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机构性质衍变的深层价值取向解析及意义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历程中,因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的定位与把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衍变,由此所蕴涵的深层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机构性质的衍变
  
  1.慈善机构——近代社会的定位。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土地被占用,大批劳动者进人工厂做工,许多年幼儿童无人照管,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远见的慈善家、教育家开始创办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慈善家、教育家奥柏尔林(Johann Ffiedrich Oberlin)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家欧文(Robert Owen)。
  奥柏尔林于1769年在法国的施泰因塔尔创建了欧洲第一所幼儿学校,招收2~6岁无人照顾的儿童,并以基于游戏和儿童感兴趣的新颖方法实施教育。由此,他被誉为“幼儿学校的创始人”,“幼儿教育的杰出先驱者”。欧文于1809年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招收2~5岁儿童,在幼儿学校里,儿童学习唱歌、跳舞和体操等,并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欧文所创立的幼儿学校给予了高度评价,“欧文发明了并且第一次在这里创办了幼儿园”,“孩子们从2岁起就进幼儿园,他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愉快,父母简直很难把他们领回去”。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奥柏尔林和欧文都是作为慈善家来创办幼儿学校的,其宗旨皆在保护儿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照管、养护,并使儿童得到一定的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因而,他们所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慈善性质,保育的成分较为突出。
  2.保教机构——现代社会的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揭示,人们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机构不应只是对儿童进行照管和养护,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更应该发挥其对儿童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许多国家通过颁布文件、法规、改革方案等明确了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强调它是一个具有保育与教育双重功能的机构。比如,196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当局合作实施了《开端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5岁儿童,包括残疾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1977年,第20届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常务会议通过的声明指出,3~8岁这一年龄阶段是所有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机构应为儿童提供以下独特的机会:①与其他儿童、成人交往并向他们学习的机会;②获得新的社会经验与文化经验并为人小学做好有效的准备;③促进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的和谐发展。1994年美国又提出了《早期开端计划》,把教育服务对象延伸到贫困家庭的2岁儿童,并且,这些计划延续至今,效果显著。在德国,联邦和各州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方法,但各州对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有如下规定:①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②为培养优良的个性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世界各国颁布的学前教育条例、所实施的学前教育政策都表明,现代社会在延续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并把学前教育机构看作是社会干预,帮助社会解决贫困、不平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3。文明社会的论坛——后现代的视角。1999年,在由Gunilla Dahlberg、Peter Moss和Alan Pence合作出版的名为《超越早期保教质量》一书中,作者以后现代的视角审视、批判了传统的儿童观和质量观,提出了文明社会里论坛式的学前机构,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应是一个在文明社会中,儿童与成人共同参与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活动的“论坛”,如同一个承担着文化象征意义的社区机构。
  所谓文明社会是指一个“非强制性的人类联盟的空间”,在此个体能走到一起从事共同有兴趣的活动,包括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社会活动,而“论坛”则是文明社会的个体,包括儿童和成人共同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活动与关系的空间;一个参与和对话交流的空间;一个实现社会建构的空间,它使知识与文化的共同建构成为可能,为实际的公民权提供了一个所在地。因而,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中成人与儿童沟通交流的论坛,具有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意义,具有保持社会凝聚力的文化象征意义。
  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式管理模式成为文明社会论坛的典范。在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里,倡导“我就是我们”的理念,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中,管理中注重以关系为基础,强调沟通,把学前教育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全社会都来参与学前教育。
  
