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重要的一门通识课程,但普遍遇到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改进,试图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类课程 生命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6-02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高等农业院校通识类课程或公选课,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丰富非生物学类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我们在这几年的授课中发现,由于授课对象多为非生物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生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如何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1.趣味性
提高学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门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所以内容上可以灵活一些,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比重。如在第一章细胞的内容里,我们播放有关细胞分裂的音乐短片《有丝分裂》,画面诙谐可爱,配上学生们耳熟能详周杰伦的流行音乐,歌词经过网友修改,详细讲述了有丝分裂的过程,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们非常喜欢。在介绍克隆知识之前,给学生播放几分钟关于克隆人的电影片段或预告片,会提高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兴趣。
2.针对学生专业
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包括一切社科类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生物课所积累知识差别很大,导致授课内容和授课难度很难一致,必须按照学生专业和特点进行。例如,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时,加入大量园林景观植物的介绍;对于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补充用材树种的介绍;而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内容设计难度最大,比如针对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加重生物伦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大学生的生物英文文献让大家阅读翻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增加前沿性与时事性内容
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加上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如果教学内容还停滞不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当前生命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2015年,我们在讲授干细胞研究的内容时,结合2014年轰动全世界的日本年轻女科学家小包方晴子的科研丑闻,通过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们了解了干细胞研究技术,也使大家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课后学生反映很好。
二、转变单一教学方法
1.邀请身边科学家做微型报告
目前教授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师多为科研型教师,本身从事生命科学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身边都有很多在本领域很有影响和建树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我们可以请他们来就自己的研究工作做一些浅显易懂的,贴近大学生的微信报告。由于这些科学家在学生们的威望和影响,会极大吸引他们认真听课,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情。
2.学生自选题讨论
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我们会安排一个自选题讨论的教学环节,每个班学生们自发分为4-6组,每组5人左右,通过查询资料,组内讨论,制作PPT,选取本组成员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报告,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与讨论。学生们通常对本专业和生命科学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还有一些同学对社会热点如转基因食品很有热情,此举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演讲能力,加深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增加课下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有一个原因是直观内容太少,学生们仅仅从老师的讲课中和书本中得到的知识太过抽象,比如转基因等研究内容,不亲自操作或观察,很难理解,所以我们认为本课程应该根据开设学校学院和教师的情况,多增加实践内容。
1.参观科研实验室
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或同事的科研实验室,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本科生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没有进过实验室的,很多同学都对实验室感到神秘和陌生,通过参观,让学生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跟研究生们交流探讨,了解一般科研手段和方法,培养科研兴趣。
2.增设小实验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介绍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几项试验技术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生物学实验的强烈兴趣。我们在开课学生中就是否希望开设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能够开设。
四、加强反馈与总结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我们都要让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上的一些思考与尝试都是在总结了多年学生反馈意见后得出的,所以,我们认为和学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极大长度开拓教师的思路,反之,如果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与同学交流,也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通识类课程 生命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6-02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高等农业院校通识类课程或公选课,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丰富非生物学类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我们在这几年的授课中发现,由于授课对象多为非生物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生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如何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1.趣味性
提高学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门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所以内容上可以灵活一些,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比重。如在第一章细胞的内容里,我们播放有关细胞分裂的音乐短片《有丝分裂》,画面诙谐可爱,配上学生们耳熟能详周杰伦的流行音乐,歌词经过网友修改,详细讲述了有丝分裂的过程,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们非常喜欢。在介绍克隆知识之前,给学生播放几分钟关于克隆人的电影片段或预告片,会提高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兴趣。
2.针对学生专业
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包括一切社科类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生物课所积累知识差别很大,导致授课内容和授课难度很难一致,必须按照学生专业和特点进行。例如,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时,加入大量园林景观植物的介绍;对于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补充用材树种的介绍;而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内容设计难度最大,比如针对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加重生物伦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大学生的生物英文文献让大家阅读翻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增加前沿性与时事性内容
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加上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如果教学内容还停滞不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当前生命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2015年,我们在讲授干细胞研究的内容时,结合2014年轰动全世界的日本年轻女科学家小包方晴子的科研丑闻,通过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们了解了干细胞研究技术,也使大家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课后学生反映很好。
二、转变单一教学方法
1.邀请身边科学家做微型报告
目前教授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师多为科研型教师,本身从事生命科学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身边都有很多在本领域很有影响和建树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我们可以请他们来就自己的研究工作做一些浅显易懂的,贴近大学生的微信报告。由于这些科学家在学生们的威望和影响,会极大吸引他们认真听课,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情。
2.学生自选题讨论
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我们会安排一个自选题讨论的教学环节,每个班学生们自发分为4-6组,每组5人左右,通过查询资料,组内讨论,制作PPT,选取本组成员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报告,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与讨论。学生们通常对本专业和生命科学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还有一些同学对社会热点如转基因食品很有热情,此举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演讲能力,加深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增加课下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有一个原因是直观内容太少,学生们仅仅从老师的讲课中和书本中得到的知识太过抽象,比如转基因等研究内容,不亲自操作或观察,很难理解,所以我们认为本课程应该根据开设学校学院和教师的情况,多增加实践内容。
1.参观科研实验室
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或同事的科研实验室,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本科生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没有进过实验室的,很多同学都对实验室感到神秘和陌生,通过参观,让学生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跟研究生们交流探讨,了解一般科研手段和方法,培养科研兴趣。
2.增设小实验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介绍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几项试验技术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生物学实验的强烈兴趣。我们在开课学生中就是否希望开设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能够开设。
四、加强反馈与总结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我们都要让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上的一些思考与尝试都是在总结了多年学生反馈意见后得出的,所以,我们认为和学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极大长度开拓教师的思路,反之,如果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与同学交流,也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