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山开采会遗留很多废弃矿山,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危害,探讨了对矿山的恢复治理措施,希望为提高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危害;恢复治理
1废弃矿山影响生态环境的总体表现
1.1固体废物对于矿山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矿山经过开采后,会残存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其对环境的污染往往相当严重。首先,大量固体废物的堆积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种严重的浪费,且废弃物体积、重量可观,要将其完全运走转移,也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消耗,这就加剧了企业为节约成本而使废矿随意丢弃在废弃矿山的可能性。其次,固体废矿一般都无固定形状,因此其堆积体结构稳定性不足,一遇大风、暴雨等天气,就可能出现结构坍塌现象,其散落的砂砾土石可能对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2破坏土地和地下水资源
无论是矿山建设、开发、开采、选矿,还是尾矿处理,都不可避免地会占用、破坏土地。露天开采对原有地形的破坏,必然造成大量土地被占用和废弃;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沉陷,使上部土地遭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同时,采空区上部在开采过程中的塌陷,以及在开采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强制排放,容易造成水情破坏和水情失衡,进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2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2.1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废弃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破坏了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也威胁到矿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应进行必要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沉降、裂缝和地面沉降,可采用岩土充填采空区和塌陷区,也可设计支护结构对采空区进行支护,以保证地面塌陷、裂缝和地面沉降基本稳定,不会继续发展,同时,回填可用于恢复已形成的地面沉降、裂缝和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原貌;对于矿山废弃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引起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采取卸荷减载、缓降边坡、降低高度等措施对于废弃矿山泥石流的防治,一方面要对形成的物质来源进行调查,有条件的话,可以对松散的物源进行封闭,如有条件,可以对其进行加固、支护等,支护或分散处理,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拦挡为主、排水疏浚为辅的措施,在合理的位置修建截水坝和排水沟,使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顺利地排出。对尾矿、废石、渣土等不同岩土进行不同处理,坚硬的放在底部,松散的放在表面。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是水土保持、林草保持等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防止风蚀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岩土体。
2.2矿区坍塌地质的治理措施
在坍塌地质进行恢复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地面沉降以及土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防止再进行填渣,填坑的过程中发生滑移和变化。对于其裂缝及塌陷部分使用水泥砂浆进行浇灌,确保其密闭性和稳定性,以免出现二次坍塌的现象。在填坑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坑道的走向以及结构进行合理的灌浆,避免出现灌浆后地下存在孔洞。
2.3露天矿山的动植物生态修复措施
废弃矿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变化、水土条件变化、工业污染等,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原有动植物死亡,原有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应注重动植物的恢复。动植物恢复应根据原生态条件进行。生态系统是一种多样性、全方位、多生物的状态。因此,在恢复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生物生态学的原则,以确保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此外,要充分利用自然演替规律,形成自然生态植被。此外,还要考虑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一个自身意义上的综合生态系统。在植被选择上,要根据相关原始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优先培育当地优良先锋树种和乡土树种,优先选择适应性好、生长速度快的树种。
2.4矿石开采废弃堆积及废弃露天矿的治理措施
有多种废石矿渣以及密度不同的物质进行堆积,其相互的摩擦系数以及粘度和颗粒的大小不同,因此容易产生堆积坡受力滑落。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坡高和坡脚。对于能够清理和利用的废渣,科学进行合理运输和二次利用工作,并且对于清理后的地面进行有效的加固和防护。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并且对废渣堆应该进行防渗处理,避免有毒或放射性物质随水而流入土壤。
露天矿的坡度大小不一,在挖掘较深的地方,其边坡较为陡直,而在浅层处较为平缓。因此应根据具体的坡脚制定对应的清理方案。比如较为陡峭的坡角,其爆破点的設置以及断裂点的判断均需要避开对附近的主要建筑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人身及其财产安全。其次,对于落差较大的地面要设置合理的阶梯,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2.5废弃矿山综合修复措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应全面拓宽废弃矿山的修复模式,由传统的单一植被恢复模式,转变为因地制宜地结合山、水、林、田、湖、草各类情况开展多种类的综合修复模式。同时,也可以转换思路将有条件的的废弃矿山作为各类矿山公园、地质公园或矿业遗址旅游地。另外,矿山废弃的修复也可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出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商业模式,积极推动第三方参与,甚至实现通过后期运营获得盈利。
2.6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引进先进防治技术
建设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不仅关系到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同时也稳步推进矿山停采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加强资金投入,如设立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避免因资金不足而长期无法治理的局面,确保他们在灾害防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充足的资金。二是治理技术要与时俱进,掌握环境治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如在污水净化工程中填充新的特殊材料、修建水坝遏制污染面不断扩大等,从技术层面解决相关治理问题。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废弃矿山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废弃矿山综合修复措施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聂忠斌.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10):122.
