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不怕没说到,只怕没做到
当七百多万大学毕业生还在为一份年薪三四万的工作而烦恼忧郁,渴望在千军万马的求职大军中杀开一条“血路”时,24岁的吴优却优哉游哉地信手把起薪30万的OFFER收入囊中。
2011年1月3日,广受全国大学生关注的盛大网络校园“谁比我更牛”的招聘活动落下帷幕,共有四位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不仅赢得高额年薪,还将由盛大网络集团旗下各公司的CEO、CTO亲自带教。吴优是四位胜出的牛人之一,也是上海本土高校应届毕业生的“OnlyOne”。在企业普遍降薪招人的大形势下,吴优凭什么能拿到一般人的十倍起薪?笑到最后的为什么是他? “给力”是2010年岁末的流行语之一,在同学眼里,吴优简直就是这个词的绝佳代言人:“这个帅哥,很牛,很给力!”在吴优心中,自己只不过是找准了人生坐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把握住了机遇罢了。
吴优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他的人生理想是成为杨振宁、李政道那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高中时,吴优念的是学校的物理竞赛班,但因为物理竞赛成绩差两分,所以未能得到清华的保送,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财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他想当然地认为,“电子商务”既然名字中有 “电子”,那应该是一门会涉及物理的学科。但入学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偏管理类的专业,和物理八竿子打不着。科学家的梦碎了,吴优郁闷了好一阵子。心似黄河水茫茫,失意的吴优将大多数时间交给了好玩的社团活动,以此来打发内心的无聊与惆怅。听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所学课大多涉险过关,有一门还挂起了红灯。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吴优哭了:这还是那个曾经动力十足、无比优秀的自己吗?
大二上学期,吴优选修了一门计算机JAVA编程课。授课的是黄海量教授,由于投缘,吴优时不时在课后向黄老师倾诉“不幸”。一次,当吴优再一次向黄教授抱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时,黄教授收起了微笑,一脸正色:“吴优,上天没有规定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个梦想。你要学会让梦想转弯,也许就会遇见一个全新的、更大、更美的梦想。”吴优听出了老师话里的潜台词,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是老师的提醒让他认识到,优秀是一种品质,态度决定一切。
黄海量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电子商务信誉。在他的研究团队里缺少一个能同时精通商务、计算机、数学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能同时精通这三样,我就让你加入我的课题组。”黄老师给吴优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同时啃下三个专业的课程?吴优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做出了回答:接受挑战,你行!
有了目标的人会更加忙碌和辛苦,也会更加自信、充实和快乐。三更灯火五更鸡,挑灯夜战,吴优乐在其中。在大二一年的时间里,他自学了数学专业从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程,广泛涉猎数学建模的书籍和专业论文,之后他又自学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课程。凭借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吴优一举获得大学生建模比赛全国二等奖、上海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得到了本校保研机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财大信息管理工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成了黄海量导师的直属“门生”。和导师做课题时,他主动地与哈佛、麻省以及雅虎研究院的世界顶尖教授进行在线和邮件交流,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而对国内外的电子商务非常熟悉。
在和辅导员的一次闲聊中,吴优知道了盛大的2011年校园“牛人”的招聘计划。他怦然心动,决定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他通过盛大网上的测评系统将精心准备的简历和论文提交,他的论文研究的是“淘宝大卖家信用欺诈行为”项目,并合理地为淘宝提出 “连续性评分方式”等多个应对机制。
吴优后来才知道,这次校园牛人招聘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9700多人前来应聘,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围决赛的共有来自全球的16名大学生。这16个人中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海龟”,具有丰富的工作或实习经验的“达人”,有MBA出身的“管理专家”,吴优是唯一的土生土长没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新人。但吴优一点也不胆怯,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内涵,是他的真正优势所在。
三个月后,吴优走到了“终极PK”的赛场。在这个环节中,作为上海赛区唯一的管理牛人参赛选手,吴优被分到B组比赛,同组的同学来自全球各地。四天里,他共完成了3个项目和1个团队协作能力拓展。从会议室的讨论到实地的商业调查,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每个任务都在挑战着吴优的能力极限。他本着对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团队的每一个活动中,为团队的最高目标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用严谨的数据为自己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最后一关,吴优得到了盛大COO陈大年的面试。他沉稳的表现、严谨的表述以及多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得到了陈总的高度认可。面试结束后,吴优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他知道梦想像阳光一样,也照进了自己的现实。
吴优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和大学生们分享:“要成为复合型人才,仅靠学校上课肯定不够,最主要的是要靠学习主动性,掌握学习方法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什么都学一些,工作更理想一些,生活更多彩一些。”吴优微笑着,他内心潜伏的梦想之舟已经起航。
