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的高考“不宣录取”政策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招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1966-1970年5年没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1977年才恢复正常高考。在这之前,1958-1965年的8年中,高校招生还有“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的政策。
  
  尘封于历史死角的一段往事
  
  笔者是1959届高中毕业生,中学时代是在古城开封度过的。从民国时期一直到50年代初,开封都是河南省会,这里代表着全省教育的最高水平。母校育才中学的师资、学风、学生在开封都是很好的。我所在的高中59届共200余人,1959年高考时除了不愿升学的以外,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而一些尖子生却落了榜,这真让人费解。
  在当时的氛围下,人们不敢询问原因,心中的疑问只好压在心底。改革开放后,“左”的错误一次次得到纠正,当年的谜团才慢慢解开。原来,我们上高三时,校方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对学生一一作了政审,除了推荐留苏生和保送生外,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政治审查的依据,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而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或者家长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的,或有海外关系尤其是港澳台关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者。当时高校招生时先看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我的同学中因此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不在少数。这里略举数例。
  江雪,1954年从入朝志愿军退役,经考试插班到育才中学初二,始终保持门门功课5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入高中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小说,又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团支书,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1959年高考时,江雪对自己的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都是很自信的,报了北大、北师大等名校。然而,他接到的是一封这样的信:“……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今年你未被录取……”后来,江雪才知道自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落榜,并获悉在1959年的文科考生中。各科成绩都在85分以上的,全省只有两人,江雪分数最高。当时有八所大学都想录取这位“省文科状元”,可是均在“不宜录取”政策面前望而却步。
  范天成,是老师眼中的文理全才,高中时对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理论,化学中的电离理论,数学中的非欧几何体系十分着迷。他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已经在有意识地追寻前代成功学者的科研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升入大学后及早转入创造性研究做好准备。这样的学生,也因家庭出身问题“不宜录取”。他找工作时碰到一个急需语文算术代课教师的小学,听说他语文算术都能教,高高兴兴地把他领走。
  吕延梅,初中时是“全5分”学生,被保送到高中部。他虽出身富农,但自恃学习成绩优秀,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信封右下角印着“北京大学”四个字,但先被蓝水钢笔划掉,改写成“开封师范学院”,又被划掉,最终改定为“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开封师专属两年制大专,吕延构虽被该校录取,上的却是一年制的数学短训班,这种短训班不算学历。从北京大学一降再降,落到师专一年制短训班,吕延梅可谓1959年高考“降格录取”的典型。
  
  “不宜录取”遍及全国
  
  当时这样做的,自然不是开封育才中学一家,也非河南一省。受伤害的也不单是高中生,连初中生也有被剥夺了上高中的资格;而且这样做并非一年。“文革”初期开封某中学档案室被撬,学生们发现正要参加高考的66届应届毕业生的政审档案,分类与前所说相同,此事曾引起轰动。这无疑证实了直到1966年“不宜录取”、“降格录取”仍在执行,只是因为“文革”突起导致高考中断,才悄然止息,经查档案,1958年河南省某市高考“不宜录取”的比例是7%,1966年是6.1%。自1958年至1966年,8年里全国遭“不宜录取”“降格录取”的高、初中生究竟有多少?只有问老天才能知道。
  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在《我的祖父孙中山》的后记中记述:“1955年,我从上海第八女子高中毕业,我三年高中的总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还被评为五好学生。在教师的指派下,我还负责帮助五位同学通过了毕业考试。虽然有这样的成绩……我不能进入任何大学读书。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悲观,却连哭都不敢哭……就写了一封信给祖母宋庆龄……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说: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不过,她在信的最后一行提到:但愿我明年能进入大学。次年我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孙穗芳的回忆表明1958年以前高考中也有类似的政审条件,只不过1958年以后政审涉及的内容更多了而已。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荆棘路》中收录了剧作家吴祖光的几篇文章,他谈到自己因鸣放而被打成“右派”后的悲惨遭遇:“什么反右、批判、检查、劳动我们都经受了;但是使我最痛苦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母亲、妻子、子女……再说我们3个孩子,都不许升学。长子吴刚去近郊农村‘锻炼’,次子吴欢初中读完也送到北大荒,作了7年‘兵团’通讯员,干每天走70华里送信的苦役。小女儿吴霜初中毕业后,竟被原来最喜欢她的女班主任老师取消了她升学的权利,只能留在家里……”吴老在这里记述了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小女儿。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夫妻二人曾带过一个业余班,里面全是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能升学更不能进工厂。老师说他们都很刻苦,既爱学习,又能干活,让他们夫妻至今难忘。
  集作家、画家、艺术家于一身的冯骥才也是一位“不宜录取”者。在接受台湾省作家施叔青的采访时,冯说:“我1961年高中毕业,考中央美术学院,我出身不好,复试完了,教师告诉我:‘你愿不愿意上李可染的山水画系?’我说:‘愿意。’最后我没有被录取,原因是我出身资本家的家庭,那时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时候。”
  
