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影响研究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3683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对信号的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会导致信号无法被完整的接收,致使接收端无法接收到原有的信号,从而存在信号失真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影响,期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波广播发射;信号传输;信道噪声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02
  近年来,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为了解决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问题,开展了对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在分析了信道噪声相关理论知识及信道噪声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信道噪声对中波广播发射信号的影响及存在信道噪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以期解决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问题。
  1. 信道噪声概述
  1.1 信道噪声定义
  信道噪声是指信号发射、传输、接收过程中的无用信号,是信号通过信道传递但接收到的信号与预期接收的信号不同。众所周知,中波广播发射信号的信道是以空气为主要传播介质的,加之中波信号与其他波形相比,信号传输过程的稳定性较低,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磁场、温度、湿度等,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人为行为的干扰影响,而一旦中波广播发射信号存在信道噪声问题,则会导致所接收的信道失真,部分信号无法顺利传播,广播质量严重下降。
  1.2 研究信道噪声的重要性
  中波广播信号的传播波形为中波,而中波本身便具有易受干扰的特点,因此,加强对信道噪声的研究能够有助于缓解外部干扰因素对信号的干扰。同时,加强对信道噪声的研究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很好地辨识无用信号和有用信号,从而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在遇到信道噪声时能够准确的辨别出无用信号,进而提高了信号的质量,降低了噪声的污染。
  2. 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影响
  2.1 诱发“信号污染”
  中波广播发射的信号若存在信道噪声,不仅会影响其本身信号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信道的信号传输,造成“信号污染”的问题。一方面,接收到存在信道噪声信号的接收端无法准确识别信号内容,进而导致接收端无法判别原有信号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受干扰信号中部分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方位发生改变,致使带电粒子可能脱离原信道而偏移到其他信道当中,致使其他信道的信号受到污染。
  2.2 质量效率影响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波广播信号的接收是需要在信号到达时立即开启接收设备开展对信号的接收工作,但由于信号受到信道噪声的影响,致使信号的接收不完整,同时,由于部分信号受到信道噪声的影响可能不会沿着信道传输到信号接收端,致使部分信号丢失,从而导致信號的质量下降。
  2.3 中波广播发射的特殊性
  中波广播发射的信号传递轨道并不是提前设定好的,故而中波广播发射的信号传输目的性不强,既不能选定途经信道又不能提前规划好传输路线,这就导致一旦发射信号脱离信道的现象信号难以被找回,致使中波广播发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3. 中波广播发射噪声原因分析
  3.1 广播站工作者检查设备不及时
  中波广播设备维修、保养以及购买先进设备的资金不足,导致中波广播发展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另外,某些信道噪声问题原本可以通过维修直接解决,但由于维修工作开展不及时,反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使得信道噪声污染更加严重。由于某些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遇到典型的中波广播信道噪声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3.2 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落后
  就目前情况而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给中波广播发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力量,对于中波广播发射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致使现阶段我国的中波广播信号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较为落后,发射设备的信号发射成功率不高,接收设备不能很好的剔除无用信号,致使原始信号受到噪声的干扰较为严重。
  4. 解决中波广播发射信道噪声的方法
  4.1 提升中波广播发射成功率的概率
  与其他波段的信号相比,中波广播信号具有穿透力低、易被阻碍的问题,因此,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发射部分信号丢失的问题,流失电磁波能量的速度较快,因此易受到噪声的干扰。同时,中波信号的接收设备能够在信号接收区域的范围内接收任何波段的信号,这就导致在信号接收的过程中,极易发射信号中断的现象,因此,在中波广播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需要提升中波信号发射成功的频率来弥补这一问题。
  4.2 应用过滤法降低信道噪声
