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氧分压一氧化氮合酶测定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来源 :中国妇幼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_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脉氧分压(PaO2)、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对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TOF患儿52例作为研究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16例,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幼儿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当日和术后静脉血及健康儿童清晨空腹外周血,利用CIBA-CORNING238血气分析仪分析PaO2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PaO2、NOS水平,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
其他文献
目的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五项指标检测在败血症患儿并发DIC的早期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脓毒症患儿90例进行研究观察,并依据有无并发DIC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无并发DIC,观察组45例并发DIC,所有患儿予以凝血五项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测定,并对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凝血五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其PT、APTT、TT明显延长,FIB与D-D明显升高,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栓弹力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并探讨影响高龄产妇自然分娩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该院96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同期适龄产妇94例,所有产妇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收集产妇入院后临床资料,包括籍贯、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分娩年龄、孕周、产次、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体质量以及产妇期望分娩方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影响高龄产妇自然分娩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96例高龄产妇中,自然分娩者共31例(32.29%),94例适龄产妇中,自然分娩者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危险因素及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1 35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1 351例产妇,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96%,根据检查结果将产妇分为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产妇为观察组(121例)、未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产妇为对照组(1 23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期补充叶酸、饮酒、空腹血糖(GLU)、尿酸(UA)、总胆固醇(T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图学学报》(原名《工程图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1980年5月创刊以来,已走过了40个春秋.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学报》的主办方中国图学学
期刊
用户在执行不同任务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感知行为。知道用户正在执行的任务可以帮助进行用户行为的分析,也可以作为智能交互系统的输入,使得系统自动根据用户不同的任务提供不同的功能,改善用户的体验。用户任务预测指的是根据用户的眼睛运动特征、场景内容特征等相关信息来预测用户正在执行的任务。用户任务预测是视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研究者们针对不同的场景提出了很多有效的任务预测算法。然而,以往工作中提出的
目的 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大出血患者108例,按照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
目的 研究急诊儿童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3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真实世界的外观主要取决于场景内对象的几何形状、表面材质及光照的方向和强度等图像的本征属性。通过二维图像预测本征属性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中的经典问题,对于图像三维重建、增强现实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二维图像的本征属性预测是一个高维的、不适定的逆向问题,通过传统算法无法得到理想结果。针对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在二维图像处理各个方面的应用,出现的大量利用深度学习对图像本征属性进行预测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
计算机视觉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方向,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在算法、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十年来,以大数据、大算力为基础的深度学习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视觉走向大模型时代,但其算法适应能力仍然和人类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视觉任务评估评测(评测数据集、评测指标、评估方式)出发,对计算机视觉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对现存的依赖大数据学习的计算机视觉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人机对抗智能评测提出了
1. BackgroundrnThe use of engineering tools, design, research, and thinking to create environments and capabilities whereby individuals who are currently und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