻炼,进驻设计院所和政府管理部门,并与其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科研管理交流等。同时鼓励教师在国内深造或出国进修,进一步拓宽导师队伍的科研视野和提高其实践水平。目前该校风景园林学科点有教授、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2名。另一方面,切实推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内外其他高校教授或规划院所项目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作为专业硕士第二导师,同时也对校外第二导师的比例、聘请、授课以及指导学生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5]
  二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别于学术型硕士。使学生既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对学科前沿动态有所认知;既要熟练应用行业中必备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分析能力、领导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为此,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开设了欧美经典园林景观艺术、城市生態规划、植物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造价等课程,并运用小班案例教学、阅读研讨或课堂讨论等课程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课程体系的内涵(除了知识还包含技能等)。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更强调能力培养,更好地和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是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紧密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依托“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牵头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以小班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上交替进行、横向上互相渗透,逐步使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有机结合;在校外,通过“校企联合”“院局共建”“院企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园林管理部门、相关园林企业的人才、项目、资源优势,产学研充分融合,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外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
  四是风景园林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推进风景园林专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和美丽中国实践,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该校从1990年起先后成立了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现代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徽派建筑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主持或参与10余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在安徽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森林城市建设中数百项规划设计项目。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三、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的成效
  安徽农业大学努力探索与完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其硕士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1.改变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大都模仿其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做法,体现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2.培养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及就业能力等。3.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导师的科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对我国现阶段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急需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硕士“1-2-3-4”培养模式需要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以美丽中国和生态安徽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持续创新,继续完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5):88-90.
  [2] 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3] 彭琳,赵智聪. UT Austin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阅读研讨”型课程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16(4):101-105.
  [4] 张翠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 严军,王良桂,陈继阳. 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1):21-24.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问题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  [关键词]问题意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教育质量的概念和标准逐渐科学规范,其中“学习性投入”的理论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清华大学从美国引入并转化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就是以此为理念并在国内逐渐成熟的大型调研项目之一。广东G校是广东在校本科生规模最大的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客观科学地检验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是否带动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参与项目并利用项目数据构建模型,通过梳理调研数据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能突显独立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专业教学改革之路可以从材控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特色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严把课程质量、开展多方位教学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上,应指导与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个性化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名校兴起,国内高校也有不少试点案例,这些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计划。为了对比、分析和改进,可以研究国外一些知名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然后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班为例,对其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并调研其培养成效。创新班办学基本上是成功的,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既有“窄口径”方向的需求,也有“宽口径”方向的需求。即使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可以是“窄口径”和“宽口径”两种模式并存,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发展,两种模式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环节,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以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应
期刊
[摘 要]田野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这一研究方法已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在经济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田野实验的可谓凤毛麟角。教师将田野实验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和介入实际生活,用事实和证据验证经济学原理,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技能。  [关键词]田野实验;课堂教学;经济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与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统一体。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张力中有着相通之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解决以往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盖面不广、流于表面化、缺乏有效实施途径等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主动创新教学路径,以“互联网+教育”为导向,将美育
期刊
[摘 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众多学科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尤为紧密,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及能力的主要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内容渗入数学专业课程中;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
期刊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强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需要有面向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更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这就需要产教合作育人超越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层面,打造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打破学校内部教学、团学、就业等工作条块分割,形成“大教学”的局面,构建全新的实习生态系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科竞赛在学生自学能力、综合思辨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科竞赛具有示范作用和导向效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构思设计、组织协调、表达交流、临场应变、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挑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探索协作精神。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