  由于无用信号的传输是需要占用信号传输通道的,而若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一同被接收则会导致信号质量严重降低,同时会诱发信道噪声,而过滤法能够区分中波广播信号中的无用信号和有用信号,从而过滤出中波广播信号中含有的无用信号、保留有用信号,进而达到提高信号质量的目的。应用过滤法来降低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是现阶段我国广播站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而若想应用好过滤法,首先需要利用现代较为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及信息技术收集有用信号样本。其次需要增强过滤模块的应用性能与抗干扰性能,促使过滤模块能够更好的去除已收集信号样本之外的信号,同时,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够促使过滤模块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号传输带电粒子的定向一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需要做好对过滤模块性能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测内容为抗干扰性检查和噪声与有用信号之间的信噪比,且只有接收并通过检查的过滤模块才能够被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   4.3 加大广播基站的发射强度
  加大广播基站的发射强度是保障中波广播发射信号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降低信道噪声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磁场的干扰,最主要的影响便是容易导致信号的部分带电粒子脱离定向移动轨道,致使部分信号丢失,虽然有一些信号能够传输到接收端,但由于不能够完全接收信号,导致部分信号缺失,致使信号失真,从而引发的信道噪声。因此,广播基站应当在信道传播信号强度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广播基站的发射强度,但由于每一个广播基站的信道传播强度允许范围均不相同,故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实际的发射强度,进而才能够切实提高广播信号的强度,当广播信号强度提升时,外界磁场对广播信号的干扰程度也会随之降低,故而能够有效降低信道噪声。
  4.4 改进设备并做好噪声预防
  首先,对于广播站设备的改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改进发射设备,二是需要改进接收设备。对于发射设备而言,广播站需要在信号发射设备上增加抗磁场干扰装置,以避免信号发射的过程中由于磁场的干扰导致信号强度有所改变。对于接收设备而言,一方面,广播站可从强化信号接收能力入手,广播站的信号接收主要依赖于天线,而天线的制成材料和形状都是会影响天线信号接收的能力的,因此,广播站可根据自身实际接收信号的需求合理的选择天线,以达到降低信号接收过程中的信道噪声;另一方面,广播站可以从降低其他干扰因素对信号接收带来影响的方面入手,广播站可对站内各个区域的接收频率进行测量,从而找到干扰最少、信号接收频率最佳的区间,并将该区间调整为信号接收区间。
  其次,从做好信道噪声防护的角度来分析。若想做好信道噪声的防护工作,最主要的便是做好信道噪声的预估工作,从而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信道噪声的影响。每一种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波形,而广播站便可根据波形来判断信号传播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信号失真、信号质量不佳的现象,并且能够根据波形准确的预判出信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道噪声类型,依靠信息技术、計算机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分析出相关的数据参数,从而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相关数据参数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解决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5 培养专业人员并加强技术研发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种行业,人才才是推动其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对于中波广播站而言,若想解决广播发射信道噪声问题,不仅需要先进的解决技术,更需要懂技术的人才,从而才能合理运用降低信道噪声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广播站应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为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需要为技术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技术人员多与国外相关技术人员合作,从而吸取学习先进的技能,进而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广播站需要为技术研发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降低信道噪声技术的研发力度,规范设备使用、养护流程,建立专门的信道噪声处理动态成长档案,以便于后期的管理。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问题不仅会影响中波广播所发射信号的质量,同时还会导致其他信道的信号受到干扰,因此,解决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问题尤为重要。若想解决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问题,则需要提升中波广播发射成功的概率,加大广播基站的发射强度,做好设备的改进工作和噪声的预估工作,同时合理的运用过滤法降低信道噪声,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从而有效降低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
  参考文献:
  [1]张宇.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音影响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20,02(25):134-135.
  [2]赵本岳.基于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噪声影响分析[J].通讯世界,2019,03(25):43-44.
  [3]张林磊.浅析中波广播发射的信道的噪声影响[J].产业创新研究,2020,07(28):161-163.