  二、新视角下的认识转向及启迪意义
  
  通过对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的把握、功能的定位是不同的。从表层、显形的角度看,慈善机构——保教机构——文明社会的论坛,这种机构的变迁只是对学前教育机构冠以不同的名称,而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蕴涵着人们不同的认识视角与价值取向,并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幼教机构的意义、如何理解儿童、理解各种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是慈善机构或者是保教机构,表现出的是成人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特征。学前教育机构被认为是为消费者(家长和儿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儿童在这样的场所中是按照预设的结果活动着、发展着,被教育、被照料、完成着个体的社会化并由此而被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而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表现出的是开放性、民主性、多元化的特征。学前机构应该是为儿童度过童年而设置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干预,没有已知的目标和预设的结果,是“一个很多成人与很多孩子彼此分享生活与关系的地方”,是鼓励“不顺从”和质疑,保持怀疑意义的开放性,重视倾听与思考的地方,而不是为了追求统一,以达成标准化的结果。如此的视角转换,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1.重新认识幼教机构的性质。从“慈善机构”到“保教机构”再到“社会论坛”,展示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与功能的定位与把握的不断深化, 当然,这种定位与把握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我们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是力图把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分析置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哲学等的大背景下,强调儿童与成人在这个论坛上共同参与具有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意义,具有保持社会凝聚力的文化象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价值。
  2.转变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需要我们对参与其中的各方主体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作为儿童,他们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是孤立的、自我中心的,而是一个有潜力的、有能力的,是主动的、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着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的,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成员。儿童不仅参与决定和建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参与决定和建构他人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家长,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顾客或消费者,家长也是文明社会论坛的一员,是儿童教育的合作伙伴。这种转向肯定了家长在教育儿童方面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得到认可的和必须承担责任的,家长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员,应不断地和儿童、教师沟通、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和社会文化。而作为教师,他们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临时的父母,或者是以所谓的教育者、“权威”自居,他们应是知识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应是一个有效环境的提供者、一个研究和思考者、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他们应该通过观察、记录、对话、批判性思考等方式不断地倾听儿童、深入理解儿童,并随时以新问题、新材料等对儿童提出新的挑战,帮助儿童探索利用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内心的感受。
  3.注重以关系为基础。论坛的核心就在于以关系为基础,强调在关系中建构。为此,儿童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社会之间等都被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中心。当儿童处在关系之中,教育的基础——交往就成为学习的关键,在交往中儿童学会对话、协商、解决冲突,在交往中儿童成为一个积极的内化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由此,“说教的教育”在重视关系与交往中转变成“聆听的教育”,成人逐步学会聆听儿童的观点、问题和回答,摒除成人“合理的”价值判断,从而学会理解儿童。
  4.打破机构的模式化。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是文明社会的论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化的管理,建设一个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前教育,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学前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开放机构中,势必要注重差异和多元,尊重不同人的声音,并把这种差异、多元化和多样性作为教育的丰富资源,促使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对话与沟通,共同建构知识和文化。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应具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的需要和选择,打破统一性、标准化,探索一条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之路。
其他文献
幼儿的早期阅读需要温馨幽雅的阅读环境。幼儿坐在什么上面阅读、将书摆放在哪里以及如何爱护图书,是需要教师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点”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目标与进程以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设计提问的“点”。  1 在新旧知识联系处设点。幼儿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语言活动《小猴卖“0”》中教师出示“0”形状,问:“你看到过和它形状一样的东西吗?”这一问,教师就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他们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游泳圈、也有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企业在毕业生招聘中可选择的范围、数量方面不断增大,教育背景、学历水平成为企业招聘毕业生的首选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压力,
公民健康事关全民小康总目标的成效,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加快了全国的人口流动,但是如果一旦出现公众卫生事件,如何应对好公众
目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也在不断的下降,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身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偏低,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代谢疾病。骨骼肌萎缩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骨骼肌功能的衰退和质量的下降。这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大大的增加了发病率和死亡率,让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不断的下降。如何预防雌激素减少诱发的骨骼肌萎缩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抗阻力运动是改善骨骼肌萎缩的一种较
分析了高校合并对图书馆工作带来的影响,即图书馆组织结构面临重构,图书馆信息资源面临重组。针对其影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思路。
[案例]幼儿L入园第一周情况    周一:L第一天来到幼儿园,像其他孩子一样边哭边闹。偶尔会听见他嘴里重复说着:“被被,被被……”教师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指着小床上的被子告诉他:“被被在床上。”这时他哭得更凶:“被被,被被……”尤其是午休时,站在门口边哭边要“被被”。下午,教师将情况跟他爷爷讲,他爷爷说:“L从小养成了抱小被子睡觉的习惯,不过其他时间很少要被子。”  周二:L爷爷带来了一条小被子给L
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使家长充分感受和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有时候.由于家长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步入老年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加强锻炼,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采取“既老则老”的无作为态度,那么他们不但能活得很长寿,且这种长寿的质量也会
“小专题”研讨是我园实行的一种研讨新形式,它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教师们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教研组将共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列为本组的研讨专题,通过收集资料、讨论辨析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回归课堂,从身边做起的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提出问题    我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问题记录”的习惯,每位教师每学期收集几个教学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