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展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日渐明显,同时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有: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侵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招生生源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师教育专业本身固有的薄弱环节,等等。危机与挑战并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可以通过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直面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方法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教育 困境 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开放,许多综合大学也开设了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而众多师范院校也开始走综合化的道路,主要是期望通过加强“学术性”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师范特色在逐渐减弱,而学术性也未显著提高。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予教师教育专业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出发点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众多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立足于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在变革中发展,传统意义上单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目标也在向为了进一步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同时,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客观事实也给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变革中,原有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化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统计,教育部从2003年到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各高校对办学定位进行了重新讨论和确定,其中地方高师院有超过80%将“综合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等作为办学定位或理念[1]。促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三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追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观定位[2]。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日渐压缩。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政策的改革,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受到挤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丧失了的固有的优势,国家给予师范院校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少,而综合性高等学校借助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学科优势、区域中心地位参与师资的培养,其优势更加明显,吸引了不少生源,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处于单一、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之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境况下面临更大压力,这一切都给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侵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综合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大力发展热门的非师范专业,导致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缺乏优化。随着综合化的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根据不完成统计,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这两大指标表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综合化的发展阶段。非师范专业的个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对应着教师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减少,势必削弱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优化型”[3]。过去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数量的要求,现在则转向了对高学历、高素质的质量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在数量上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另外,非师范专业数和在校生数的增加,势必分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原本就不足的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资源要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少,在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教学行政用房等办学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得分散相当部分的教师用于非师范专业的教学。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使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生源减少,就业困难。
  随着国家出台“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4],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教育学院,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工作。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341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112所,占培养本科师范生院校总数的32.8%,其他院校占67.2%[5]。虽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但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无疑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综合优势、教师培养层次定位和学校声誉等方面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影响较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逐渐减少,许多院校出现了招生不足,甚至出现降分录取仍招不到生源的窘境。
  基础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直接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始,由于中小学师资极度短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尽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于是,教师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等师范教育领域,培养大量的小学教师成为当时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等政策后,教师供给从数量来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相应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广大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以本专科师范毕业生数量计算,199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19.68万人[6],200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58.16万人[7],而且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当年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8]。总之,在国家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充满激烈竞争,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获取教师资格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独享中小学校就业机会的时期已成为历史。在就业市场上,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综合性高校毕业生站在了同一竞争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和就业的难度。   (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本身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本身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空乏、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等[9]。
  目前,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不论是从科目的设置,还是各门课程的内容,都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模式来培养教师;单纯强调学生对所任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注重了“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教”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都是理论课程过多,相对缺少可操作性实践课程,且内容繁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虽然在课程中也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但份额配比在主体结构中极为有限。加之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缺乏统一整合,致使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失衡,学生重视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基本还是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处在极其被动的位置。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也缺少尝试。当前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指导不力、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实习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难以有效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一)教师教育专业应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地方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趋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师范性”。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与就业压力,同时为了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采用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手段进行缓解。这也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这过程中,“综合化”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对大力发展教师教育思想有着现实的利益冲突。要突出“学术”势必采用增加非师范专业、减少师范专业招生量、偏重学科的“学术性”而削弱其“师范性”等“去师范”的手段。
  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日渐趋于综合化的宏观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逐渐淡化,专业设置趋于多元化,专业方向也在不断拓展,鉴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类别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的现状,以及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办学实力不强、缺乏竞争优势的现实,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适度提升“学术性”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优势师范专业为依托,面向社会、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实现综合发展,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坚守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凸显师范教育的优势,因为“师范性”最能体现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类”的区别,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属性,是师范类院校社会存在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教师教育专业应直面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质师资,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直接面向基础教育,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的一切变化,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深入,使得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中小学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历达标的合格教师,而是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创造教育能力、勇于开拓课程资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高素质新型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研究新型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优化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由培养“合格教师”向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转变。要针对中小学课程对教师的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式,改变教师教育体系的课程结构,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取向,实施大学与中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开放、动态的教师教育体系,改变教育实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自我反思获得专业成长。
  (三)教师教育专业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即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病,在于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忽视选修课程和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不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形式单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培养模式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教育类课程改革为重点,调整教育学科理论、教师教育技能和教师教育实践的学时比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对学生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强化教师专业理念教育,形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相融合、文理渗透、学科渗透,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合理、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处于困难的境地。然而,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有其生存发展的巨大空间,有迫切需要培养的庞大的学生群体。探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一直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ttp:www.pgzx.edu.cn/.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
  [3]贺祖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5]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
  [8]钟秉林.观念创新是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
  [9]高芳.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12.
  [10]侯贵宝.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
  [11]于兴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因素及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本文系韩山师范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粤东基础教育改革与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互动发展研究”(课题编号:WQ2009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种地基加固新技术在公路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本文结合公路粉土地基加固试验,对冲击碾压法加固粉土地基的有关施工工艺参数和检测内容
【正】 许多事情,我们总是要等到回过头来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就像我童年时曾认为是十分荣耀的一件事,如今回想起来,却觉得是一段不可饶恕的罪孽。 20多年前的山区农村,家家户
【正】 油桐树材作香菇袋栽原料,经栽培试种结果成功,出菇比通常用一般杂木混料木屑做原料的菌筒能增产一倍左右。66袋菌筒出鲜香菇102.9公斤,平均每只菌筒产香菇1.56公斤。
期刊
阐述了贵阳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贵阳市的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
自东汉郑玄遍注《三礼》后,《三礼》实为“郑学”,而江永常常搜罗百家之说而立以己意,忠于经文而颇有见道,或从或否,择善而从,择疵而否,于深奥芜杂处阐发旷世之说。今以江永晚年所成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支撑系统安全可靠的保证是模板及其支撑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跨度桥梁处处皆是。在现浇桥梁结构中支
2003年3月9日晚8时30分左右,主体工程刚刚完工的信宜市朱砂镇石岗嘴大桥突然坍塌,除了两座桥台及一座石碑外,整座大桥全部坍塌,不粘水泥的碎石散了一地,水泥块稍为用力一踩,
德国:CPS第一台生产线丁1990年产生,Dieffenbacher在近日庆祝了其生产线销售量破百。第100条生产线出售给了中国威华集团旗下的威华封开,在中国有5条Dieffenbacher CPS生产线。
【正】 1995年3月16日,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然而对于泰顺山城人们来讲,这一天却牵系着无数人的心。吕正水走了,离开了那方他为之奉献的热土,离开了他眷恋了33个春秋的青山。
章丘方言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研究章丘方言对丰富山东方言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章丘发言中代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