  最终伤害的是国家利益
  
  “不宜录取”执行的年代并不是考生过多,而是考生不足、国家急需高等专门人才的年代,从当时河南省教育厅下达的文件可知,1959年高考因招生名额不足,部分高校于1960年又进行春季招生,还鼓励在职人员报考或保送大学。1960年4月25日河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从今年高中二年级学生中动员部分学生报考高等学校的通知”。该通知指出,1960年各类高校在河南招生17300人,而应届毕业生仅为14756人,其中因政治、健康条件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能升学的按10%估算,将为1476人,把这部分学生扣除后,还缺少4010人。经省委同意,从今年高中二年级中动员4000多名学生报考高等学校。这个不能升学的10%,主要是政治条件不合格的预估人数。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上等、胸怀报效祖国志向的人才苗子。
  就全国看,“不宜录取”政策的执行也有较宽松的。80年代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聂荣臻语)的蒋筑英之所以能成为万众瞩目的“当代英雄”,和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他有父亲被劳改的家庭问题,竟考入北京大学,实在应感谢他的母校对他网开一面。
  1998年10月3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获奖的美籍华人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这一消息使我和我的中学同窗感慨不已。因为崔琦是我们的同龄人,又生于河南,更因为崔琦有三个姐姐在香港的“严重家庭问题”。如果当年崔琦不去香港上中学,而是留在河南宝丰,他也很难逃脱“不宜录取”的命运,岂能与诺奖有缘!相反,那些“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者之中,如果有人被命运推上崔琦式的人生轨道,获得诺奖也不一定是痴人说梦。此类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反差,显然不是仅凭个人的聪明才智、技术手段等所能消除的,而是需要一个崇尚文明、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国家繁荣昌盛才有保证。
  
