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的文明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传统村落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减少,且减少的速率日渐提升,这对遗产保护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国家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各界学者也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落脚陕南安康市,探寻地势环境复杂的山区中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改造策略。
  关键词:安康市;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概述
  1.1 研究区域概况
  陕南指陕西南部,在地理单元类型上属于秦巴山区[1]。安康市位于陕南东部,因受秦岭山脉阻隔,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植被种类丰富,蕴含丰富的自然及矿产资源,也因气候适宜成了宜居小城,被称为“西安后花园”。区域内部整体地势变化较为复杂,因地理位置特殊,安康文化呈现出杂糅、融合的景象。
  1.2 村落景观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景观受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综合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基础,人文环境基于自然环境作用于村落景观[2]。安康地区多变复杂的地形条件对村落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水文条件等直接影响了村落的整体格局、道路街巷等景观要素特征;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民居建筑独特的布局方式。傳统村落是人类农耕时期的产物,是人们得以立足的根本保证,文化的多样性也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间接影响了村落景观。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共同作用,造就了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环境。
  1.3 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基本特征
  按照陕南地形地貌类型特征,结合海拔高度对各类地形进行重组,可划分出平原盆地、低山丘陵与中高山地三个地理单元。其中,平原盆地指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区域,低山丘陵的海拔在200米~1000米之间,中高山地指海拔高于1000米的区域。
  本文在学者对陕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坡地型传统村落进行更详细的研究。现有资料显示,陕南传统村落分为平地型、河谷型、沟谷型、坡脚型及坡地型这五种类型。陕南安康坡地型传统村落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多建于山坡中的较缓坡地或小平地上,空间十分有限,村落分布因地制宜,建设和生活生产的用地较少,村落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2]。受地形条件影响,其自然景观占比大,人文景观较少,大多在自然状态下自发形成,周围山林植被丰富。
  因坡地型传统村落地处山腰中较为平缓的地带,所以自然景观的体验感极好;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民居历史风貌犹存,传统建筑占一定比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村落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民居等建筑因长期搁置而被自然性摧毁,失去了“人”这一重要角色的参与,村落得不到活态传承及保护,发展的脚步面临阻碍。但坡地型村落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景观优势,有平地型村落等其他类型的村落所不具备的条件,研究坡地型村落景观的改造提升对陕南山地村落与我国其他地区山地村落的活态保护及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调研概况及现状问题
  2.1 调研范围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基本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因此本文着重探究安康市低山丘陵地带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整理文献发现,陕南安康地区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坡地型传统村落有营梁村、王庄村、高山村、中山村(郭家老院)、牛家阴坡村、七里庙湾村、万福村及湛家湾村这8个村落。为了更加详细准确地了解坡地型传统村落景观的特征及现状问题,笔者选取高山村、王庄村、万福村、七里庙湾村、湛家湾村进行详细探究。
  2.2 技术支撑
  因陕南安康地区地形地势情况较为复杂,在对村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采取了GIS手段对村落的现有场地条件进行坡度分析,以更加直观的数据结果反映场地特征,为村落环境的改造更新奠定理论基础。采用GIS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复杂的地形地势概况,对山区村落景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现状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根据所处坡度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坡地型传统村落划分为缓坡地、中坡地和陡坡地。因大部分村落民居所处坡度范围为缓坡地和中坡地,所以主要分析这两种类型。
  2.3.1 村落道路体系不完善
  缓坡地传统村落内部道路较为平缓,但入村道路垂直于等高线布局,坡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尺度较小,不符合现代交通的要求;村落整体较为封闭,不通车;村落内部街巷空间过大,易使人产生远离感,以七里庙湾村为例,除入村道路外,村落内部道路几乎不受坡度的影响。
  中坡地受地形及坡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落道路无法形成闭合回路,道路无层级划分;部分垂直或斜交于等高线,道路坡度较大,现存坡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基本为土路,道路尺度较小,平面形态变化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通行功能的需求;因村落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大,民居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但现存道路网络不完善致使少量民居较难到达,且缺乏停车场的设置。
  2.3.2 可耕地资源利用率差
