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走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有兩对有血缘关系的动物,以其生存状态,给我们以启示———一对是人和猴;一对是狼和狗。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人类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坐上了所谓的霸主地位。人从爬行到直立;从生食到熟食;从缠树叶裹兽皮到着衣;从徒手捕食到使用、制造工具,一直到今天拥有了上天入地各种工具……而与人有着亲缘关系的猴,至今还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争斗着做猴王,争斗着做王妃。
  面对人,动物的生存之道似乎又由一对“表兄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狼和狗。未屈服于人的狼,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追杀,直到人发现它们已快被赶尽杀绝,为保存这一物种,才放慢杀戮的脚步。然而,狗作为被人驯服的“狼”,则对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诚。于是,或为人驱役,或作为人的耳目近玩而大获恩宠。据说,目前世界上狗的数量已达4亿。


  有人认为:如今我们自称智人,在未来则将成为智神。当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在许多方面可以具有我们过去所虚拟的神的能力,甚至可以对过去我们认为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有所改变。其实,在动物眼中,人类怕早已经是神了。但人类该做怎样的神,怕将是困扰我们的新问题,正如“生存还是死亡”困扰着哈姆雷特一样。当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时,对自然界对其他生命该取怎样的态度?是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只凭自己的好恶,傲慢地对待人类之外的一切,还是取公平和悲悯的态度?是听任于欲望为所欲为,还是理智分析利弊,或取敬畏、尊重的态度?这必会决定人类的走向。
其他文献
当下国人阅读纸质书籍数量少得可怜,一年平均4本多,与东邻日本的人均40本,有10倍之差,与以色列的人均60本差得就更多。这个且不说,只说我们日常阅读的纸质书就患有多种“疾病”,光怪陆离,乱七八糟,想想看,罹患了病症的书还能吸引人读吗?  一曰“书膜炎”。现在出版的新书几乎每一本都塑封,美其名曰为了保护,可也给读者带来许多麻烦。如果去书店购书,我们通常的习惯是先翻翻目录,看看简介,甚至读上那么一段,
期刊
海外的历史学家中,何炳棣先生(1917~2012)是重量级人物。  何先生是浙江金华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上清华大学时,他的本家哥哥何炳松,就是清華大学的史学教授。1 938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因故耽搁,直到1944年才参加了第六届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考试,西方史专业只有一个录取名额,他考上了。  何先生的傲慢,在学界是有名的。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国门还没有大开,他和杨振宁受不同部门的邀请来到北京
期刊
期刊
卡夫卡曾在日记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在真实中。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味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  什么是真实?真就是不作假、不虛伪;实就是实在、不做非分之想。这是一种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单纯依心性而行的人生态度。由于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负也不自卑。由于不做非分之想,所以
期刊
看着中央美术学院很热闹的样子,一打听才知道“百年央美”了,还有艺术大师徐悲鸿作品的盛大展览。  这应该是很难得的机会吧?想着这事,虽然近在咫尺也不会去看,但我还是没过脑子地给声称热爱艺术的朋友去了信儿:来看看吧,大家也聚一聚。  吃饭可以,眼福免啦。没想到朋友会是这种态度。原来他认为徐悲鸿的画不值得一看,这让我有点意外。  坦诚而言,我也觉得徐悲鸿的画不是我这些外行人能看出门道来的,尤其是国画,看
期刊
(封建)王朝时代,皇帝霸道,自己死了,或者皇太后和皇后死了,不仅自己家里人要服丧,举国都要跟着。以清朝为例,皇后、皇太后死了,叫做国丧,国丧期间,官员素服一年,禁止娱乐百日,百姓则服丧一个月,禁止娱乐百日。等于是自家人死了,让别人跟着哭,不仅哭,而且哭完了,连找个乐子也不行。如果皇帝死了,动静就更大。  其实,你是皇帝,你和你老婆或者老娘翘了,让官员装模作样在出丧的那天真的或者假的悲戚一下,倒也未
期刊
不要以为写回忆录仅仅是作家的事,你也可以写!  有研究显示,写回忆录,哪怕是写了只给自己一个人读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回顾经历过的创伤,记录各种有趣的事件,可以使写的人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涵意。  但如果写了是为了发表,或者公开给亲友看,这种效果往往就没有了。这是因为你考虑给别人阅读,写的时候一定会做一定程度的修饰,这就降低了回忆录的可信度。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一生中遭遇过不少挫折,或者是有充满痛
期刊
《红楼梦》里经常有引用前人诗句处,比如掣花签、行酒令、挂对联、闲聊天儿等等。所引字词,有些和传世本有出入。原因比较多,可能所见版本不同,也可能大都不是学术场合,只凭记忆随口一说(即便古人的学术著作,引用也往往都是凭借记忆、举其大概,并不严格遵守原文。核对引文,差不多算是现代论文的独有工艺)。这就造成了古诗,尤其是有名的古诗,在流传中出现诸多版本、让普通读者感觉“乱花渐欲迷人眼”。  比如宝玉给袭人
期刊
日前,南方某市某区发布2018年面向部分世界名校和“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引进党政储备人才的公告。被引进人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晋升渠道,引起广泛关注:待遇方面,“服务期内,给予博士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硕士每人80万人民币的安家补助”;发展晋升方面,转为事业编制后,博士工作满3年,硕士工作满5年,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  待遇
期刊
前两天,和一位法學教授发生点“冲突”。在微信朋友圈中,他说了一起刑事案件,已一审判决,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二审期间的辩护人”。我留了句言:“不是‘被告’,是‘被告人’。”  民事、行政案件称“被告”,刑事案件是“被告人”,这种法律常识,教授不大可能不懂。我留这么句言,想法也简单,不过是打个招呼,和“你好”一样的效果。没想到对方反应比较激烈,先回复“看来你中刑法教授的毒不浅”(他是行政法教授),后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