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预警,目前已经进入调整的最后阶段,而面临的去杠杆、去泡沫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指标变得更加糟糕,有的指标可能会出现新低,但新的力量正在积蓄
近年来,不论是中央高层还是学界,对经济运行中的纠偏都极为关注,如果将此理解为仅用政府这只手去纠正市场的失灵,难免把问题简单化。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的低迷,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卢锋《宏调的逻辑》一书,从一个新的视角,探密了我国近十年的宏观调控。
中国的宏观调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的,其中一个最敏感的指标——通货膨胀,始终成为调控的风向标。所谓通货膨胀指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它会由此引发经济运行的一系列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出现的多次通胀,也由此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
20世纪80年代初,消费物价上升到7.5%,这是由大批项目上马、货币信贷、财政赤字及项目进口派生的,中央政府及时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使物价指数迅速回落。80年代中后期通胀压力再度形成,中央政府及时出手反通胀,并在通胀环境下以通过价格改革“闯关”,引发抢购和挤兑,不得以停止价格改革转而治理通胀,在付出经济增长滑坡后抑制了物价上涨。
1994年,随着投资和信贷过快扩张,物价涨幅超过历史最高点24.1%,中央政府首次综合推出财政、金融、汇率改革,成效明显。
新时期通胀展现新形态,同时表现为流量物价指数间歇性上涨与资产价格飙升,21世纪前10年,CPI多数月份并未达到较高水平,但上证指数曾经从2006年初的1300点猛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10年数倍增长。新形态引发宏调手段的多样化,除常规的货币、财政手段外,投资管制、利率上下限、土地增量控制、限制购房、冻结物价、暂缓审批项目、查处大案等“十八般武艺”竞相登上国家宏观调控舞台,也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九龙治水”宏调模式。多样化调控对维系宏观大体稳定有积极意义,宏观调控模式是经济运行短期调节与长期机制频繁交涉互动的关键环节,新一届政府决意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长短结合、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应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成熟的调控模式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特色宏调过程中,也不乏值得反思之处。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层实施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稳定宏观,防控风险的组合政策,开创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局面。但是,这一轮宏观调控有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成因背景,需从现实、逻辑、历史等综合角度去认识,这不仅对保持定力继续实施正确政策有必要性,也有助于理解转型开放大国经济成长内在规律。
基于此,卢锋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显现双重调整特征。一是受发展阶段演进规律作用以及要素价格变动引导,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出现变化,服务业与中西部地区较快增长,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表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内在活力与特殊优势,构成有利于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基本面因素。二是早先宏观失衡派生必要调整,对短期增长构成某种制约。
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取得重要成就,然而由于改革滞后和机制扭曲作用,宏观调控政策认知、判断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逐步累积形成深层矛盾和结构失衡,决定了近年调整的客观必然性。鉴于此认识,当前应坚持十八大以来双重导向的正确宏观调控方针,在保持定力推进结构与失衡调整的同时,完善与充实稳增长政策,为新一轮自主景气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卢峰看来,这一轮调整始于2011年,不过是从当时局部波动的调整转向十八大以后全面、主动、与改革相结合的调整。他预警,目前已经进入调整的最后阶段,而面临的去杠杆、去泡沫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指标变得更加糟糕,有的指标可能会出现新低,但新的力量正在積蓄。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实证了作者这些判断。
宏调的逻辑
作者:卢锋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近年来,不论是中央高层还是学界,对经济运行中的纠偏都极为关注,如果将此理解为仅用政府这只手去纠正市场的失灵,难免把问题简单化。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的低迷,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卢锋《宏调的逻辑》一书,从一个新的视角,探密了我国近十年的宏观调控。
中国的宏观调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的,其中一个最敏感的指标——通货膨胀,始终成为调控的风向标。所谓通货膨胀指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它会由此引发经济运行的一系列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出现的多次通胀,也由此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
20世纪80年代初,消费物价上升到7.5%,这是由大批项目上马、货币信贷、财政赤字及项目进口派生的,中央政府及时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使物价指数迅速回落。80年代中后期通胀压力再度形成,中央政府及时出手反通胀,并在通胀环境下以通过价格改革“闯关”,引发抢购和挤兑,不得以停止价格改革转而治理通胀,在付出经济增长滑坡后抑制了物价上涨。
1994年,随着投资和信贷过快扩张,物价涨幅超过历史最高点24.1%,中央政府首次综合推出财政、金融、汇率改革,成效明显。
新时期通胀展现新形态,同时表现为流量物价指数间歇性上涨与资产价格飙升,21世纪前10年,CPI多数月份并未达到较高水平,但上证指数曾经从2006年初的1300点猛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10年数倍增长。新形态引发宏调手段的多样化,除常规的货币、财政手段外,投资管制、利率上下限、土地增量控制、限制购房、冻结物价、暂缓审批项目、查处大案等“十八般武艺”竞相登上国家宏观调控舞台,也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九龙治水”宏调模式。多样化调控对维系宏观大体稳定有积极意义,宏观调控模式是经济运行短期调节与长期机制频繁交涉互动的关键环节,新一届政府决意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长短结合、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应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成熟的调控模式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特色宏调过程中,也不乏值得反思之处。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层实施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稳定宏观,防控风险的组合政策,开创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局面。但是,这一轮宏观调控有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成因背景,需从现实、逻辑、历史等综合角度去认识,这不仅对保持定力继续实施正确政策有必要性,也有助于理解转型开放大国经济成长内在规律。
基于此,卢锋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显现双重调整特征。一是受发展阶段演进规律作用以及要素价格变动引导,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出现变化,服务业与中西部地区较快增长,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表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内在活力与特殊优势,构成有利于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基本面因素。二是早先宏观失衡派生必要调整,对短期增长构成某种制约。
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取得重要成就,然而由于改革滞后和机制扭曲作用,宏观调控政策认知、判断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逐步累积形成深层矛盾和结构失衡,决定了近年调整的客观必然性。鉴于此认识,当前应坚持十八大以来双重导向的正确宏观调控方针,在保持定力推进结构与失衡调整的同时,完善与充实稳增长政策,为新一轮自主景气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卢峰看来,这一轮调整始于2011年,不过是从当时局部波动的调整转向十八大以后全面、主动、与改革相结合的调整。他预警,目前已经进入调整的最后阶段,而面临的去杠杆、去泡沫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指标变得更加糟糕,有的指标可能会出现新低,但新的力量正在積蓄。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实证了作者这些判断。
宏调的逻辑
作者:卢锋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