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量越来越大,导致剩余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大,污泥中所含的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能源,成为当前环保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现有的污泥热处理技术以及燃煤机组污泥耦合发电工艺,介绍了污泥焚烧前的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从影响因素、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以及能耗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干化技术和碳化技术对污泥焚烧处理的适应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为污泥处理处置及生物质耦合燃煤机组发电技术提供相关参考.
【机 构】
:
华能(苏州工业园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太仓215424;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量越来越大,导致剩余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大,污泥中所含的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能源,成为当前环保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现有的污泥热处理技术以及燃煤机组污泥耦合发电工艺,介绍了污泥焚烧前的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从影响因素、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以及能耗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干化技术和碳化技术对污泥焚烧处理的适应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为污泥处理处置及生物质耦合燃煤机组发电技术提供相关参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亦呈现出新特征.其中,住房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租赁住房是满足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的途径.基于租买选择理论,测度我国26个试点城市的租售比、房租收入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城市的住房租金价格水平、租金可负担程度及其原因.结果发现,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房租收入比将会增加,即租赁住房消费支出将会提高.同时,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人口净流入与房价增速的降低,将会增加房租收入比
住房改革以来,我国住房由福利品转变为市场化商品,单位制住区作为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在新时期经历了多重力量影响的空间演化历程,映射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面临着亟需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挑战.尽管关于单位制住区的研究早已得到学界关注,却鲜少探究单位制住区空间演化机制.以江苏省南京扬子石化单位住区为例,从制度基础、经济作用、空间力量、文化更迭、个体选择5个方面切入,试图探究和建立大型国企主导型单位制住区空间演化的综合动力机制,并从单位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空间重构、社会治理转型出发,提出单位制住区空间提升的规划建议.
在站城协同发展导向下,为精细化探究铁路客站地区各类城市功能的布局及其与城市活力的关联,并对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站区的异同,以我国4个特等铁路客站地区为例,借助POI数据、人流量数据等展开定量研究.发现新老站区功能分布的共性,即密度最高的3类功能是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密度最低的功能是居住,且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与商业功能关联密切.新老站区的差异体现在老站站区商业功能更完善,新站站区办公和商业功能均衡发展.空间结构上,老站形成了以商业功能为主导的发展轴线并串联起车站,而新站周边的功能组团多呈散点分布,相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我国地方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层面、中小尺度的面向城市综合防灾现状评估的定量研究还较少,尚未形成权威、公认的研究范式和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性较弱.为此,提出城市灾害风险应对能力概念,分析并选取与城市灾害风险应对相关的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构建包括灾前、灾时和灾后(短期)在内的全过程多要素指标评价体系,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提供建议和思路,为城市防灾现状评价提供指标框架上的借鉴.
交通微循环对缓解古城交通问题有很强的适用性.为实现对古城区交通微循环运行效果的评价和问题的识别,以苏州古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苏州古城区交通微循环系统的供给现状和功能定位,基于AHP—模糊理论,从交通和生活两个维度搭建古城区交通微循环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苏州古城区4个区块综合评价得到:对于交通运行,3个区域评价等级均为好,1个区域评价等级为一般;对于生活交往,4个区域评价等级均为一般;交通维度中与生活交往品质呈显著正相关的为慢行交通指标,与生活交往品质呈显著负相关的为机动车运行指标.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运行
城市设计是为人民塑造良好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选取芝加哥河滨步道地区城市设计实施为案例,综合考查其背景,以6类成果为框架总结其规划设计过程和内容,并从社会进程、法律路径、管理路径、经济路径、直接实施和评估改进等6方面分析其实施情况.结论概括形成城市设计治理体系,包括人、平台和过程3大部分:强调政府、公民社会和市场主体三方基于多元目标认同的协同行动;城市设计发挥公共治理平台功能;总结为目标凝聚、战略协同、整合实施和评估改进4个治理阶段.最后对我国城市设计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老旧社区大量出现并且改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定期维护的机制.新加坡在其主要的住宅形式——公共组屋的维修翻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新加坡公共组屋定期维修翻新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我国老旧社区改造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成立专业部门、确定适应城镇化进程的维护周期、建立运营维护机制、确定适应不同类型老旧社区的维修翻新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明晰共有产权等6方面出发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老旧社区改造规划提供借鉴.
本书作者埃里克?芒福德(Eric Mumford),现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山姆?福克斯设计与视觉艺术学院,是现代建筑和城市化史方面的专家,主要教授建筑历史和理论课程.在1980年代,他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后于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建筑学博士学位.他还出版过《定义城市设计》 《圣路易斯现代建筑:华盛顿大学和战后美国建筑(1948—197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关于都市主义的论述(1928—1960)》等关于现代建筑和都市主义历史、理论的专著.他曾短期任教于秘鲁天主教大学,也曾在中国举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城市重要的创新载体之一,对处于发展机遇期的新城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五个新城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超大城市周边新城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上海五个新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长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在时序演进方面,新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有待提升,产业结构尚未成熟,各新城之间存在企业发展阶段性差异;在空间演化方面,新城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大多呈现由离散分布向“单核多节点—环绕中心城区外围”分布模式演变,存在集聚趋势及邻近跨区域交
2014年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推动下,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下简称“市规划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旅游局”)会同各区政府持续推进“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下简称“空间艺术季”)举办.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有效提升了本市公共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