  不论是缓坡地还是中坡地传统村落,植物及农田的种植都较为杂乱无序,没有章法及规律,且可耕地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数据显示,除了高山村农田分布较为合理,土地利用率较高之外,其他四个村落普遍存在可耕地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的现状,且少量农田坡度较大,缺乏合理性。
  2.3.3 缺乏生活基础设施
  不论是处于缓坡地还是中坡地的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生活基础条件差及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调研各个传统村落发现,村中基本为旱厕且无处理措施,严重影响了村落的美观及村民的生活环境,另外生活垃圾也未得到及时的处理。   民居建筑能体现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但因长时间闲置,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民居室内功能及建筑外观等都有待更新。
  3 更新策略
  3.1 完善优化道路体系
  3.1.1 缓坡地道路体系
  在缓坡地中,应根据村落所处的具体地形环境及坡度,选择合理的入村道路改造及建设方案。对于车行道路来说,可在坡度较小(0~10%)的位置采取自由斜交布线的方法。在坡度较陡的地方(大于10%)应选择蛇形布线或“之”字形布线的机动车道布局方式,同时实行人车分流,增加山地骑行、户外徒步等交通方式;对于人行道路来说,可扩宽原有步行道路尺度,根据坡度改造合适的交通方式,在坡度较陡的位置采用梯道形式。
  在入村道路行道树种类的选取上,首先应选择乡土树种,其次应选择树形整齐、枝叶茂盛的树种,注重其统一性和适应性。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展现其景观特性。落叶树种在冬季和夏季具有截然不同的景观效果。通车道路采用沥青路面,增加非机动车道,引入山地骑行等多种交通方式,能使道路景观更好地融入村落及其周边的整体环境,营造浓厚的景观氛围。
  3.1.2 中坡地道路体系
  中坡地传统村落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村落景观构建要素等具有更明显且更具特色的景观特征,但同时也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自然形成的道路布置自由度较高,但通行效率低下,整体表现为道路骨架比较清晰,局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且未形成密布形态。
  调研发现,坡地型村落中的道路路网为环状或枝状结构,在枝状结构村落中主街无法形成回路且支路为尽端式。随着分支道路的不断增加,远离主街的居住建筑或组团的交通通达性比较差。对枝状结构的路网进行更新规划时,应该根据现状在适当的位置将支路接回主街,并提升支干道路的密布程度。例如,河北九龙镇清泉寺村即通过延伸断头路将其接回主要道路,同时适当增加新的路径以联系位于村落边缘的建筑。环状结构道路两侧的居民出行方便,但是远离道路的居住建筑则难以联系,应该提升支路的密度,适当延伸原有断头路并从环路分出支路联系偏远居民,建立以环状道路为主街和以枝状道路为支路的组合型道路结构模式。
  村内不同层级的道路尺度及铺装形式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与周围环境融合度较高,是坡地型村落的主要景观特征,在设计中,可通过游步道将周围的山林、植物、农田与传统民居建筑相连接,并且通过对现有古道的适当改造,优化整体景观感受,使道路构成村落的基本骨架及体系,连接村落各部分景观。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村落各个部分分布相对分散且缺乏停车场的设置。在改造时,应充分利用土地,结合具体的坡度范围合理选择位置建造停车场。坡度范围在0~10%之间的地方可以用来建设停车用地。因坡地環境中较为平坦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要根据环境特征分散建设停车场,以满足村民及游客的停车需求。设计时,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采用透水性砖或生态植草砖等。
  3.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整理地形坡度的相关基础理论可知,在坡度小于25%的范围内都可以种植农作物;坡度范围在10%~25%时,可以将农田改造为一层一层的台地,形成梯田景观;坡度范围大于25%时,应使用挡土墙并种植植物进行护坡。在进行护坡、保持坡体稳定的同时,应注意植物的种植方式,将乔灌草结合种植,并注重植物种植的生态性和美观性。
  因场地受自然地形条件及坡度等的限制,台地式的梯田与较平地带的农田相互交错,能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时应注意其与游步道的结合,在视野较好的位置设置观赏点。可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观景台的搭建,使景观具有乡土性,保留农田间的夯土小路,形成互动式田园景观。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土地资源较为有限的山区村落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利用改造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发挥村落特色景观的优势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3.3.1 增强污水处理能力
  现有坡地传统村落中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村落基本为旱厕。因坡地型村落民居建筑较为分散,可因地制宜地采用“一户一治”式污水处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广西桂林市青狮潭库区塘家尾村已得到应用[3]。
  具体的做法为每一户的污水单独处理,同时加强村落卫生设施的建设,将原有的旱厕改造成为水冲式厕所。通过人工湿地的处理方式,实现环境的改善。人工湿地的处理步骤如下:建设化粪池进行化粪处理—建设收集管道—通过管道进入预处理池—人工湿地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出水管、排水沟。通过这种污水处理步骤,以此实现一户一治的目标。
  3.3.2 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损毁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损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的修复;对于破损不严重的建筑,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损毁较为严重且历史价值不高的民居,应进行拆除处理。建筑景观改造的第一步为改造建筑的外立面,因坡地型村落中,建筑历史风貌较为特殊,在改造时应注重对其的保护,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对立面进行加固处理,保持原有建筑的颜色,以维持村落的整体风貌。另外,要对其民居室内功能进行微更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群的需求。
  以清华大学罗德胤老师对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的改造为例,其不仅在外观上改善了村落景观环境,而且对室内功能进行了充分置换。根据民居特征改造相应的空间,如半室外花园、茶室、图书或展览室等,满足了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4 结语
