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ha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语感就是对语言传达的信息的感受能力。语感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对语言信息领悟的层次不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新热点进行探讨,试图找出提高初中语文语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王尚文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主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通俗地讲,语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的一种自觉的鉴赏、迁移、运用能力。
  二、语感的基本特性
  语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综合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觉性。语感是对语言信息的直接反映,一旦语言信息消失,语感也就停止了。面对语言现象,我们往往能直接地做出整体的体会和把握,这就是语感的直觉性。当然,直觉不是感觉,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包括了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2.理解性。语感是一种感性形态,我们却总对它赋予一定的意义,并用概念把它表达出来。当我们读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就会思考“这句诗的遣词造句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表达出了什么样的艺术境界?”语感的这种主动寻求解释的过程是与思维活动密切联系着的。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会在极短时间内自动完成。
  3.整体性。语感的整体性与直觉性是密切相关的,直觉感知的事物一般都带有整体把握的特点。同时,语感整体性的特点也与汉语本身的特点有关。范仲淹的《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异寒”“异声”“异势”使我们感受到边塞将士的爱国思乡情怀,但这首词更多透露的是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的愤懑不平。
  4.想象与创造性。在原有直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感知过程,称为想象性。新感知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家创造的典型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开创性,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当然,这种想象、联想是否丰富、领悟是否深刻、体验是否真切,与个人的语文修养和交际范围等因素有关,这就意味着联想性中孕育着创造性。
  5.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它往往通过感受、知觉而黏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做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做出判断。
  三、影响语感的心理因素
  在语言实践中,我们有时感知到的并不是语言的本质,而是我们心里想要感知到的那个样子。这种现象说明语感不仅依赖于言语,而且也受到感知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1.语感与知识经验。首先,知识经验影响着感知的内容。对某一事物的知识经验越广博,学生对它的感知内容就越丰富。其次,知识经验能提高感知的速度。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熟悉的内容,记忆的痕迹会马上活跃起来,很快就读完了。此外,知识经验还影响着感知的准确性。
  2.语感与注意。语感过程虽然极短,但仍可以把它区分为检测和辨别、解释两个阶段。在检测阶段就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感觉信息很快就会消退。只有将获得的信息和我们在某一特定场合所持的期望进行辨别和理解,才能回答“这是什么”的问题。因此,知觉过程总是伴随着注意。注意使感知具有选择性,使人获得清晰的语感印象。
  3.语感与定势。定势是指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语感的影响表现为一个人以特殊的心理准备来反映语言现象。例如在作文审题时,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将以往经验从记忆中唤起,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加以利用,使自己的思维带有—定的方向性,直接影响文章的立意、取材等。
  四、语感培养的操作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虽有直觉性的特征,但语感能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培养。
  首先,应从思想上增强学生能动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动自主的学习意识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能动自主学习的需要成为培养语感的动力。其次,采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主要包括:
  1.诵读法。叶圣陶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一般的文章,都能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领悟其意。真正做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就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
  2.生活体验法。生活是一本大教科书,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帮助学生解决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常常启发:“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其实,这就是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生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积累升华法。汉语不仅是停留在书面上的语言,更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教师要多研究语言实际,研究活的语言实际,从语言运用中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汉语基础知识是前人在应用汉语的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借助前人的阶梯,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扎扎实实地学习汉语基础知识,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4.技巧提高法。这里的“技巧”是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方法。实践证明,从解题技巧上给予恰当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方法技巧如下:(1)整体感知。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把文中的字、词、句、段结合具体的文意去理解,才能做到恰如其分。(2)瞻前顾后。作者的思路贯通、前后一致,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品味出作者的意旨,进而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3)展开联想。学生的思维由文中的词句进入一个联想或想象的境界,再回到文中词句,才有可能领会文意。
  初中生语感的培养,不仅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初中生语感的培养来源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语文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语感能力。
  
  参考资料:
  1.袁振国《教育新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震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3.俞冬伟《试论语感的特征和语感能力的培养》,《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天气热,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大”。有人用12个字形象地概述了阅卷老师的阅卷环境,还用“喜新厌旧”一词来表现阅卷老师的心理。从阅卷老师和专家的点评中,我们总结出了,在这
改前语一个正常的人,总是会说话,会行动,会思考,这才是活人。可是,有些同学写的人物往往哑口无言,缺少活动,也不见思想,这样的文章自然寡淡无味。为什么这些同学笔下的活人却
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并使之不断进步,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书本知识是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知识
化学讲评课能帮助学生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已学的化学知识,它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好的讲评课,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也应当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所以,针对讲评课的针对性、综合性、主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在艺体组开展的一次校级公开教学中,三四十位各科任教师围坐在篮球场外,沐着暖暖的春风,等待着即将进行的体育公开课教学。上课教师是学校新晋特岗女教师汪倩倩,汪老师在本次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刘伟出生在北京一个
日子被一页一页地掀过去了。厚厚的一本日历,只剩下几页薄薄的纸片,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就像被秋风扫过的树上,总有几片倔强的树叶不肯落下,做着最后的坚守。眼看自己一步步走
1.《HighEnergyPhysicsandNuclearPhysics》,Vol.24,2000(1)InfluenceoftheK-mesonsabsorptiontotheirproductionintheheavy-ioncollisions,No.1,p.49.LiQingfeng,LiZhuxiaet
若函数y=f(x)+g(x),当f(x)、g(x)同时在某个自变量x_0处取得最大(小)值,则在自变量x_0处,函数y取得最大(小)值为f(x_0)+ g(x_0).本文仅例探该结论在三角函数求最值方面的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如今的农村面貌已大为改观,不少农家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盖起了小洋楼。一些农村家长自身都受过一定的教育,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他们不惜花钱去买玩具、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