其他文献
单通道信号盲分离技术一直是现代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逐幸存路径处理(Per-Survivor Processing,PSP)的盲分离算法,能从混合信号中估计出2路发送的符号序列,缺点是计算复杂度很高。从降低算法复杂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分离方法,经过端到端的学习,可以直接从2路同频调制信号单通道混合信号中分离出2路源信号。对于超过网络输入长度的序列,提出了前后额外截取的策略,解决了每块数据在开始和结束时产生高错误率的问题。在不降低分离性能的情况下,该方案的计算复杂度低于PSP算法
为了适应多种类型深空探测任务,以及地面资源融合的新要求,地面深空测控网体系结构、设备管理方式、数据接口规范等都需进行不断深化改进。围绕深空设备运行管理自动化等建设要求,由地面深空测控网支持各类任务和满足地面站资源融合的新要求着手,研究制约深空测控网管理的技术瓶颈问题;围绕深空测控网中的信息化管理要求,解决深空测控网管理中信息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深空测控网信息化程度和运行效率,为未来深空测控网的高效管理奠定基础。
为满足杜瓦系统对天线罩的低温、真空环境和宽频段的使用需求,提高天线在天文领域的宇宙成像能力、降低外界噪声,选用石英纤维/氰酸酯复合材料作为其蒙皮材料,该材料低温下具有良好的拉伸、弯曲和压缩强度性能,-60℃比120℃力学性能提高了约35%,拉伸、弯曲和压缩模量随温度变化不大。通过结构和电气仿真,在1~30 GHz范围内,单层结构天线罩透波率仅优于79%;优化后的C夹层结构天线罩透波率优于90%,失稳载荷为0.12 MPa。
调幅连续波(Amplitude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AMCW)信号用于短距目标探测中具有波形简单、占用带宽小、测距精度高的优势。针对AMCW信号在低信噪比情况下其测距精度明显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锁相环(PLL)的包络信号跟踪算法。利用锁相环具有窄带滤波特性与良好的跟踪特性,对含噪声的包络信号进行捕获与跟踪,降低了噪声的影响,在不同场景下给出了锁相环的环路参数及其适用条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有AMCW,该方法在低信噪比下体现出更好的鲁棒性。
近年来,无线通信中对于传输延迟的要求越来越高。降低信道编码的码长,可以在信息速率较低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传输延迟。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信道编码,在LDPC的码长较短时,由于Tanner图上的环较多,周长小,因此传统的置信度传播算法对符号似然比的近似较差,从而影响了编码的性能。提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BP-RNN译码器,采用机器学习中的工具优化Trellis图中边的权重,与传统BP译码器相比,提高了短码长LDPC的译码器性能,从而在低信息速率的传输中降低通信延迟。
海上风电项目的迅速发展对周边及沿海区域无线电设备的电磁辐射干扰影响日益突出。针对海上风电场的电磁辐射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海上风电场电磁辐射测试方法及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辐射频点筛选规则,并对实地采集的海上风电电磁辐射信号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筛选规则能够有效去除测试频谱中的干扰背景信号,提高了海上风电场电磁辐射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辐射发射测量中,扫描面偏离等相位面,标准规定距离处扫描面上测量的电场并非位于同一个波阵面,当设备工作频率进一步发展到毫米波段,远场条件恶化,问题愈加严重。针对该问题,基于对称振子天线理论,对标准中3,10 m测量距离处,扫描高度1~4 m,2种典型尺寸EUTs在1~60 GHz频率范围内,测量扫描面与波阵面上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及其对应的扫描高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随着频率增加,EUT电尺寸增加导致测量扫描面偏离等相位面严重,扫描面上测量的电场最大值与波阵面上的最大电场出现明显的幅度差异及位置差异。当频
针对传统集成电路芯片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金片”难以获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自动编码器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的自动化聚类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芯片的检测。通过使用电磁探针收集在完全相同工作状态下不同芯片产生的电磁信号,利用卷积自动编码器将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降维,将特征向量输入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进行聚类。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缺少“金片”的情况下,实现芯片的无损检测,并且在同厂家差异很小的芯片检测实验中,效果远好于传统的聚类方法。
针对设计一种雷达数字收发机的目的,采用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芯片通过204B协议传输采样数据,依据被采信号频率并结合科学论证,合理选择ADC采样频率,通过查找表灵活产生数字混频信号,利用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实现模拟中频信号合成,验证了该设计实现雷达数字收发机的功能。结果表明,在减少硬件设计困难度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逻辑运算开销,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采用国产芯片为设备国产化提出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随着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种类、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不同的空间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中心,实现海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快速敏捷集成、满足应用不断变化的数据需求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盒"的多源空间数据敏捷集成方法,将需要集成的数据与相关应用进行一体化罐装为"数据盒",分发给数据集成单位,通过"数据蜂巢"平台进行自动化集成。利用"数据盒"技术,可实现海量、多源、异构空间数