  安康市坡地型传统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历史底蕴浓厚,具有一定的研究及保护价值。探究如何使传统村落从历史的角度合理过渡至现代人的生活,使其得到活态的保护和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利用GIS手段对村落场地进行数据化分析,以更加科学和直观的视野探索村落景观要素的合理性,依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及对村落的实地走访,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以促进安康市坡地型传统村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军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河南新县西河村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03):146-147.
  [2] 陈若曦.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
  [3] 王荣华,蒋慧鸾,邓振贵,等.坡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青狮潭库区塘家尾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J].环境与发展,2020,32(08):94-97.
  作者简介:贾艺璇(1995—),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其他文献
摘要:“移情”从美学范畴出发,反映人的主观意识能作用于客观事物。移情设计指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产品设计中,从而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本文从心理学和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归纳移情设计与文旅产品的概念,论述贵州文旅产品中移情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分析文旅产品的用户体验,思考适合贵州文旅产品的移情设计方式,旨在帮助设计师突破固有的设计产品的思路,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从而推进贵州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多彩贵州
摘要:解构主义理论强调打破传统构成主义、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定式,通过破碎处理重构动态的形式语言,以全新的设计样式重塑空间。解构主义的应用为传统室内创作注入了无限活力,极大地拓展了室内设计的创意空间,赋予了室内空间新元素、新景象。鉴于此,本文结合解构主义的内涵与特点,探讨基于解构主义理论的室内设计理念,并重点探索解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室内空间创意设计策略,旨在为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近年来太原市的发展状况,为挖掘好山西晋文化,以迎泽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经济与景观的结合设计探讨,目的在于加强文化旅游与生
为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本文针对当下的电梯按键消毒方式进行思考与设计研究.文章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可持续设计的介入方式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常用的可持续设计方法进
摘要:在我国社会整体文化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人们从更高维度看待生活品质,追求更佳的生活环境,即要求环境具有一定艺术性、文化性、现代性、人本性等,而这催生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从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看,其是地区经济催化的必然结果。对此,为进一步明确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在阐述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环境设计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之间的发展提出适应性建议,希望对
摘要:“强富美高”建设是新时代旅游景观的新目标,根据“六个高质量”新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寻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思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收入增加,对旅游业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旅游景观设计需要更凸显其与科学人文生态主义社会观的呼应。为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斷发展,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旅游景点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充分挖掘地区旅游资源的潜能。基于生态保护的理念,严格的空间布局
信阳为河南省南部地区,兼具南北风貌,文化多元,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聚集地.本文以信阳商城县四楼湾村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村落公共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为信阳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园林建设和生态氛围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城市化建设影响了鸟类对原本栖息地的利用,屋顶花园具有营造城市生态栖息环境的潜力,可成为
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环境,结合本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许多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地方,本文分析
摘要: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现代化建设和科技飞速发展,而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逐渐消失,尚存的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进行充分调查和挖掘,阐释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发展历史、烧制工艺、应用以及价值,提出关于临清贡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文化价值;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