编辑 邱文瑾
当七百多万大学毕业生还在为一份年薪三四万的工作而烦恼忧郁,渴望在千军万马的求职大军中杀开一条“血路”时,24岁的吴优却优哉游哉地信手把起薪30万的OFFER收入囊中。
2011年1月3日,广受全国大学生关注的盛大网络校园“谁比我更牛”的招聘活动落下帷幕,共有四位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不仅赢得高额年薪,还将由盛大网络集团旗下各公司的CEO、CTO亲自带教。吴优是四位胜出的牛人之一,也是上海本土高校应届毕业生的“OnlyOne”。在企业普遍降薪招人的大形势下,吴优凭什么能拿到一般人的十倍起薪?笑到最后的为什么是他? “给力”是2010年岁末的流行语之一,在同学眼里,吴优简直就是这个词的绝佳代言人:“这个帅哥,很牛,很给力!”在吴优心中,自己只不过是找准了人生坐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把握住了机遇罢了。
吴优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他的人生理想是成为杨振宁、李政道那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高中时,吴优念的是学校的物理竞赛班,但因为物理竞赛成绩差两分,所以未能得到清华的保送,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财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他想当然地认为,“电子商务”既然名字中有 “电子”,那应该是一门会涉及物理的学科。但入学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偏管理类的专业,和物理八竿子打不着。科学家的梦碎了,吴优郁闷了好一阵子。心似黄河水茫茫,失意的吴优将大多数时间交给了好玩的社团活动,以此来打发内心的无聊与惆怅。听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所学课大多涉险过关,有一门还挂起了红灯。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吴优哭了:这还是那个曾经动力十足、无比优秀的自己吗?
大二上学期,吴优选修了一门计算机JAVA编程课。授课的是黄海量教授,由于投缘,吴优时不时在课后向黄老师倾诉“不幸”。一次,当吴优再一次向黄教授抱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时,黄教授收起了微笑,一脸正色:“吴优,上天没有规定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个梦想。你要学会让梦想转弯,也许就会遇见一个全新的、更大、更美的梦想。”吴优听出了老师话里的潜台词,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是老师的提醒让他认识到,优秀是一种品质,态度决定一切。
黄海量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电子商务信誉。在他的研究团队里缺少一个能同时精通商务、计算机、数学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能同时精通这三样,我就让你加入我的课题组。”黄老师给吴优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同时啃下三个专业的课程?吴优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做出了回答:接受挑战,你行!
有了目标的人会更加忙碌和辛苦,也会更加自信、充实和快乐。三更灯火五更鸡,挑灯夜战,吴优乐在其中。在大二一年的时间里,他自学了数学专业从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程,广泛涉猎数学建模的书籍和专业论文,之后他又自学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课程。凭借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吴优一举获得大学生建模比赛全国二等奖、上海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得到了本校保研机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财大信息管理工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成了黄海量导师的直属“门生”。和导师做课题时,他主动地与哈佛、麻省以及雅虎研究院的世界顶尖教授进行在线和邮件交流,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而对国内外的电子商务非常熟悉。
在和辅导员的一次闲聊中,吴优知道了盛大的2011年校园“牛人”的招聘计划。他怦然心动,决定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他通过盛大网上的测评系统将精心准备的简历和论文提交,他的论文研究的是“淘宝大卖家信用欺诈行为”项目,并合理地为淘宝提出 “连续性评分方式”等多个应对机制。
吴优后来才知道,这次校园牛人招聘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9700多人前来应聘,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围决赛的共有来自全球的16名大学生。这16个人中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海龟”,具有丰富的工作或实习经验的“达人”,有MBA出身的“管理专家”,吴优是唯一的土生土长没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新人。但吴优一点也不胆怯,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内涵,是他的真正优势所在。
三个月后,吴优走到了“终极PK”的赛场。在这个环节中,作为上海赛区唯一的管理牛人参赛选手,吴优被分到B组比赛,同组的同学来自全球各地。四天里,他共完成了3个项目和1个团队协作能力拓展。从会议室的讨论到实地的商业调查,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每个任务都在挑战着吴优的能力极限。他本着对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团队的每一个活动中,为团队的最高目标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用严谨的数据为自己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最后一关,吴优得到了盛大COO陈大年的面试。他沉稳的表现、严谨的表述以及多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得到了陈总的高度认可。面试结束后,吴优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他知道梦想像阳光一样,也照进了自己的现实。
吴优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和大学生们分享:“要成为复合型人才,仅靠学校上课肯定不够,最主要的是要靠学习主动性,掌握学习方法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什么都学一些,工作更理想一些,生活更多彩一些。”吴优微笑着,他内心潜伏的梦想之舟已经起航。
编辑 邱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