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么情况下还原为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讲,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当个人身份、身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就成为变异人了。或者说,这时候的人就脱离了人的本身、本质、本来面目,变成另外一种物体,当然不是什么“超人”“外星人”。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还原为人的。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原为人,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才像个人呢?
  (一)在自然情况下
  成形之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在母体孕育成型后,初始为人。人是什么样子?新生儿是最初的版本,一落地便哇哇大叫,浑身上下一丝不挂,不知羞,不害臊,红通通,肉呼呼,粉团似的,可爱极了。
  脱光之后———人靠衣服马靠鞍,光着身子来到世上,穿上衣服就有了隐藏,脱光衣服便原形华露。譬如在被称为“天体浴场”的海边,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皮肤是否光滑,身上有无疤痕,等等,一目了然。在这里,你看不出谁高贵、谁卑贱、谁富有、谁贫穷,大家都一个样,皮包肉,肉包骨。而一旦穿上衣服,坐到车里,或坐在台上,或被人前呼后拥,人就有尊卑高下之分了。
  退休之后———一个人不管干什么,无论钱有多少,官有多大,退休之后都成了老头老太,又都还原成了普普通通的人。说话办事,不再那么趾高气扬了;待人接物,不再那么生冷生硬了;遇到熟人,也能打打招呼、开开玩笑了;老友聚会,也能放下身段,召之即来了。
  衰老之后———人到老年,年迈体弱,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身患疾病、卧床不起的,或油燈耗尽、行将消亡的,哪里还能找到当年的身影?这时候他们都还原、复归人的本性本身了,像无数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样,疼痛了,就会叫、会喊;不行了,也怕死、不想死。当然,自然规律谁也不能抗拒,不想死也得死,正应了那句老话:“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二)在非自然情况下
  卸妆之后———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特别是一些人有了权、有了钱之后,更加刻意打扮自己,一身行头、一套化妆品,动辄几万几十万也不在话下。一副“扮相”把自己弄得冠冕堂皇、道貌岸然,本是张三不像张三,本是李四不像李四。难怪有些人一旦脱下“伪装”,素面朝天,都叫人不敢认了。而他们只有卸了“妆”,还了原,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张三才是张三,李四才是李四。
  回家之后———或单位里、或办公室、或会场里、或主席台上,人们大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谨言慎行。对领导是恭敬的,对同事是客气的,即使是鼓掌、迎送、赞扬,亦或是开个玩笑、套个近乎,大抵是“例行公事”的,甚至有逢场作戏的味道。而一回到家里才能露出真面目,身心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表情才能自然流露出来,郁气才能全部释放出来,想笑便笑、想怒便怒、想骂便骂、想哭便哭。还有人甚至朝家人吹胡子、瞪眼睛,态度“恶劣”,行为“粗暴”。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到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一面。
  日出之后———黑夜为阴,白昼为阳。民间传说的“鬼”都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有人做过统计,凡是坏事、丑事、偷鸡摸狗的事、见不得人的事,90%以上是在夜里干的。这种人,白天是人,夜里是鬼,说话办事,鬼鬼祟祟,鬼头鬼脑。每当太阳出来之后,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人才能还原为人,有了人样。人们对其评价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人还原为人,倘若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任其自然。譬如对自然情况下的还原,无可非议,无可褒贬。当然,也要尽可能创造宽松环境,让他们顺利还原。但对非自然情况下的还原,就要评头品足,说是论非。特别是对那些台上头戴光环、声名显赫,底下偷税漏税、潜规则女学生的名人明星,对那些贪官污吏,只有无情揭露,有时甚至是激烈斗争,才能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决不能让其自然还原。
其他文献
读乔国政先生的文章《人生在世不能白吃哪个人的米》(《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3月上),深有感触。该文提到的张贵芬诚信守诺、46年后偿还医院66、22元医疗费的故事,令人敬佩。这种“诚信”精神和正能量,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现实中,有的人昧着良心,“诚信”观念严重缺失;有的人欠別人的债,即使有钱也不还,而当有人上门来讨债时,却东藏西躲,抱着“躲过一日算一日”的态度;有的面对讨债人,态度蛮横,“血口喷
期刊
