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物派”作为东方艺术的初次尝试,究其根源是日本“艺道”思想和中国禅宗与道家思想,“物派”艺术家以显现本原状态的材料,与身体感知的参与,在如“花应时而开”的场中,寻求与超越人类创作秩序的维度相遇,体现出“主客体合一”的东方审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派”作为东方艺术的初次尝试,究其根源是日本“艺道”思想和中国禅宗与道家思想,“物派”艺术家以显现本原状态的材料,与身体感知的参与,在如“花应时而开”的场中,寻求与超越人类创作秩序的维度相遇,体现出“主客体合一”的东方审美.
其他文献
本文在大量相关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威海锡镶纹饰的类型及民俗文化寓意展开探讨,将威海锡镶纹饰进行了分类,从其装饰特点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威海锡镶纹饰的民俗文化寓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自号为“艺术叛徒”的刘海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推崇者和奠基者,他主张发扬中国固有之艺术,同时研究西方艺术并将之介绍到国内,从而开辟了一条东方艺术界之新路径,一改当时国内盲尊古训、死守旧法的恶习.他对于有生命表现力和个人创造精神的艺术的强调与当时艺术界所追捧的写实主义大相径庭.他所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在多个方面引领时代新潮,如:首创男女同校、使用人体模特儿、野外写生等.不仅培养了众多美术人才,也使美术院校在此之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遂即成为当时的艺术文化中心.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主张及其实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传统建筑物是传统文化活性化的物态载体,蕴含着当地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理物候有着重要联系.由滇西北少数民族形成的多样性传统建筑物群落是地区性因子与民族性因子显性变化的结果.传统建筑物群落集共性设计与共性功能于一体的聚落式景观及其文化资源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种不可复制性.然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建筑物群落的民族地域性逐渐减弱并呈现衰败态势.基于此,在区域内实施“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宅基地流转+微型地产+康养+长租+商租”的顶层设计模式,打
通过对漳州和厦门的6家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单位的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各个单位愈来愈认识到设计在打造自身文化品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以漳州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单位南靖土楼作为研究切入点,以一种比较的视野分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土楼通过设计打造其文化品牌的现状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从“孵化”的理念出发,深入挖掘土楼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故事;第二,完善设计对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换机制,建立一套有效的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避免过多的行政因素对设计的干预;第三,引进
在美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离不开关于艺术史的时间线整理和个案研究.而将其背后隐藏着的、历史上的艺术家们相互承接的创作逻辑和问题意识抽离出来进行梳理,对创作实践者来说,兴许可当作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用于教学中,便可促进产生对创作有帮助的联想,激发学生创作出承接艺术史脉络的作品.
课程思政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是立足于爱国情怀、人文精神、民族自信以及价值理念等内容构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本文以“创意思维”课程为例,研究如何在教学中立足爱国主题,有效地将其融入课程实践之中.文章从教学设计、主题导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在课程中结合爱国主题的教学研究方法与具体表现形式,可为“创意思维”课程等相关教学的思政探索与发展提供更为具体且多元化的思路.
锻铜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艺术中,它不应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工艺;作为一种特殊材料的应用,它更应减少功利价值,体现出个性化、人性化的艺术表达,从而更好地被现代人所认识、接受和喜爱.本文尝试通过对锻铜工艺流程及艺术特征的梳理,发掘金属装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给锻铜金属装饰艺术爱好者提供较为系统的信息.此项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去工厂实习考察,获得了锻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锻铜手艺人的生存状态,体验到了此项工艺在现当代艺术创造中的特有价值.
亨克·哈勒曼特是闻名世界的荷兰写实派画家.其画作最鲜明的特点即所蕴含的宁静和谐意境.本文从写实性、意境和秩序三个方面,对哈勒曼特的绘画风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其绘画风格特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或创作中,提升静物绘画水平.
本文在分析当前天津各类大型地下停车场现存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智能手机导航软件在地下停车场应用的理念,并研发导航软件的界面设计.使新媒体在移动终端APP研发设计中实现跨学科交融,以辅助传统环境空间的视觉导向识别系统并弥补其不足.
该文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发展现状与特色分析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通过“平立面切割法”的置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居住空间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美学之间的关系,增加对于“居住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解,从而快速、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关键结合点,在实践性和应用方面得到有针对性的提升,进而达到专业精湛、经验丰富、理论充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