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学生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探讨。
  一、科学建组,实现小组最佳组合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成功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使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一个小组首先要选出一个组长,由他来组织小组内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中组长的选任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组长能够推进小组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人物。小组内还要设置记录员、资料整理员等。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担任着自己的角色,有不同的分工。每个组成员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度、性别等方面也都要达到均衡。最佳的小组组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并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快乐。
  二、科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问题设计的过大、过空,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联系不上,就会形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无话可以说、有题不能论的尴尬局面。如果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或讨论的问题面过于窄小,就会使学生对问题失去讨论的兴趣。学生在讨论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转换到别的话题上,那么这次小组合作学习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安排小组学习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教材中一些不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转换,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决定问题的难度。小组讨论问题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阶梯式的升高。
  教师只有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多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出学生思想火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抓住重点进行设计,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菲利普夫妇看到衣衫褴褛、满手皱纹的于勒后仓皇逃走。假如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西装革履、富贵发达的于勒时情景又会怎样呢?他们会不会觉得美梦成真而欣喜若狂呢?”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进行了文本的二次创作。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帮助学生开发了思维。
  此外,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探究的先导。学生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教师的问题要像投石激水一样,使平静的水面激起千层浪,点燃起学生灵感的火花。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带进具有艺术性的奇妙境界。比如在学习“长城”的专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姚明被媒体誉为‘中国移动的长城’?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长城在这里的含义。”由于姚明是许多学生的偶像,有关姚明的问题学生讨论起来自然是充满兴致。由于姚明又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在讨论中学生把中国人顽强、拼搏、友好、善良的品质一一展现。长城以坚不可摧的身体,抵御着外来的侵略,将姚明比作长城体现了姚明良好的防守技术。教师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的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三、积极评价,引领学生不断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开发了思维。为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增强讨论问题的信心,以便更加主动的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当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积极指导,让意见相同的学生进行合作,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辨明正误。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多数学生对人物、事件、背景以及斗争方式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在阐述具体追梦的意义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他们各自发表观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市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被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情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在情境创设与模拟中升华情感,启迪思想。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更是能实现基础教育下的人文教育突破。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有关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强化视觉情景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极强的成长阶段,尤其是一些感官
高考考场作文想获得一个理想分数就必须让作文有亮点,如果全篇做到熠熠生辉恐怕有难度,但有一两个亮点,也就起到了“一俊遮百丑”之效,抓住阅卷者眼球,打动阅卷者之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目前高考考纲要求以及学生作文现状看,应在作文创新上下功夫。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作文。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作文创新列为最主要的一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各种社会思潮涌入进来。西方势力开始利用社会思潮的文化观念进行隐蔽性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作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张岱,痴情的人。
一、课题及教学难点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氓》又是其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教材。因此,如何把握尺度,掌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这也是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探讨古今中外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学生文化内涵的建设、文化的提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各类因素的作用下,高中学生缺乏文化修养的问题已经日渐紧张。增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增强学生个人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建立完美的个人品质;在完善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觉过滤各种不良思想的扩散。所以,为了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的文化内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二者就成了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之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得到优化实现呢?笔者不揣冒昧,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拓展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主题理解上的拓展。这类拓展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寻找同一类主题思想的题材内容。通过比较,达到既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又能在同一个平面
文论家刘勰曾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意思说,议论事理,好像是在劈柴,要照着木柴的纹理去劈,才能容易地将木柴劈开。笔者以为,刘勰的这句话对议论文写作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是,议论文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走向深刻。这是文体特征的要求,《高考说明》中对一类卷的要求是“分析深刻、立意独到”。第二,要想将议论文分析深刻,必须找到事理分析的切入口,探索到分析的规律,这样才能容易走向深入。  这两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