  (据《炎黄春秋》07第6期)
其他文献
清朝文学家方苞在文章《狱中杂记》中,把他当年关在牢狱的所见所闻全记了下来。即使今天读来,狱中公权私用,官府的权力被那些牢役用来给自己谋利,其敲骨吸髓,手段之残忍,仿佛人间地狱,着实恐怖。  方苞在文中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他当时关在刑部监狱,看见每天都有三四个犯人死掉后便从墙洞里拉出去。见他吃惊,同一牢房的原洪洞县杜县令走过来告诉他说,这还算好的,今年气候还好,死的人不多,往年发瘟疫
期刊
我第一次见到李大妈,是在她高兴地将一封写满歪歪扭扭字体的感谢信交给我的时候。信的内容很简单,然而这不足一百字的信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一位农村妇女最淳朴的情感。一位母亲因儿子重获健康的喜悦,一位患者家属对医生的真诚感激与信任。  李大妈的儿子。儿子小表从小智力就比同龄人差,初中没毕业便来西安打工,转眼间都二十八了,而且还和邻村小芳恋爱了。然而好景不长,小芳父母坚决反对女儿和小袁来往。有一天,为难的小芳
期刊
瑶族唐代称莫徭。据传说其先民曾固有功于国家而免征徭役,并由此得名。后来改为“瑶”。  锡伯据说为鲜卑族后裔,后因“鲜”与。“锡”、“卑”与“伯”声母相同而讹变为“锡伯”。17世纪末,清政府将其编入八旗,并由东北调锡伯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驻伊犁屯田,故有今日之锡伯族。  哈萨克族与突厥、回鹘、蒙古等部落渊源很深。成吉思汗西征时曾经西迁,后来返回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地区。由于反抗金帐汗王国的统治而得名
期刊
挟持大陆民航客机飞往台湾的劫机犯杨明德、林文强两人,于07年8月14日被遣返回大陆。到目前为止,在1993年至1998午间劫持民航客机赴台的18名大陆劫机犯中,除1人正在服刑外,其余17人均已遣返。这些自以为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就能逃避罪责,进而在台湾寻个“好出路”的人,终究难逃正义和法律的惩罚。而那些侥幸留在台湾的劫机犯,等待他们的也决不是梦想中的天堂生活。    从“反共义士”到死刑犯    出
期刊
在抗美援朝烽火山阻击战中,一个仅有6人的战斗小组与美军指挥的两个营抗击,创造了0比360的辉煌战绩:个中奥秘是什么——  特等射手判断出敌人可能向我进攻的路线。提出了多种阻击方案  带领这个战斗小组创造奇迹的小组长名叫李飞,山西省河曲县人。这位22岁的志愿军68军某团6连战斗小组组长早在入朝前就已获特等射手称号。  1951年美军发起的“秋季攻势”在东线遭到惨败后,又于10月中旬在西线集中4个师的
期刊
刘 建 周 益 陈 璐  2007年5月11日,轰动全国的已故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书画归属案,在经历了一年零六个月的沉寂之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由于该案原、被告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案情历史跨度较长,关键人物不在人世,或已失去民事行为能力,在重要问题上原、被告争辩激烈,说法不一,使该案波折不断。一年多来,已故艺术大师刘海粟的祖孙三代,都被卷进了这场世人瞩目的豪门恩怨中。    报警一家
期刊
1977年12月10日  关键词:恢复  大事件:1977年12月10日恢复的高考,考试办法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但是,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万,录
期刊
中国究竟有多少国宝流传海外?又有多少宫廷珍籍流出皇宫?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完成了专著《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籍》。在故宫任职24年的向斯破译了大量国宝绝密档案,在书中详细披露了约30万件皇宫国宝流失事件之真实内幕。    第一次 《永乐大典》去向成谜    “我把清宫珍籍流传宫外的情况作了系统的研究后,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次宫廷国宝、秘籍流失主要包括《永乐大典》、《四
期刊
蔡元培一生读书,一生育人,“学不厌,教不倦”,是他书斋中桂的一句格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是他自画像上的题词,也是他老年时的座右铭。  1902年初,蔡元培离开故乡前往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在上海,他认识了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当他了解到马鬼生会拉丁文后,就执意要跟马老学拉丁文。在跟从马老学习过程中,蔡元培非常勤奋、刻苦。当时他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找学生谈
期刊
1949年11月,时任中共江西吉安地委组织部长贺怡奔赴赣南。寻找毛泽东失散的爱子毛岸红。11月21日晚9时,贺怡乘车从赣南返回吉安,在距泰和县城七八里路、一个叫“丰塘桥”的地方突发车祸,不幸遇难,时年38岁。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贺怡遇难时的情况一直鲜为人知,车祸地点也有不同“版本”。一些正规出版物记载的是“凤凰桥”,而坊间所说却是“丰塘桥”。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贺怡遇难时的真实一幕究竟怎样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