说到“见义勇为”,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或说两个层次:一是见义勇言,二是见义勇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前者属于见义勇言,后者属于见义勇行。  由于不断地曝出见义勇为者“被撞人”、被索赔等等后果,使那些本来还存有一腔热血想见困难就上、见老弱就帮的人,也缩回了自己的手脚。中华民族那种义薄云天、责无旁贷的精神品质在一些人身上快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那么,是否可以往后退一步呢?当我们该出手
期刊
小时候读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特别讨厌那个老太婆。她向金鱼要了木盆又要木房子,还不想做渔妇,想做贵妇人,做了贵夫人又想做女皇,做了女皇还想做海上女霸王。结果金鱼什么都没说,摆了摆尾巴消失在大海里。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又恢复了住泥棚、用破木盆的普通渔妇的生活———真是大快人心!当时年龄小,只觉得老太婆招人恨,并不能看出童话故事有什么宏大意旨。不惑之年时再读这个故事,突然就在脑海里冒出一个词—
期刊
2018年8月4日,“大师”张宝胜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0岁。“大师”张宝胜的来由,1991年出版的《超人张宝胜》述之甚详:1957年夏天,江苏南京市郊一户沈姓人家傍晚饭后正在聊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一个蓝色火球从天而降,窜入屋内来回旋转。“啪嗒”一声之后,火球熄灭。隔年沈家生下一个不到2公斤的瘦小男孩,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抚养,孩子被送给一对辽宁夫妻,几经辗转后改名张宝胜。  成年后的张宝胜是
期刊
官场曾有“59岁现象”的说法。到了59岁,退休指日可待,职位没什么上升空间了,有些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时作废”,因此私欲膨胀,调整人生航向,把心思用在为自己大搞“经济建设”上面去。自然,最后的结果还是逃不脱“伸手必被捉”的铁律,大捞一把安度晚年的幻夢破灭了,在监狱里苦度余生倒成了凄惨的现实。  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的人,以前固然不少见,在反腐力度偌大的今天,依然不乏其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日前报
期刊
近年来,“注水”电视剧,备受广大观众诟病与吐槽。有媒体说,纵观当下国产电视剧市场,“注水”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常态。  本世纪初,国内多数电视剧还在20集左右。短短几年间,电视剧像打了激素一般猛增到30集以上。据《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产电视剧平均单部集数,连年拉长———2011年30集,2013年超过35集,2015年已突破40集。时至今日,都市剧大都在50集以上,古装剧基本在6
期刊
我国晚清那位名声、权位都颇为显赫的曾国藩,由衷崇尚和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可以想见,那境界,蒸蒸日上,生气勃勃,仅有美中不足之感,却无顶峰败落之虞。正因为如此,他曾奏请朝廷,将自己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的两顶官帽,分一顶给别人;同治三年,两顶官帽之上又封爵位,因此他实感惶恐不安。于是,两年之后,55岁的他,索性请求解除自己的一切职务,并注销爵位,仅以退休人员的身份,“留营维系军心”。  作为身
期刊
有句话叫“久病成医”,一些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觉得:一个人病得久了,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知道应该怎样去对付,难道不是“成医”了吗?  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久病”之人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心态。  有个熟人患高血压、高血脂十多年了,一日不吃药,头就发晕,眼睛发黑;然而,熟人天天大口喝酒、大碗吃肉,一点也不忌口。我提醒他注意饮食,以防意外,熟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吃了、喝了,随他什么时候死;
期刊
脸是一部读不透的大书。  人生是从读脸开始的。幼儿偎在父母怀里,读妈妈的脸,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读爸爸的脸,慈祥中有威严;小少年入学,读老师的脸,感到知识的甘甜;青年步入社会,读形形色色的脸,体会了道路坎坷,人情冷暖。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数年前,一位小学教师到我家“请教”一篇稿,说教了一辈子书,不过是个教书先生没意思,想当宣传干事,领导叫他写篇调查报告———这很像考卷,成败在此一举。既
期刊
某次与朋友聚会,在乡下公安派出所当民警的A先生说起一件“趣事”。  A先生说,事情发生在多年前,执法部门权力比较“宽泛”的年代。那天,他们派出所为了完成“创收”任务,来到国道上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结果,在一辆外地轿车的后备厢里,发现了一条珍贵的野生蛇。吃惯了山珍野味的所长是识货的,不由分说,将这条难得的山珍扣下,挥挥手让轿车去了。  不料,那辆轿车上坐的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投诉电话打到当地纠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