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央医院里的“洋大夫”(下)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nby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西兰“美男子”葛礼馥
  
  葛礼馥是新西兰人,高高的个子,笔挺的鼻梁,一双大眼睛永远闪烁着光芒,是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外科医生。别看他年纪轻轻,手术却做得让人叹服。在手术室,叶彼得主要负责内科,而葛礼馥主要负责外科,因此由他主刀的时候便更多一些。
  “洋人队”所在的后方医院“二所”转移到梁村时,收治了一位叫吕绍才的连长,他嘴部被打伤,下巴被打掉了,虽经葛礼馥大夫全力抢救而保住了生命,伤口逐渐愈合,但他不能说话,不断流口水,也不能吃饭,只能用胶管或漏斗往他嘴里灌流质食物,以维持生命。由于面孔严重变形,十分难看,只好做了个大口罩戴上遮住整个面部下端。吕连长几乎不能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十分伤心悲观。葛礼馥大夫决心对他实施矫形手术。安慰他道:“别难过,我们还有办法,完全能通过矫形手术把你治好。”
  葛礼馥反复思考,为吕连长拟定了一个矫形手术计划,取胸皮为他植皮,取髋骨骨翼为他做下颚,以形成下巴和下唇,但这样的手术必须分期多次进行,手术复杂,任何一点失误都会导致整个手术失败,而且会给伤员带来许多痛苦。吕连长表示他不怕,一定很好配合葛礼馥大夫。
  吕连长的手术先后进行了20多次,最终完全成功。吕连长出院归队时千恩万谢,感谢葛大夫救了他,抓住葛大夫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
  为了加快对身边医护人员的培养,葛礼馥每次做手术前和手术后都要认真总结病例,向身边医护人员详细讲解,并大胆让身边医生医助主刀做手术,他和叶彼得轮流当助手在旁指导,使身边医护人员的医术提高很快,一般几个月后大多能主刀了,不少医助都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掌握外科技术,这在今天几乎被认为是奇迹。
  葛礼馥医术很好,但有些颇显奇效的医术由于中西方文化伦理观念的不同和医术观点的不同。也招致了一些误解。一次,葛礼馥为一位肩关节脱臼的伤员进行复位时,突然一扬手便扇了那伤员一耳光。在场的医护人员大为震惊,因葛大夫平时对伤病员都是极和善关爱的,今天怎么打起伤员来了?那位伤员负伤后情绪本就不好,平白无故挨洋人一耳光,立时便恼了,正要发作时肩关节却整理复原了!
  翻译李兴培见葛礼馥打了伤员还一脸平静的模样,十分不解,质问葛礼馥道:“你为什么打伤员?”葛礼馥仍一脸平静地答道:“这是精神转移疗法,利用精神紧张时刻复位,可以不打麻药。”李兴培哪见过这种“打人疗法”?严肃地说道:“我们解放军的医生,是不能打伤员的!”
  那位伤员对葛礼馥的说法似懂非懂,虽挨了一耳光,但肩关节复了位,怒气渐消。
  蟠龙之战后,从前线抬下来一个大个子机枪手,他是个屡立战功的英雄,敌人的子弹击穿了他的咽喉,呼吸困难。葛礼馥为他切开了气管,插了金属插管代替气管,以便使他顺利呼吸赢得抢救时间,但气管不时被痰堵住,不及时排除就会危及伤员生命。葛礼馥怕出事,晚上便搬到病房同那个伤员睡在一起,随时处理险情。在葛礼馥的细心关照下,那个伤员终于治愈出院,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葛礼馥还是个多面手,外科手术伤员一多,往往需要很多夹板固定受伤肢体,有时专做夹板的木工忙不过来,葛礼馥便亲自做夹板。为了适应各种伤情的需要,到了晚上,葛礼馥不顾一天的忙累疲劳,连夜设计赶制各种形状的夹板。别人劝他休息。他说:没事,如果不准备好,第二天伤员一来会误事的,战地上的救治所一误事就是人命关天啊!葛礼馥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医护人员,大家在他身上不但学到了过硬的外科医术,更学到了良好的医德,感受到了这个洋大夫时时为病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葛礼馥传授医技特别注意在实践过程中言传身教,很注意实际操作和实体解剖。有一次,他在给“二所”的同志讲解剖课时,学员们听起来很费力,有些地方弄不明白。葛礼馥叹道:“要有一副骨骼模型就好了!那样你们一看模型就会明白了。”李冰医生听说后就提出去荒郊弄一副骨架回来使用。她对葛礼馥说附近克难坡荒山上被阎锡山的部队杀了的人浅埋在山土里。被野狗刨出后满坡丢弃着人的骨架。葛礼馥听说后,就带上翻译李兴培,和李冰等人一起去克难坡寻找完整的骨架,找了好一会儿终于清理出两具,弄回驻地清洗消毒后,用铁丝穿连加固,两副完整的人体模型就做好了。以后葛礼馥讲课,就指着模型讲解,学员们一看就弄明白了。在此后不断的转移中,这两副骨架模型从未丢弃过,成为葛礼馥的教具。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由于条件艰苦,工作辛劳,营养不良,许多医护人员感染了斑疹伤寒、回归热和痢疾。葛礼馥大夫也被感染。但他却拖着病体坚持为伤员治病,身边医护人员劝他休息,他总是说:没事,我还年轻,身体能抗得住。
  葛礼馥大夫是1948年7月4日离开延安中央医院的,李炳之院长设宴欢送。他是公谊会医疗队最后离院的三名洋大夫之一,他在中央医院工作了一年又七个月。
  
