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方\”的著录与\“本草\”关系考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农本草经>始见于梁代的<七录>,而<汤液经法>则见于<汉书·艺文志>.按知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药物知识应先于方剂知识存在.从文献的发生和著录来看,作为经方一类的<汤液经法>著录于西汉的<七略>之中,远早于<神农本草经>.那么,西汉及之前的药物知识存于何处?对汉代经方著录和有关本草的记述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汉代以前相当长时期内,本草与汤液知识合为一体,西汉刘向等校书时,皆将之归入"经方"一类.东汉时,应辨证组方、规范用药的需求,本草遂脱胎于"经方"而自成一类。

其他文献
康熙帝<庭训格言>是其对诸皇子的训诫,其中很多内容与养生相关.<庭训格言>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节、慎、劳、怡四方面内容.节指食物、酒、蔬菜、水果等要节制,不宜穷奢极欲;慎指的是日常生活起居要谨慎从事;劳指不贪图安逸,要勤于劳作;怡指要注意精神调摄,务使心情愉悦。
明代医家熊宗立,<明史>无传,地方志的记载也失之简略,甚至以讹传讹.今人论著又多不加详考,人云亦云,与之相关的不少学术问题也远未廓清.本文主要立足于明清医学著述、福建地方志与<潭阳熊氏重修宗谱>,辅以文集、题跋、书目文献等资料,拟对熊宗立的家世谱系、字号、生卒年、师承等关键问题进行爬梳与考证,并就正于方家。
期刊
中华医学会自1915年成立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虽然过去陆续编印过纪念画册和大事记,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史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第23届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学会史料的搜寻、研究和编写,于2007年4月在学会办公室下成立了会史编纂小组,
期刊
<广阳杂记>为清代学者刘献廷撰写的史料笔记,书中记载有流传于民间的医药内容.对其中的小叶鹿含草、楷木、黄连蛇等乡土本草的名实、性能进行简要考证与分析,有助于对本草发展演变的认识。
2011年1月19-2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日韩医学文献交流研究”项目组主办的“中日韩传统医学文献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召开。会议旨在促进传统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各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共同发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收到海内外相关领域著名学者论文19篇,并编辑成《中日韩医学文献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期刊
<素问·大奇论>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对于"鬲偏枯"一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云:"鬲偏枯,鬲部之偏枯也.人身荣卫血气,皆由鬲肉以外达于躯壳,荣卫不足,则鬲气虚,鬲虚则胸胁肩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证",<中医大辞典>则云:"鬲偏枯,古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抗生素工业奠基时期,其中金霉素在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价格很高.中国从1953年开始研究金霉索,1957年即投入工业化生产,仅用3年多时间,不仅生产出了合格的金霉素产品,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
为了提高全球输血安全,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8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4家国际组织,联合倡议将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这一倡议在2005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通过.2005年"世界献血日"的主题是:"庆祝您血液的礼物."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
期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余瀛鳌先生主编的《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一书于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期刊
<东坡养生集>为汇集苏轼诗文杂著中与养生相关的内容而成,集中体现了苏轼以"安"、"和"二字为中心的养生哲学.经过研究,可以确认此书为明代王如锡所集,成书于明崇祯八年.现存有三个版本,为两个系列.一为以崇祯刊本为代表的明版系列,一为以陈道生本为代表的清版系列.崇祯刊本中的评注,当为编集者王如锡所做.而清版均为邱象升在明版基础上,修改增删其评注文字而成.有无康熙序可作为明版与清版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