[2]曹金亮,王润福,潘亚军.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J].华北国土资源,2019(05):29-31.
关键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危害;恢复治理
1废弃矿山影响生态环境的总体表现
1.1固体废物对于矿山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矿山经过开采后,会残存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其对环境的污染往往相当严重。首先,大量固体废物的堆积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种严重的浪费,且废弃物体积、重量可观,要将其完全运走转移,也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消耗,这就加剧了企业为节约成本而使废矿随意丢弃在废弃矿山的可能性。其次,固体废矿一般都无固定形状,因此其堆积体结构稳定性不足,一遇大风、暴雨等天气,就可能出现结构坍塌现象,其散落的砂砾土石可能对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2破坏土地和地下水资源
无论是矿山建设、开发、开采、选矿,还是尾矿处理,都不可避免地会占用、破坏土地。露天开采对原有地形的破坏,必然造成大量土地被占用和废弃;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沉陷,使上部土地遭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同时,采空区上部在开采过程中的塌陷,以及在开采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强制排放,容易造成水情破坏和水情失衡,进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2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2.1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废弃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破坏了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也威胁到矿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应进行必要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沉降、裂缝和地面沉降,可采用岩土充填采空区和塌陷区,也可设计支护结构对采空区进行支护,以保证地面塌陷、裂缝和地面沉降基本稳定,不会继续发展,同时,回填可用于恢复已形成的地面沉降、裂缝和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原貌;对于矿山废弃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引起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采取卸荷减载、缓降边坡、降低高度等措施对于废弃矿山泥石流的防治,一方面要对形成的物质来源进行调查,有条件的话,可以对松散的物源进行封闭,如有条件,可以对其进行加固、支护等,支护或分散处理,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拦挡为主、排水疏浚为辅的措施,在合理的位置修建截水坝和排水沟,使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顺利地排出。对尾矿、废石、渣土等不同岩土进行不同处理,坚硬的放在底部,松散的放在表面。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是水土保持、林草保持等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防止风蚀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岩土体。
2.2矿区坍塌地质的治理措施
在坍塌地质进行恢复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地面沉降以及土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防止再进行填渣,填坑的过程中发生滑移和变化。对于其裂缝及塌陷部分使用水泥砂浆进行浇灌,确保其密闭性和稳定性,以免出现二次坍塌的现象。在填坑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坑道的走向以及结构进行合理的灌浆,避免出现灌浆后地下存在孔洞。
2.3露天矿山的动植物生态修复措施
废弃矿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变化、水土条件变化、工业污染等,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原有动植物死亡,原有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应注重动植物的恢复。动植物恢复应根据原生态条件进行。生态系统是一种多样性、全方位、多生物的状态。因此,在恢复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生物生态学的原则,以确保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此外,要充分利用自然演替规律,形成自然生态植被。此外,还要考虑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一个自身意义上的综合生态系统。在植被选择上,要根据相关原始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优先培育当地优良先锋树种和乡土树种,优先选择适应性好、生长速度快的树种。
2.4矿石开采废弃堆积及废弃露天矿的治理措施
有多种废石矿渣以及密度不同的物质进行堆积,其相互的摩擦系数以及粘度和颗粒的大小不同,因此容易产生堆积坡受力滑落。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坡高和坡脚。对于能够清理和利用的废渣,科学进行合理运输和二次利用工作,并且对于清理后的地面进行有效的加固和防护。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并且对废渣堆应该进行防渗处理,避免有毒或放射性物质随水而流入土壤。
露天矿的坡度大小不一,在挖掘较深的地方,其边坡较为陡直,而在浅层处较为平缓。因此应根据具体的坡脚制定对应的清理方案。比如较为陡峭的坡角,其爆破点的設置以及断裂点的判断均需要避开对附近的主要建筑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人身及其财产安全。其次,对于落差较大的地面要设置合理的阶梯,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2.5废弃矿山综合修复措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应全面拓宽废弃矿山的修复模式,由传统的单一植被恢复模式,转变为因地制宜地结合山、水、林、田、湖、草各类情况开展多种类的综合修复模式。同时,也可以转换思路将有条件的的废弃矿山作为各类矿山公园、地质公园或矿业遗址旅游地。另外,矿山废弃的修复也可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出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商业模式,积极推动第三方参与,甚至实现通过后期运营获得盈利。
2.6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引进先进防治技术
建设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不仅关系到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同时也稳步推进矿山停采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加强资金投入,如设立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避免因资金不足而长期无法治理的局面,确保他们在灾害防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充足的资金。二是治理技术要与时俱进,掌握环境治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如在污水净化工程中填充新的特殊材料、修建水坝遏制污染面不断扩大等,从技术层面解决相关治理问题。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废弃矿山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废弃矿山综合修复措施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聂忠斌.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10):122.
[2]曹金亮,王润福,潘亚军.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J].华北国土资源,2019(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