  “大胡子”许岩礼夫妇
  
  X光技师许岩礼和其太太都是英国人。夫妇俩在解放战争中一起来到了延安。许岩礼一脸浓浓的胡须,待人诚恳友善,同身边医护人员混熟后,大家便亲切地叫他大胡子。许岩礼太太经常穿着女式紧身短袖衬衣和短裙,收拾得简单而利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护士。
  许岩礼太太的工作主要是在手术室,由于长期协助手术大夫葛礼馥工作,她同手术医生配合默契,工作起来能使手术医生得心应手。在“二所”的整个工作期间,由于护士很少,她在手术室的工作干完后,就主动去病房,帮助其他护士护理伤员,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许岩礼太太在延安时怀了孕,后来月份大了,挺着个大肚子。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连中央机关都在不断转移。没有地方安顿下来,但许太太很坚强,不要别人照顾,照样和大家一起行军。“洋人队”的食品罐头坚壁后,许太太就和大家吃一样的食物。许岩礼面对妻子很内疚,许太太反倒安慰他:“没什么,会好起来的。再说我们的孩子能在这种环境中出生,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呢!”
  那时,中央医院的护士提拔很快,建院初期的护士一般都提为了医助,新护士不断充实进来,业务需要提高。洋大夫们经常要给新提的医助和新护士讲业务课,许太太也挺着个肚子给护士上课。
  在山西临县下白塔,许岩礼太太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许岩礼和太太高兴得不得了,身边的医护人员也都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人敬佩的是,许太太怀孕和产后,都没离开过医疗队。她保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了她产后坐在担架上由人抬着行军转移的情景。从这张照片上我们能看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关键时期,这些外国友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许岩礼夫妇是1948年7月4日和葛礼馥大夫一起离院的,和葛礼馥一样,是最后一批离开中央医院的“洋人队”队员,夫妇俩 在“二所”工作了一年又七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许岩礼夫妇时常怀念在中央医院生活战斗的日子,渴望再回延安寻访战友,回他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走。1973年,许岩礼夫妇和公谊会在华服务队(十九队)健在成员受中国卫生部邀请,再度访问延安。这次,许岩礼夫妇带上了他们在下白塔生下的儿子,儿子已有30多岁。
  
