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东盐制变革中的官商博弈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盐制变革反映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盐商、灶户多方之间合作所形成的制度关系,反映了不同政治团体的政策主张。其变迁过程亦可看出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文章对唯一的池盐产区——河东盐区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博弈论为主的经济学分析,对河东盐区的变革措施加以研究,以廓清河东盐制变迁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与制度变革间的关系,揭示以"开中法"为基础的制度选择的效率,及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导致变革不彻底的最终机制。从而发现其制度运行中独特性,进而解释河东盐区改革的效果和影响。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食物结构呈现出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的特征,其中米面类占绝对优势。食物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在时间序列上抗战前显示明显改善的趋势,因受抗日战争影响而明显劣化。从营养学标准来看,民国时期中国农民的营养基本上能够满足最低程度的需要,但营养结构明显失衡,总热量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得各类营养素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磷和铁超过国际标准,而脂肪和钙甚为缺乏;农民日常摄入的维生素B和C较为充足,维生素A与D则缺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营良不良。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多发
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占领东北后,便开始在东北推行经济统制。特别是1937年后,基于维持和扩大战争的需要,日伪对东北经济统制的政策、法规、计划相继出炉,经济统制不断强化,资金需求日益膨胀。伪满洲中央银行运用增发货币、吸收存款、发行债券、整顿金融机构、统制外汇等一切必要的货币、信用和行政手段筹集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融资的形式为伪满工商业和产业生产供给资金,支持日伪对东北的经济统制。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
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比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行哲学探讨,从宏观上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了结构性剖析,并以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与阿尔都塞思想为其批判理论依据的支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对《资本论》进行"元结构"的拓展、修正、改造,对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认识与重构,从阶级意识退隐的角度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还针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包括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四方面,退出宅基地有效补充了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分析比较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因素,找出内在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由量到质的转型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自愿退出意愿的正向因子大于负向因子,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于退出宅基地持谨慎态度,影响因子较多,且负向作用远大于正向作用;无论经济发达与否,退出后的宅基地居住补偿方式都对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有负向影响。政府要加强宅基地退出的宣传;严肃基层土地执法,规范宅基地发放与回收;加强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
信任问题是现代公共生活的重要话语,相对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基于高等教育视阈的信任研究大多都是应用性的,即将其它学科就信任问题的一般理论运用到教育活动中,用以解释信任对于教育机构的日常活动以及与教育相关的诸多关系之意义。此领域,国外的研究志趣可为三类:信任之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信任之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功用,大众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国内研究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机构内的人际信任关系问题以及外部群体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信任问题等两个方面。当下,高等教育视阈下的信任研究有了最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信任研究方法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湖南两型大典》主要收录了2007年12月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至2012年12月的5年间,以长株潭试验区为核心的湖南省生态文明"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全书共300万字,图文并茂,分十一个篇目,汇集了国家、省委、省政府及委、办、厅局等出台的有关生态文明、"两型"制度建设的文件计146份,汇集了"两型"试点示范案例264个.
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不仅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存在论回答"是"的问题,价值论属于"应该"的范畴。任何"是"的问题都内蕴着"应该"的维度,都包含着价值论的意蕴,缺乏价值维度的存在论是无效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首要探讨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本体论的问题;"以人为本"回答的是"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这是价值论的问题。"人是什么"与"如何对待人"之间的关联在于:对前者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后者的答案。"人何以为本",价值论上缘起,存在论上解决。在前马克思时代,西方传统人学总是热衷于为可变的人生找寻不变的"实体",试图通过
"形式蕴涵"理论是弗雷格"命题函数"和"逻辑量词"两大发现的结晶,而"实质蕴涵怪论"之"严峻反例"疑难的出现,源自由"命题函数"与"命题"的混淆所造成的对于"反例"的不适当逻辑刻画。逻辑分析应当充分尊重"合理直觉",把握自然语言的深层逻辑结构。解决蕴涵怪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厘清蕴涵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