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以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音乐审美过程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它不仅强烈地感染与吸引着学生,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且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促进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电教媒体,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由于音乐是抽象的、模糊不定的,所以对于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美与丰富的情感的感受与表达,由于缺乏应有的表现手段,都会显得空泛和苍白,以至于学生对音乐课没有相应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就能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们能够喜闻乐见;并且在学生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爱上音乐课。
例如:在学习歌曲《布谷》时,可以通过剪辑组合配以动画和乐曲,编制成美丽大森林的课件,创设出演示情境。上课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方式进入课堂。这时大银幕上的多媒体动画呈现了绿草成茵,鲜花盛开,树林郁郁葱葱的画面,布谷鸟飞来飞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跃,这一派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动物,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随着悠扬的乐曲和画面变换,布谷鸟唱着快乐的歌,这时课题也随着出示了,学生自然地随着乐曲哼唱起来。这样借助课件创设情境的音乐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促进了他们感受美、想象美、表现美,提高了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巧用电教媒体,理解多元文化,拓宽审美视野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新课改后的音乐课重视学科综合,借助影像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力,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易于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便于让学生视听同步进入音乐世界。如我上四年级教材《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时,把藏族的建筑、歌舞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多元化的文化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三、巧用电教媒体,加深作品理解,提升审美内涵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中形成一定的意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如欣赏冼星海的作品《保卫黄河》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黄河惊涛骇浪的情景展现出来,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完全沉境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叶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审美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挖掘审美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巧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一、巧用电教媒体,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由于音乐是抽象的、模糊不定的,所以对于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美与丰富的情感的感受与表达,由于缺乏应有的表现手段,都会显得空泛和苍白,以至于学生对音乐课没有相应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就能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们能够喜闻乐见;并且在学生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爱上音乐课。
例如:在学习歌曲《布谷》时,可以通过剪辑组合配以动画和乐曲,编制成美丽大森林的课件,创设出演示情境。上课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方式进入课堂。这时大银幕上的多媒体动画呈现了绿草成茵,鲜花盛开,树林郁郁葱葱的画面,布谷鸟飞来飞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跃,这一派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动物,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随着悠扬的乐曲和画面变换,布谷鸟唱着快乐的歌,这时课题也随着出示了,学生自然地随着乐曲哼唱起来。这样借助课件创设情境的音乐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促进了他们感受美、想象美、表现美,提高了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巧用电教媒体,理解多元文化,拓宽审美视野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新课改后的音乐课重视学科综合,借助影像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力,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易于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便于让学生视听同步进入音乐世界。如我上四年级教材《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时,把藏族的建筑、歌舞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多元化的文化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三、巧用电教媒体,加深作品理解,提升审美内涵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中形成一定的意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如欣赏冼星海的作品《保卫黄河》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黄河惊涛骇浪的情景展现出来,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完全沉境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叶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审美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挖掘审美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巧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