  美利坚美女斯坦莉
  
  在最初赴延安的公谊会医疗队队员名单中,并没有斯坦莉,而是甘贞安(护士、美国人)。甘贞安到延安后由于不习惯当地的生活而返回郑州,公谊会十九医疗队才改派斯坦莉来延安,随行的还有机械师米福兰(美国人)。这样,十九队在延安的这个组事实上由七人组成。
  斯坦莉天生丽质,热情活泼,梳一个漂亮的中西结合的发型,身材高挑,聪明伶俐,来中国不久,竟能讲一口较流利的中国话,这不能不让人惊奇。斯坦莉到延安后,刚好遇到胡宗南部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她一到就过上了连续转移、战地抢救伤员的紧张生活。斯坦莉和男人们一样爬山涉水,到了驻地后便打扫卫生,布置病房,整理摆放药具,清洗绷带纱布,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战地医疗所,人少事多,一个顶仨,往往病房还没布置好,伤员就抬来了。加之有一些重症伤员随所转移,一到驻地便要给这些伤员打针喂药,清洗伤口,那份累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斯坦莉从不叫苦叫累,总是热情奔放地工作着。
  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中,由于连续不断转移,又弄不到毛驴骑,斯坦莉和大家一样凭着两条腿行军,走到羊道峁时,吃了饭还没缓过劲来,就又要出发去石灰岔了。而此时斯坦莉脚板上已打了16个血泡!她在中方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用线将血泡穿破,忍着痛一瘸一拐地跟着队伍前进,硬是随队走到了目的地。
  在病房里,许多护士仅经过短期培训便分来上岗了,斯坦莉从早到晚指导新护士打针、擦背、清创、换绷带。个别新护士刚来时哪见过这种血淋淋的场面:满屋伤员缺胳膊断腿的,头上冒血胸口上穿了洞的……吓得她们双腿发软、两手颤抖使不上劲。斯坦莉往往都要亲手示范,并一脸严肃地告诉她们:我们的工作就是面对这些负伤的战士,就是救死扶伤,我们是战地医院的护士,是在挽救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啊!见血就怕是不行的!
  斯坦莉对延安的感情极深,这种感情伴随了她一生。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发现我已进入了生机勃勃的群体。后来我深深被延安的平等、团结、自力更生的精神所感动。在这里感到了新中国的朝气。认识到我人生的价值。”
  斯坦莉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与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里的政党热爱人民,这里的军队为正义、为人民而战。因而她热爱为人民而战的官兵。她倾全力护理为人民而战的负伤官兵。每当有伤愈的战士归队,她都尽可能用自己的相机为最勇敢的战士拍照留念。上面写到的吕绍才连长等英雄的照片,她保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斯坦莉是1948年2月从临县下白塔同叶彼得、米福兰一起离院的。她回到美国后,一直不能忘怀在延安的日日夜夜,经常给当年的翻译李兴培写信,了解中国的变化,了解延安的人和事。1973年,她和许岩礼夫妇结伴重返延安,再次踏上她日夜思念的这片土地。此后,斯坦莉多次来延安,向西安友协赠书,带来摄影记者拍摄《重返延安》专题片,向美国人民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1988年,已是70高龄的斯坦莉的“延安情结”更是难以自控,毅然来到延安大学,义务教授英语一年1
  1991年春节,她再度来到中国,准备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友人研究会成立会议,却因脑溢血而不幸辞世。斯坦莉,这位美利坚女人最终倒在了她一生热爱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延安中央医院工作过的外国白衣天使;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帮助过中国人民的每一位国际友人。(全文完)
  
  责编 任 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编辑 孙瑞锋  美术设计 朱文文  Blink Gallery着力于寻找世界各国富有天分的设计师并与他们合作,以出众、别具一格的时装系列满足顾客的个性要求。Blink Gallery对合作设计师要求非常苛刻,他们的时装系列必须拥有世界级的创意,同时适合中国女性的气质。  继2008年4月Blink Gallery于华府天地盛大开幕之后,这颗时装界multi-brand新星又偕同旗下5位国际新晋设计
期刊
通过分区域施工,解决了开口断面大难管理的问题,同时尝试了掘进机锐角拐弯工艺,实现了机掘多角度自开口,为高瓦斯矿井机掘开口拐弯探索了新路子。 Through the subregional
期刊
期刊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相关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有关体育“传统校”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多,针对“传统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