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行ERCP治疗的76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13)岁。观察患者ERCP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结果7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2例患者取石失败,取石成功率97%(74/76)。手术时间(98±60)min。术后住院时间2~18 d,中位住院时间5 d。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05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行ERCP治疗的76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13)岁。观察患者ERCP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结果7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2例患者取石失败,取石成功率97%(74/76)。手术时间(98±60)min。术后住院时间2~18 d,中位住院时间5 d。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快速手术病房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教学培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由解放军总医院胆囊快速手术病房受训医师完成的4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7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17~91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依据医师培训模式不同分为传统组(n=260)和规培组(n=178)。规培组医师接受阶梯式规范化培训,包括开放组轮转、模拟器训练和进阶式带教。传统组医师延
胆管囊肿的具体发病机制不详,有胚胎发育异常、胰-胆管异常合流以及遗传学机制等[1-4]。近期关于胆总管囊肿平滑肌分布规律研究,再次强调了管壁薄弱、管腔内压增高是胆管囊状扩张的关键因素[5]。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胆管囊肿是一种癌前病变[6-8]。截至目前,外科治疗是胆管囊肿主要的治疗方式[9-11]。也唯有手术治疗能够实现治疗目标,即切除囊肿病灶,彻底缓解胆管囊肿导致的胆管炎、胆管结石等临床症状,预防胆管囊肿或胆囊等发生癌变[7,10]。Todani分型系统是目前临床指导胆管囊肿外科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目的探究叉头框蛋白A2(FOXA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岁。检测人肝癌细胞系中FOXA2的表达,肝癌细胞系HepG2中表达最高用于后续实验。FOXA2过表达和阴性对照质粒转染HepG2细胞。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OXA2的表达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又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Klatskin瘤,是指原发左、右二级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HCC目前占胆管癌的50%,是目前最常见的胆管癌类型[1]。目前西方国家HCC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我国HCC的发病率大于6/10万且逐年增高[2]。接受化疗的不可切除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12个月,而接受R0切除者为30~46个月[3]。因此,手术仍是HC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据统计,HCC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7
胆管良性狭窄(benign bile duct stenosis,BBS)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需多次手术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ERCP问世以来,ERCP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诊断和治疗BBS的重要手段。BBS是指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瘢痕性狭窄,可引起胆汁排泄受阻和胆管炎反复发作,长期的胆管梗阻及胆道感染将导致胆管结石和严重肝功能损害,甚至诱发肝胆管癌。BBS的病因种类复杂,如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道损伤等,各类型炎症如慢性胰腺炎(chro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在预防胰腺导管腺癌(PDAC)术后早期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收治的132例PDA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53例;年龄42~81岁,中位年龄6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早期6个月内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和非早期复发组。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术前化疗组、术后化疗组、术前+术后化疗组。早期复发相关因素及不同治疗模式对复发的影响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58
目的探讨肝胆影像学指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429例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2±11)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CT或MRI检查测量胆囊壁厚度、胆囊截面积、脾脏截面积及肝右叶厚度。肝功能评估采用Child-Pugh评分和ICGR15。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建立Child-Pugh评分预测模型,以R2和均方根误差(RMSE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8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6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有无辅助化疗,将其分为辅助化疗组(42例)和手术组(44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进行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
胆道癌是高度异质性、罕见、难治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根治切除率低,传统辅助治疗的效果有限,患者预后较差。免疫疗法开辟了肿瘤治疗新的前沿,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相关治疗应用于胆道肿瘤的疗效正在被多项临床试验评估,辨别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反应及预后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旨在回顾胆道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及如肿瘤突变负荷、DNA错配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可伴有器官衰竭的疾病[1]。根据201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AP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il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重症急性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