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诊断和治疗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45~65岁,全组均为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探查术后发生胆漏者;其中6例术中发现当即处理,6例术后才发现胆漏并伴发热、局限性右上后腹膜炎症.结果 9例治愈存活,3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5%,若以术后发现6例中3例死亡计算,则死亡率高达50%.结论 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总管末段穿通伤,可获痊愈,术后发现和早期处理才可能存活,延误治疗死亡率高。

其他文献
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慢性增生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病术后结石复发起关键作用的观点,并强调了对其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期刊
病人,女,67岁.病人以"右肝囊肿术后7个月,右上腹闷痛3个月"入院,术前查HBsAg阴性,AFP正常,CT示右肝一巨大囊实性病灶,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术前诊断:右肝占位(囊腺癌可能),未见有肝内外转移灶,于2006年1月9日行右半肝切除术。
期刊
随着腹腔镜在临床的应用和普及,其在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在腹腔镜下以负压封闭引流的方法,治疗了10例假性胰腺囊肿,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期刊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的不断成熟及腹腔镜器械的改进创新,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貂已向腹部外科的各个领域渗透。
期刊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肝癌的肝外转移不少见,约占全部肝癌病例的64%,但转移多见于肺部、局部淋巴结、肾、骨髓及肾上腺等,肝癌发生脑转移临床上十分罕见,可能与尚未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时病人已死亡有关.现将收治的3例肝癌脑转移病人报告如下。
期刊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转移多见于肝内、肺、骨、淋巴结、肾上腺及腹腔,右心房内种植转移罕见,现报道解放军总医院一例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后2年余发生右心房内肝癌种植转移病例.
期刊
目的 研究aPKC-ι和E-cadherin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例良性胆管组织、35例肝外胆管癌及6例胆管源性转移癌中aPKC-ι和E-cadherin表达,分析两者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侵袭性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并经Log-rank检验;
早在1910年,Clairmont曾描述过梗阻性黄疸(简称阻黄)病人术后死于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关注.后来Dawson、Pitt等大批学者先后发表了这方面的临床报道[1,2],阻黄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从而在世界范围掀起了研究阻黄的热潮。
期刊
胆道手术中大出血虽不常见,但很严重,处理不当将带来更为复杂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于198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遇胆道术中大出血25例,经紧急处理后结束手术,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3例外,余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期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技术的成熟,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已有下降,但至今仍是尚未解决的外科问题,在美国,胆管损伤在消化外科中是引起法律诉讼的最常见原因[1].目前文献报道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5%~0.72%[2,3],其中"胆道错认损伤"是导致严重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